正月十五挑灯笼散文

  中国的南北习俗虽说千差万别,元宵节南方人吃元宵,北方人吸碗面,可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所有的小孩晚上挑灯笼到处游玩,却是一样的。很怀念小时候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挑着灯笼满村子逛门子的时光。

正月十五挑灯笼散文

  家乡的大年以正月初七为界限分为两段,初二到初六,晚辈给长辈拜年;初七称为人七,一般在自家吃过拉魂面,不能到别人家去;初八到正月十四,是长辈给晚辈送花灯、追十五的时间;俗话说,“小初一,大十五”,这是家乡人过年的最后一天,虽说肉吃完了,酒喝光了,但是热闹却是少不了的。孩子们过年,前半段想着挣压岁钱,后半段想着挑灯笼,所以,我们喜欢过年。

  从初八晚上开始,就有金贵娃娃挑灯笼了。灯笼有红火罐,玫红的褶皱纸糊成,上下两个圆口。削个萝卜坨,铁丝从萝卜坨上穿过,呈倒立的U行,两毛钱十根的小红蜡烛点燃后栽在萝卜坨中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灯笼从上往下套进去,找根竹棍,挑在铁丝上,你就可以满心欢喜的去逛了。初八的上弦月只是个弯弯的小镰刀,乡村的夜晚是漆黑的而安静的,红彤彤的灯笼犹如一个个红色的精灵,伴随着一个个小小的身影,给素寒的乡村平添了几分妩媚。

  红红的火罐灯笼容易被风吹破,出门不好携带,于是就有另一个款式的灯笼——牛屎扑塌。您一听这名字就笑了,折叠好的形状就如老牛的一泡屎。底部用硬纸板胡好了,花色的褶皱纸层层折叠而成,上部留一个小口。挑灯笼时,只需要在把上部的小口上穿上绳子或者细细的铁丝,然后綰在竹棍上,底部点根蜡烛,灯笼从底部一拉,就呈圆筒状,也很漂亮的。灯笼的主体上印着人物、花鸟、虫鱼,在烛影幢幢中,孩子们互相比较着自己灯笼的别致之处。还有圆形的灯笼,两头加上了鸡头鸡尾,就是雄鸡灯;加上鱼头鱼尾,就是鱼灯,很神气的。可是蜡烛只能插在细细的铁丝上,有时还没出门蜡烛就倒了。

  我们提着自己灯笼,三五成群去串门子,吆喝自己的同伴。这时,没灯笼可挑的孩子开始哭闹,妈妈的笤帚疙瘩抡向哭闹孩子的.屁股,娘家人没给自己长脸,我们这些爱显摆的小孩又不知情,自家孩子又不懂事。这边的哭声未停,挑灯笼的三摇两晃,蜡烛倒了,灯笼着火了,赶紧吹,还是着了个黑窟窿,甚至大半个都没有了。没灯笼挑的不哭了,灯笼着火的人却咧着嘴回家了。

  所有伙伴中,最好看的灯笼是芬芬的莲花灯。莲花灯有脸盆大,四周是粉红色的层层花瓣,下面是长长的黄色的穗子,上部还有绿纸做成的荷叶,风一吹,花瓣和穗子微微颤动,如同漂在水上鲜活怒放的荷花。芬芬爷爷是县长,小时候她是所有伙伴中最幸福的孩子,可惜后来他的爸爸妈妈离异了,从此快乐幸福的挑花灯与她绝缘了。

  挑着挑着,年就要过完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要给窗台、水瓮、面缸、粮囤、鸡窝、牛栏、猪圈等等凡是黑着的地方都要点上小小的红蜡烛,所以,院子四处都是温柔的红光。我最喜欢干这件事了,母亲平时俭省,十五的晚上却很大方,到处都要点的亮亮的,她说十五晚上照亮了,一年到头就不会钻虫虫(蛇、老鼠、水虫子)吓到孩子了。

  点完后,我们挑着各自的灯笼到大路上去,和小伙伴一起碰灯笼,齐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打灯笼,找舅舅……”看谁的灯笼先被碰的着火了,我们就哈哈大笑。唱着,跳着,年真的过完了。这时,头上那轮银盘大的月亮,分外皎洁,我们走,它也走,我们停,它也停,不远不近一直地陪伴着我们回家了。正月十六来了,明早上开学报到。

  现在过年,节奏紧张的和打仗一样,正月初二街上就卖灯笼,拜年和送十五的一块了事,大人忙着去打工挣钱,初七都走光了。大红门灯,绸缎糊就,喜气逼人。家里四处灯火通明,点蜡烛过十五的日子远去了。各色的带电灯笼,样子好看,摔不破,还有音乐,可是街上挑灯笼的娃娃不见了。娃娃哪里去了?不是玩电脑游戏去了,就是上补习班去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快乐,可是找不到的年味,回不去的童年,让人心生感慨。十五的夜晚,我站在华灯璀璨的街头,看着给亡去的亲人送灯笼归来的人,想起在天国里的父母,无限怅惘。天国的十五夜,哥哥弟弟送去的红灯笼,可曾为你们照亮回家的路?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