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平常心
平常心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有准确的预测。既积极主动,要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从容淡定的自信心。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感悟平常心,希望有所帮助!
何谓平常心?如果按照中国古文化的轨迹去追寻,并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层次上解释,便有些玄奥。其实,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如孟子所说的:“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说到底,平常心不过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作为一种处世,亦可进一步解释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提倡无所作为,“无争”并不等于不同恶*抗争……至于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梦死,更不能算为一种境界,正如作者所评论的:“当他们到了纯粹只顾自己醉生梦死的境界时,道德的评价就苍白无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人都不免会流于世俗,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时时自省,不丧失自我的真性。当代有一种拜金主义,以金钱来衡量一切。似乎除了金钱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了。如此一来,多年形成的道德和价值观即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多数人处在迷茫、徘徊的犹豫状态中,或愤世嫉俗,牢骚满腹;或自怨自艾,消极沉沦。因此,无论对待什么事,要始终保持平常心,就会躲过“名利之剑”的伤害。
真正领悟“平常心”的意义并以此为人生准则,从中获取无限的满足和欢乐,做一个永远幸福的人。
第一个平常心态:淡泊之心
随名利而来的决不是安详和*,而是无尽的辛劳与烦恼。只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利害得失,无论事态如何演变,都不能使人心灵遭受伤害。
感悟人生,创造生命的逍遥*。不满足的心永远无法满足(吾唯知足)。生命不该为荣禄所羁。名利面前,平心静气以待之。摆脱物我对立,寻求超脱人生。(庄子主张超脱,即摆脱一切之后的无知无欲。“无名”,即独事天地相往来的独善其身)。
珍惜生命,坦然处世。淡泊自尊,但求发展。
淡化名利,保持虚静心灵。(庄子:“绝弃求名的心思,绝弃策谋的智慧,绝弃智巧的作为,体会着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遇,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我夸耀,这亦是达到空明心境的表现。)
看重名利只会使你一生更辛苦。命运面前不可消极沉沦。真才实学是立身之本。
仁意应是人生真谛。(孔子答:“正心和乐,兼爱无私,即仁义。”孟子:”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不能以仁居心,以义而行,便叫自我抛弃。)
阿谀奉承是甜蜜的毒药。(真正伟人是经常谦虚地反躬自省,持续不断努力的人。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时,这一瞬间,他已不是真的伟人了。)
第二个平常心态:仁爱之心
仁爱是人心的要点,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怀仁爱之心,推仁爱之举,就会不惑不惧,进入大道。
永葆善良之心爱人。(仁爱的品德,任何时候都是构成自身人格的重要成分)。积极入世,力求圆满人生。一心向上,使生命不断创新。仁爱之心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以善的力量去克服现实中的恶。正确处理感情与理智的关系。(孟子讲良心的内容:“仁——恻隐之心;义——羞恶之心;礼——辞让之心;智——是非之心)。和善之家必有余庆。(《菜根谭》:“行善之人有如芝兰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作恶着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灭,但日有所损。”我们知道,“为善人欺,天不欺;作恶人怕,天不怕”。儒家劝人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与人相处,应该要隐恶扬善;与人交往,应该要择善而从)。人与人应和乐相生。(人类的相处,应该互相加以谅解、爱护和尊敬,人人相敬如宾,情同手足,决不可彼此怀疑猜测,制造仇恨,毁坏人类的和谐幸福,对于父子、夫妇、兄弟、主仆、师生等,必须本着一视同仁的人类爱为出发点,不分亲疏,互助互爱。)
第三个平常心态:生死之心
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自然,不为哀乐相困,不为外物所役。如此,生和死,就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
别做怕死而忘了活着的人。生与死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死如新陈代谢,旧去新来。(佛经讲死有六种:“死如出狱”、“死如再生”、“死如毕业”、“死如搬家”、“死如拉衣”、“死如新陈代谢”。)从奇怪的死亡到美丽的死亡。(生命永恒不灭。我们不但要对现世的生活怀抱无限希望,对于死后的生命,更要建立高昂的自信。生有所白,死有所为,相信生命是永恒不灭的。)视死亡为一种积极的动力。(谁都无法保证天一定还会活着,所以不凡将今天视为生命的最后的一天,而全心去努力。)要和死神争时间不胜负。(与其等待死后的世界,不如在活着的时候专心致志于我们所能做到的事吧。)
既不贪生又不怕死,才是真正的生命观。(生与死,是自然的循环,既有生必有死,所以推之极致,无所谓死生。)
生命是一切财物中的第一宝物。(要使自己长生并不是靠能力或本领,而是平时留心自己的健康管理,每天过着开朗的生活才能达到的。)
生死无常事,理智而待之。
如何看待死亡是对生命的态度。(古时说死为归人,活为行人。拘泥于生,是未通达生命的道理。我们来自然,而后回归与自然。懂得这一点,才明白死的道理。也能通晓生的意义。)
活得有价值死才有意义。(生死的价值和意义既不在生,也不在死,而在于精神的延续和发展。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继续传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孔子告诉我们,乃是一种以生命的价值来战胜死亡,进而求得死亡意义的现实生命观。)
第四个平常心态:宁静之心
顺其自然,即可得宁静,宁静而致远。现实之中能够超越纯功利的追求,在杂乱中求静,繁纷中求无,乃是人的纯朴精神的真实体现。
平常心即是道。人生如梦,亦真亦假。超然物外,顺应自然。不可迷失真实的自我。(孔子:“见到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告诉我们,慎独是自省培养自我品德,保持真实自我的重要手段。)追求真而自然的品格。以美丽的心情去工作。(今后的世界必须以安定、安全、安心的三安为主,才能有所发展。安定,指经济生活;安全,指健康;安心,指精神生活)。
不沉迷于乐,不沉溺于哀。安之入命,不为环境所羁。
忙碌不堪等于毁灭自我。(静下来考虑事情,易了解事实真相,真正品味人生)。
精神生活重于一切。(以道为食,以德为衣,住在慈悲之中)。
第五个平常心态:贫富之心
人生本应无悲伤,知足者常乐,虽贫犹富。若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于贪欲和争斗,对于一个悟得平常心的人来说,即是正确而明智的抉择。
不可做金钱的奴隶。(如果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就不择手段,怀着不纯正的动机来做事,必然不能得到好的结果。不管何时、何地都秉持一颗善良的心做事,即使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可是也绝不会后悔。金钱只是维持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保持清静心态,不被物欲所困。(保持自我真性,不陷于贪欲和相争,或许不合时宜,但为明智之举。《淮南子》中的塞翁失马,到出了事物的相互转化之道。要求得心理和谐,得快乐时不自得,失运时不悲观,才称得起驾驭了生活的智慧。处于祸时不惊恐,处于福时不自得,这种因自然物理转化而得出的处世之道,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借鉴的。)知足人虽贫而富。(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不如;回首看见推车者,比上不足比下余。)凡事不可过度强求。(庄子说:“我们都太拘于常理。”所谓常理,是太拘于名、智之见和人世的俗论。古人说得好,不要改变所受的使命,不要强求事情的成功,过度就是“溢”,而“溢”是不合于处世也不适于自处的。)
理想不应于物欲相等。(人必须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欲求,但人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应超越于物质欲望之上。要在欲望的诱惑中坚守住自己的节操,进而一如既往地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标。)
不要做物质承德奴隶。
物之贵贱在于人的分别心。东西的价值是取决于见到它的人之判断,而不是取决于东西自己本身。歌德曾说:“以功利的眼光去看整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珍贵的.。”森鸥文在《兴津弥五右卫门》中:“凡事以功利之念来待的话,世上就没有值得尊崇的物体了。”不能正确对待金钱与物质关系,它们就会成为腐蚀我们身心的魔物。)
智者会把贫富视为幸运。
人生本应无悲伤。(人往往是受外界力量的影响而自寻烦恼。)
正确把握理智与欲望的分寸。(纯粹地杜绝欲望的人是不存在的,但一味陷入现实的欲望之海而不能自拔,也终是与真正的人生相去太远了。孔子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即:真正的君子是知道理智欲求的界限的,他能够在欲求中施之于理智,把握自己而不被外在的欲求所淹没。)
第六个平常心态:忍辱之心
忍辱之心:人生有限,苦难甚多,但应始终保持坚忍、自制的精神和战胜苦难的勇气,进而达到心灵的谐和与人格的伟大。
坦荡面对现实。(庄子说:“对于遥远的不感苦闷,对于近前的不去强求,这是因为时序没有止期的。得到了并不欣然自喜,失掉了也不忧愁懊恼,因为得失并没一定。死和生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对生不必欢喜,对死也不必恐惧,要听其自然,顺其自然,才可保持恬静的心态。人的生命的时间,总比不上没有生命的时间长,以其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必然会茫然而无所得。孔子侧重人事的力量,主张依靠生命个体的完善和奋斗进行改变命运处境的不断尝试。他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干,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孟子是富有战胜命运的强烈信心的。他承认命运,“尽力行道”。)主动、自律、积极向上。(骏马——看鞭飞奔;良马——看打别马而飞奔;凡马——自受打而开始跑;驽马——严厉鞭打而开始走。一个人要学习自律,凡是应该做的事情,不管别人有没有说,都应该把它做好。)德性高尚的人永不自卑。(德,指人的内在性。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谓之德。有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吸引人和使人心神往之。真正的德,应是主宰形体的精神之纯美和自然,是精神修养的外观化。)君子落魄,依然自强不息。(一天地为准则,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就是人所应该效法的宇宙精神。自强不息,就是人应具备的道德理想。司马迁是身处苦难境遇的人们奋起创造的精神支柱。他52岁完成巨著《史记》。五年前,他与汉代名将李广蚕的孙子李陵同时做汉武帝的伺郎。李陵在与匈奴战斗中,兵败投降。他独为李辩护,被判死刑。司马迁是一个真正的志向崇高的奋斗者。)
尝尽人间苦处,才不枉“走一遭”。(黑暗之后是光明。能突破黑暗而出的人,才能体会真正的光明的意义。社会上并非充满了幸福。因为有不幸,所以才能对比幸福)
苦难中追求和谐与伟大人格。(人生有限,苦难甚多,但任何时候都应注意心灵的和谐,保持自我战胜苦难的勇气,进而在苦难中追求和谐和人格的伟大。)
对待非议,置若罔闻。
难得糊涂,糊涂难得。(难得糊涂一次,于心灵并非坏事;但人生一世,绝不能糊涂一世。事事糊涂也不是什么好事。)
以忍息怒,宽大为怀。(人与人相处,照理应享受和善,不应怨恨和仇视。古语:“怨家宜解不宜结。”佛经:“不可怨以怨,终以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做人,不能光站在自己本位上,单为自己着想。也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多的替别人想一想。对于别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从同情心、谅解心去看他,不要从猜忌心、仇视心去看他。)
第七个平常心态:成败之心
人生不可能永远成功,也不可能没有失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偶有所成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能因为遭受一两次失败就垂头丧气、意志消沉。如果时刻怀着“成亦欣然败亦喜”的心态,我们就会活得更理智、更潇洒!
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孪生子。跌倒后能爬起来,就是成功。(没有失败过的人是了不得的人,然而能从其失败站起来的人,就更加了不起。)自生自化,与人无争。(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这是自然的现象。知强而守弱,以柔弱胜刚强,概括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他主张柔弱,并非追求柔弱本身,柔弱是其手段,刚强生存才是其目的。所谓“守弱就叫刚强”便是。老子说,“事物发展到极壮极盛之地,接下来就是衰老了。”又说;“知道刚强的好处,而宁愿处于雌伏柔弱的地位,这样,才可以作为天下的溪壑,使众流汇注。”老子还说,要想收缩,必先使它扩张;而欲削弱它,必先使它刚强;将要废黜它,必定先是提取它;将要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归根曰静”。静就是顺任自然而无为,就是浑然不用心机,与万物一统,自生自化,因为不争,也没有人能争得过。)一只巴掌拍不响。(高僧自隐给弟子说,要他们“听听一只手的声音。”说明干任何事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要使双方获利为宗旨。)不为利益所驱,寻求生命*。(荀子说,天表现着它的光明,地表现着它的广阔。人只有效法天地的纯正,加强心性的培养,才能明察时势,才能立身明道,把握自己的命运。)
穷则独善其身,自得其乐。(只要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自我高尚的人格,那么无论事态怎样,都可以获得生活的圆满。)
诚至之心定可得到回报。(我们的生命本能本身永远不能创造奇迹,所以感动天地者乃在于生命的精神,在于心灵的至诚至信。对于人们来说,诚信本身就是一个关口。这需要抛弃许多常理的规矩,需要精神的丰厚和心底意志的力量。)
无为而不为。(并不是一味消极退避自然,而是与所有万物相联系,即万物皆备于我。)
第八个平常心态:平常之心
我们经常说做人做事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但是很多人对平常心是什么不是特别理解,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保持一个平常的心。今天我就和朋友们谈谈什么是平常心,如何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心态,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某件事做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一个预测,并且对出现的任何意料之外的结果给予客观冷静的对待。平常心并非要求大家面对成败都消极对待,而是要求我们积极争取,但是不苛求完美,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关键是要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
很多人在认识平常心的时候会误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平常心就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这些思想观点的集合而已,其实这些思想观念仅仅是平常心的表象而已。如果你有能力你就要去争,不争就是*,关键是挣不到的时候别太过于在意自己的成败。平常心并不是那个人的专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具备一个平常心,之所以很多人没有平常心,是因为这些人的心被世俗的名利遮盖住了。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具备一定修养才可经常持有的,因为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
结语:
平常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做为一种处世态度,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等等。任何一个人都可具备平常心。
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具备一定修养才可经常持有的,因为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平常心即是清净心。平常心为道,空空为道。
空空:一空为一种物质,一种极微的物质,生命无限大的物质。一空为此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即: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空,生成万物质,决定万物。万物虽在相上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何谓平常心?如果按照中国古文化的轨迹去追寻,并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层次上解释,便有些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