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的青春成长散文随笔

  一月二十四日清晨,我正埋着头鼓捣新闻稿,赶着要立马发布出去。突然传来一声“老师”,叫得十分亲热。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计,心想是谁啊,这么早?现在才刚刚上班呢。抬起头一看,我不由得乐了。嘿,原来是徒弟来了。只见浚安站在办公室门口,依然是那样的清瘦。握手坐定之后,他笑着从提包内取出一本书,诚恳地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刚出版的一本新书,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徒弟的青春成长散文随笔

  人与人之间的相识也是有缘的,就如我与浚安的相识,缘分这个月老硬是说服代沟,把我俩拉扯到一起,进而成为了师徒。起初知道“周浚安”这个人,是因为他在当乡村教师时拍摄了微电影《送菜》。那时,我在宣汉广播电视台《天天说民生》栏目做值班主任,记者就此事作过采访。后来在审片时,我亲眼见到了这个清瘦的年轻人。2014年暑假的中期,他突然来电视台实习,跟着我一起下乡采访了几次。不过因为家里的一些原因,他待的时间并不久。要说深交,还是在2015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我在单位意外地见看了他。原来正是他不俗的文采,打动了伯乐的慧眼,领导将这个特殊人才调到了县文化馆,而后又引进县文广局办公室工作。

  从此,我俩楼上楼下经常泡在一起。因为他的感恩,我们师徒的名分,也一步步走到了实处。读到他的一些诗歌、散文和小说,我见识到了这个年轻人扎实的文字功底。我了解到他这一路走来,有着与年纪并不相符的丰富经历,曾担任过文学社社长,写过网络小说,办过文学报刊,也做过乡村教师,也曾推出过自己创作的歌曲。当他把一部名叫《行走在单人床上》的小说送到我手里时,我就更是刮目相看了。有这么一个有灵性的弟子,我深感欣喜。

  “一场家庭变故让农家男孩孙榆皓沦为纯正的草根,在乡村与城市的夹缝中,他经历了初恋的破碎与意外情感的逼压。诗作的意外发表,给他冰冷的青春带来了一抹亮色,收获清纯之恋的同时,创办文学报刊,参加歌唱比赛……”

  一看故事梗概便能想见,这一切的萌动都是大巴山少年男女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徒弟周浚安的个人世界。这些来自校园生活的青春阳光,是他聚焦艺术生命本源之后的书写,体现了这群人的梦想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这部作品中,浚安的情感是丰富的,内心是庞大的,他面对青春的纠结,面对梦想的执着,是厚重而有力量的。读了之后,我好像也回到自己的那个年代,跟着他重走了一回青春。

  在文广局工作一年后,全县招考乡镇副科级领导*,我鼓励他参加了考试。不久,他便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组织的认可,被派遣到马渡关镇任副镇长。赴任伊始,他便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脱贫攻坚之中。在他的极力推动下,马渡关镇凉村、山顶、浪洋3个贫困村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全镇584户2062名贫困群众可持续摆脱了贫困。

  乡镇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我常担心他那副小身板,能不能从那样艰苦的战线上挺过来。不过没多久,这家伙便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刷新了人们对他的固有认知,先是获得宣汉县文联“特殊贡献奖”,后又加入了四川省作家协会,接着又推出了我正在翻阅的这部作品,青春成长小说集《八点半的火车》。

  我不禁感到纳罕,我这徒弟哪里来这么多的活力呢?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他却还一直在坚持文学创作。为这部作品,他又付出过什么样的艰辛呢?我可以想象他一边激情洋溢地工作,一边熬更受夜敲打文字的样子。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年里迅速崛起,黑马似的从大山里冲出,成为达州文坛最闪亮的一颗新星了。

  那一天,我们都很忙,简单聊过几句就分别了。几天之后,我从同事们的谈话中得知,这家伙已经再次引起了组织的重视,已离开马渡关镇,到县委办公室工作了。我太了解自己这个徒弟了,生活中的他总是那么低调,而一旦走进了工作,他又像打了鸡血那样高调。毫无疑问,在今后的这段日子,他又要把火红的青春奉献给县委办了。

  因为太忙,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了他这本书,小说集《八点半的火车》。不得不说,这既是一部小说集,其实也是一部长篇小说,收录的二十篇作品既是单独的存在,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青春世界,那小天等人的成长故事,正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些故事是在中学校园、大学校园,再到职场里展开的,呈现出了那段时期各个阶段完全不同的青春风貌。他在描写人物命运之中袒露自己的情怀,以毫不吝啬的笔墨述说着少男少女几经蹉跎的成长经历,也释放了自己多年的情感郁积。如此,足见他文字驾驭能力的不俗,让整部作品显得那么朴素迷离,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浚安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情感是真挚的,他的文字是纯洁的、成熟的、棱角分明的。在这部作品中,他饱含一腔深情,融叙事、抒情、感悟于一体,从人物刻画到优美的情节描写,都与他的老师、亲人、同学、朋友以及他血肉相连的生活融为了一体。读这部作品,我始终看到他勾勒出了一幅幅画卷,这些画卷有时候虽然像水墨画一样朦胧,但是流露出的情感始终无遮无掩,始终有着敢爱敢恨的敢当。

  总体来看,浚安创作最根本的、最共性的,就是在语言的提炼上,他更加讲究节制,突出内敛,始终以最朴素的.文字承载和解读一个时期的历史,使这些历史充满余味。同时,就这部《八点半的火车》而言,无论是故事的构思,还是人物肖像的把握,以及人物命运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展现了他厚实的生活底蕴和文字功底,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从当初的习作,到其间所写的诗歌、散文、剧本,到《行走在单人床上》,再到这部作品《八点半的火车》,浚安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不再受到体裁的局限。在他看来,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它们自身来书写。因此在创作中,他避开了语言和辞藻的华丽,褪去了浓妆艳抹,更注重站在一旁透视社会、感悟历史、体验生命。

  我在想,浚安之所以能一路成长,且长出一树苍翠,一定是美丽的大巴山哺育了他,造就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造就了他在喧嚣之余的敏感。我且以为《八点半的火车》的出版,标志着他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我坚信,在浚安的骨子里,他必定仍然有一股乘着《八点半的火车》的青春劲,继续虔诚地对待文学,抒写出新时代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