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灵魂散文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人尽皆知,几千年来灿烂的流光明耀于世,而这些文化组成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文人大师们贡献的,这些大师们一代代用智慧的思想和纯洁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的历史,让文化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流传有秩。古有诸子百家的文艺争鸣,中有唐诗宋词明剧清传奇的华丽身姿,今有新诗白文的繁荣发展。
可如今比文化更加繁荣的是经济,经济大潮如洪水猛兽般吞噬着人类的良知,金钱至上的观念让整个社会变得浮躁不安,追求精神安逸似乎就成了一个无比奢侈的黄粱梦。尽管还有不少人爱好着文学,在文学这块净土上种植自己的梦,偶尔可以让心在理想*的国度飞翔遨游,可毕竟人总是活在现实中,回归现实,生活的重压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对绝大多数从事文学活动的人来说,靠文谋生根本活不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很多心地本善的人一心为生活奔波,根本无暇顾及,也无力气握紧祖祖辈辈传递过来的文化的接力棒。偌大的中国,如此厚重深邃的文明,单单落在那一小部分人薄弱的肩头,是否显得太过残酷?他们的骨头再硬,脊梁再直也扛不起这如此沉甸甸的重量。这样下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否会像曾经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轰然坍塌,化作历史的尘埃,只能永久的活在人们无穷无尽的记忆中呢?
也许这个命题太过宏大,而我的力量也太过薄弱,我无法像个巨人一样能扛起这重若泰山的责任,我一人能做的或许就只有思考,还有对那些穷尽生命为文明奔走,对文明进步与否拷问的伟大灵魂虔诚的仰望。
那个写遍人间疾苦,笔底浪涌波澜而忧国忧民的杜甫离开了,那个绣口吐出半个盛唐的李白早已作古,那个横眉冷对千夫,俯首为牛,执笔为刀的鲁迅也走了……无数文化巨擘终究被岁月带走,化作尘土被历史封印,他们用一生呼喊出来的阵阵心音飘进了孤冢青坟,堆砌成一座民族文化的巍巍昆仑,供后人瞻仰与回味。
恕我浮浅,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无法体会那些文化名人那心思缜密的思考到底蕴藏了多少力量,即使近如鲁迅,更多的也只是流于纸页的一种谈论。我无法深刻地体会鲁迅投出的匕首,到底入木几分地插痛民族麻木的灵魂,也无法完全想象出,他是用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态,面对那个动荡年代淋漓的鲜血。也许对我来说,鲁迅也显得有些遥远,毕竟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没有见过这位大师,也没有亲历过云云种种的苦难历程,所以亲近起来也总显得有些吃力。
那就说说近的吧!柏杨、余秋雨,我生命的岁月与这两位文学大师有过重叠,所以感受起来就有了自然的亲近,也能活生生的对他们的影迹感到震惊、感动与敬仰。
初识柏杨是在2008年,那时我正在上高中。某天无意中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他,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认识这位大师的时刻显得那样悲烈,那天正好是柏杨大师魂归泉土的日子。照片上的柏杨已是一个坐在轮椅上,满脸沧桑的老人了。报纸上并没有对他的事迹作详细的介绍,单凭他的代表作品集名——《丑陋的中国人》,我就感觉得到,他是一位无畏无惧的斗士。
后来通过了解,印证了我的感觉完全正确,柏杨老人确实算得上一位文化的斗士,他敢不顾别人明哲保身的规劝,在钱权横行的当代,直言不讳地批评指责中国人的劣性,这份勇气与担当怎么能不让我惊叹与折服呢?
柏杨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他的一生也注定会充满苦难。当时的`*当局者,或许现在的大陆也是,喜欢乖张本分的臣民,柏杨直爽、嫉恶如仇的性格注定他是个异类。所以他在翻译连环画《大力水手》中的一个单词“follows”,把它译作“全国军民同胞们”时,也会招致当局者的愤恨,接着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将他逮捕判以死刑。还好,苍天有眼,上天没有让一个炽热诚挚的灵魂无辜的赶赴黄泉,柏杨逃过了死亡的命运,可他也锒铛入狱,在监牢里度过了九年多的光景。柏杨出狱时已经年过五旬,随他一起出狱的除了两鬓如雪的发丝,还有《中国人史纲》、《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三本闪烁着熠熠光辉的著作。
人们以为柏杨出狱后会乖巧起来,可他偏偏不但没有生出谄媚的媚骨,反而越发铁骨铮铮。他放弃了小说创作,专心写起了杂文,究其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觉得写小说比较间接,要透过一个形式,一些人物,所以我改写杂文。杂文像匕首一样,可以直接插入罪恶的心脏。杂文就好像一个人坐在司机的旁边,一直提醒司机,你已经开错了,应该左转,应该右转,应该靠边走,不应该在双黄线上超车,前面有桥,应该放缓油门,前面有一个十字路口,有红灯等等。”他不要虚伪,不要拐弯抹角,就这样赤裸裸的指出中国人的错误和丑陋。只有这样的柏杨才写得出《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其实是柏杨1984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的题目,后来整理成册为一本杂文集,就沿用了这个名字。1982年,台北一家报社邀柏杨去做一次演讲,柏杨给出的题目就是“丑陋的中国人”,哪知主持人听到题目后一口回绝,演讲就不了了之。1983年,*东海大学邀柏杨去演讲,柏杨依旧给出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次校方要柏杨改题目,柏杨不肯,最后同意把内容改委婉点,哪知演讲完后校方送来柏杨的演讲录音带,却掐掉了里面的内容。直到1984年,美国爱荷华大学邀柏杨去演讲时才让柏杨自己发挥,才有了完整的《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里指出中国人的小气、窝里斗不团结、虚骄、死不认错、文化酱缸等等,淋漓痛快,无论在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面前都这番直言,不吐不快,以致于这本书遭到封杀,直到2004年,大陆才允许出版发行。
其实柏杨明着骂中国人,其实骨子里爱极了中国,所谓“爱之弥深,恨之愈切”,恨到极致便成了极爱。从下面几件事,柏老的一片赤诚就可见一斑。
他说过这样的话:“我所以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正因为我是中国人。”
当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天的时候,有记者告诉他说有人觉得*应该用造航天飞机的钱救济穷人,而*并没有对这些言论者采取惩罚措施,柏杨后来就感叹道:“刹那间,一片光明,在我眼前升起。我感觉到中国的科技不但在进步,而且我们的人文素质也同时在提升。”
还有一件事是2004年当柏杨知道大陆解禁《丑陋的中国人》,允许其出版发行时,八十多岁的柏老不顾每况愈下的身体,欣然提笔为大陆版书籍作序,并在序里说:“这是我所盼望的日子,使我有更多的喜悦,感谢上苍!”
柏杨一生的坚持最终换来了胜利,在2008年,这位风雨人生,充满苦难,拷问中国人性,担忧中华文明的斗士得以含笑九泉。斯人已逝,文章不死,精神永存!
同柏杨一样,让我心灵感到深深震撼与敬仰的大师,还有余秋雨。
众所周知,余秋雨是凭着《文化苦旅》真正进入广大群众的视线里的,我也不例外,对他开始的,了解最多的也是因为《文化苦旅》。
当年余秋雨放下所有的行政职务,背上行囊,就开始了一段伟大的旅行。只是这不是一般的旅行,并不像人们放假游玩那样轻松自在,就像书的名字说的,是一段苦旅。
能做到放弃一切功名利禄,专心去游历一番已是大举,再加上脚步中那颗探寻文明的心灵就显得越发伟大了。
余秋雨从黄沙漫漫的敦煌大漠穿行而过,进入柳侯祠,穿越白莲洞,造访都江堰,舟行三峡,俯瞰洞庭湖,仰望庐山,走近苏州,登上天柱山,抚摸天一阁,迷醉瘦西湖……一路上马不停蹄的脚步激起了滚滚尘土,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化与历史被这个博学多才,文笔老道的文人学者一点一点剥开,让现在的人惊叹,原来那么多安静苍翠的景点,背后竟藏着这么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命运,还有这么多文人的人格构成。
历史的深邃与苍凉,文化的兴盛与衰落,都被余秋雨用独特的观察力和思想力描绘于笔端,文化与文人命运的脉络被这位大师一点一点梳理得清晰起来。
可余秋雨并没有满足于中华文化的探寻,他还在毫无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在充满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的路段,亲身越野数万公里穿越欧洲、非亚等人类各大文明遗迹,苦苦探寻它们的生存现状,一路还引发着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余秋雨本来可以安安心心坐在办公室,写写画画,贪婪地享受高楼华灯的魅惑,可他偏偏没有!他带着一颗纯洁的灵魂,拖着疲惫的脚步一路苦苦探寻,不为功名利禄,只为自己的心灵和人类的文明奔走呐喊,他不愿让渊远灿烂的中华文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埋葬在现代的青山绿水中,他想让这灿烂的文化能世世代代得到继承和发扬,让人们能够永永远远享受到文化的沐泽和熏陶。他的这段苦旅完全不亚于唐朝去往西天取经,普渡芸芸众生的玄奘。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气魄,这样纯洁的灵魂,怎么能令我不深深地感叹与敬仰呢?
现在人们为生活,为金钱奔波的脚步声太快了,把灵魂都落在了后头。为追名逐利,导致社会上出现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让我们都有些不知所措。现在柏杨走了,那苦旅的脚步声也渐行渐远,下一个拥有伟大灵魂,能唤醒人类良知的大师又会是谁呢?
一两个人的力量在整个社会面前显得太过苍白无力,纵然警醒如柏杨,厚重如余秋雨,他们也扛不动这欲坠的天山。即使扛住了,他们终将老去,如若后继无人,这文化也会在某个时刻倾圮成残垣断壁。
所以,最好的大师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当我看到那些感人,拥有人性温情的新闻时,评论的段子都是清一色的感动支持,其实中国人的心还是无比善良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这份善良,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又何愁灵魂与心灵会脱轨呢?
历史最害怕的是人心。如果人心齐了,不管多么威严*的政权,也会被时间的车轮轧得粉碎,就像无数个封建政权的更替。相反,如果人心散了,再强大的力量也会烟消云散,就像无数个尔虞我诈的强权宦臣。
敬仰与感叹过后,我们每个人最应该做的,就是像那些文人大师们一样,与自己本来高贵善良的灵魂肩并肩前行,齐心协力地将我们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把我们的社会造就出一片和谐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