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个世纪的人生散文

  炎炎夏日当头照。在朋友的引导下,我来到昭平县木格乡高车村回龙小组。我要采访一位生活在这里的百岁老人。

跨越三个世纪的人生散文

  沿着寨子走了几分钟,便来到了一家有门楼,有天井,样子古朴的房子前。进入那宽敞整洁的院子,我就一眼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堂屋里的一把小椅子上,正拿着一把棕叶扇子悠闲地摇着……不用说,她,正是我要采访的那位跨越了三个世纪的老寿星——梁福英。

  梁福英老人生于1898年中秋节,今年已是110岁。她从19世纪末出发,一路行来,穿越过漫长的20世纪,如今眼看又要走过21世纪的头10年!在她面前,似乎时间和历史都要停止、凝固。

  【苦难岁月记忆深】

  小时候,梁福英家境贫寒,房没几间,地无几垄。“连自己都不清楚,就那么饿着,冻着,病着,怎么一下子就到19岁了!”梁福英老人不仅口齿清楚,记性也不坏,言谈之中还透着一种很乐观的成分。

  她说,19岁那年,她和邻村的一个男青年结婚了。生儿育女后,家庭生活更为拮据。为了解决家庭开支,她白天忙完田地里的农活,晚上还要忙着纺纱织布。那个苦啊,不经历过是无法理解的。“7个儿女,能活下来6个,也算万幸了!”老人的话语,让人听了不胜唏嘘。

  尽管梁福英和家人不停地辛勤劳作,但在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黑暗岁月里,梁福英一家仍然是食不果腹、衣不暖体。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家中常无一粒米下锅,几个孩子饿得哭哑了嗓子。每每这时,梁福英只好将未成熟的玉米棒摘下,煮了充饥。“孩子们饿啊,那嫩棒子被啃得一点不剩,连渣子都吞了!”梁福英说。

  都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即使穷得没米下锅,可每年民国依然“万税”!为了能够活下去,梁福英时常要和未成年的大儿子一起挑柴火到苍梧京南(大约15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卖,真是“朝不见门楼,夜不见脚趾头”。 回来还得下田干农活。

  “1938年夏季,为了让自己饲养的鸡更快长大,于是就把一笼鸡(近20只,都有一斤重左右)放到江边的一处沙洲上(小岛)放养。那里虫子多,鸡吃了长得更快。谁知,那天却来了一场大雨,我和大儿子一起挑柴火到苍梧京南去卖,还没有来得及赶回来,结果所有的鸡,连同鸡笼全部被水冲走!我回来,只见整个沙洲全是滚滚滔滔的红泥水!也在那一年,我生下的四儿子刚满‘三朝’,由于营养不良,根本无奶水。四儿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件辛酸的往事,虽然距今已数十年,可梁福英直到现在还是那样记忆犹新。梁福英老人抬起头长叹了一口气又说:“还是现在好,我经历了三个世纪,要不是*,或许我也活不到今天了。”

  【制香烧香兴味长】

  老寿星早些年练就了一手绝活,就是用最原始的手法制作“香棒” 。这些香棒,自然是用于祭天祭地祭祖宗,也祭各路神仙 ,是当今一般小城镇尤其是偏远乡村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的必需品。

  “以前破四旧立四新不让做,说是封建迷信;后来慢慢又允许了,就做一些自家用,也送些亲朋好友。在自家供桌上燃几支,闻着顶香,提神。就是要注意防火。”她说。她还说,有福自然在,无福求不来,这道理她也懂,可人老了,有些寄托总不见得是坏事。她也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靠党,靠*,靠国家,“但家家都有不同的事,他们(祖宗及各位神灵)真能帮做几件,不也是更好的吗?”你还别说,这些观点还真不好辩驳。

  她现在连自己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做香棒的。不过,现在也早已“金盆洗手”了。“老了,孙子、曾孙又看不惯,外面买来还便宜。”谈起这一节,老人不免有些失落,但依然有些兴奋、激动。她还很有兴致地带我们参观她那曾经使用过的厚重石臼和那沉重的杵棒。“以前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跟着她到山上去采集原料呢。” 她的晚孙说。

  制作“香棒”工序还算繁多。老寿星告诉我们,先把树叶晒干放进石臼,然后用杵棒将树叶碎成粉末;树叶晒得越干越容易粉碎,这样也可以减少很多工夫;然后用筛斗把粉末过滤,这样出来的就是“香粉”。老寿星介绍,作香粉的有八角叶等富含特殊香味的叶子。香梗(俗称香脚)的做法也是很讲究的。要把竹子削成如同商店所卖的一样的长短、一样的粗细,并用红墨水把不燃烧的部分的香梗染成红色。如果第一次着色不明显,就多染一次、两次……直到颜色都基本一致。她这样一作就是几十年。

  “她这样做,看是无聊,其实也许正是她长寿的`原因。老话道,‘无事百病生’。你想,采香叶,破毛竹,舂香粉……那得花多少体力,花多少耐心的!而这样的香完全是自己做的,不加别的化学成分,散发的清香,闻着怪舒服。”坐在一旁邻居大叔说。

  现在,梁福英老人每天起来所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点燃一支“香”,插到香炉盆内,说是缅怀先人、祁福后辈。两年前,三儿子接她去距祖居近一里的他家小住几日,一天早晨,老寿星忽觉耳根发热,就说:“我该回去了,先人又在召我回去给他们上香了。”无奈,三儿子只好又送其返回祖居。其实老人习惯不了没有“香味”的日子 。

  【儿孙满堂晚年乐】

  老寿星生性乐观,心胸宽广,性格豁达开朗,一生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她早我三十年到覃家,我到了覃家也有六十多年了,但从来没有看到过她和邻里之间吵过架;她为人很好,从不多管闲事,不爱说别人的闲话,只本本分分地做着她想做的事情。以前这样,如今也是这样。”邻居87岁谭大娘激动地说着。

  梁福英老人现在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日常生活由子孙轮流照顾。在外读书、工作的孙辈也经常回家看望老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梁福英老人一家最热闹喜庆的一天,家人和亲戚都以各式各样的方式为老人祝寿,有时县里、乡里、村里还来人看望。这让老人倍感温馨。

  梁福英老人自打年轻时就是家里地里的一把干活好手。后来虽然上了年纪,生活也好了,但勤劳的本性一直没有改变。勤快、干净是她生活的两大特点。到现在仍然坚持自己洗头洗脚洗衣服,拾掇院子。她总有干不完的活。孩子们劝她休息,可她就是闲不下来,自己能干的决不让人代劳。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近百岁的老人还帮家人捡猪粪,看小孩等。如今虽逾百岁,老人每天还把房间里里外外打扫干净。衣服破了,总是自己慢慢地一针一线补好。衣服脏了,也是自己慢慢地搓洗,从不烦劳家人。

  家有寿星是个宝,这是一家人的共同感受。堂屋里挂着梁福英老人去年生日的祝福联:“子媳遵循慈母训,儿孙仿效舞衣人。” 看上去字迹还很鲜艳。

  一幅《子孙谱》告诉我们:梁福英老人生育了五子二女(现有三子一女健在),有子孙108人。梁福英对儿孙从小就进行朴素而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儿孙都很善良、很孝顺。梁福英最小的儿子今年也已 63岁了,退休在家,经常和她说些以前的、现在的话题。孙子孙女孙媳妇也都隔三差五从集上买包子、蛋糕、水果、葡萄干给老人吃。闲暇时候,大家喜欢三三两两地绕在老人家膝旁聊天逗乐,让老人开心。

  “我现在吃的,穿的,用的都不用愁了,不似以前的年代了,子女们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法子了,我所要的东西他们都会给我,我每天等的就是吃了,什么也不要做,都有吃的!这日子就是舒坦。”老人虽然没有了牙齿,但还是很清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你看,她就是最小的孙媳妇了。去年结婚的。”她笑着指着站在旁边小英说。

  老人的丈夫早逝。 前年,大儿子去世。“唉,总有些事情难免。”

  梁福英老人儿孙满堂,孙子、曾孙有的在上学,有的已参加工作,有的已成家立业。最让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的是:现在,她的第一个玄孙也出世了……

  采访完毕,笔者起身告辞,老人依依不舍拉着我的手,叮嘱我下次一定还要来。我满口应承。一行人送我出了院门,我回望屋里,老人依然坐在那把小椅子上,拿着一把棕叶扇子,悠闲地摇着。抬头望天,夕阳也正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