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朋友如闺蜜散文
(一)如朋友
从云南来的长途,电话上直接显示出了位置。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电话,一声之后就闪断。这个电话却是一直持续地响着,铃音并不聒噪,依然动听。
按下了接听键。一个柔柔的声音问:你是云朵吗?
有点吃惊。
她报了自己的名字。一位同学或者是朋友,久未相见。
她毕业后就结婚了,老公是我们一个班的同学,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她说,婚后的生活,就是与老公毫无波澜地过着,像是多年的朋友,熟悉到没有了距离,也很乏味。
学校里四年的生活,再加上婚后五年的生活,他们的爱情被生活打磨得很是平整,就连她去昆明老公也满口答应,没有一句话的阻拦。
从北方的小县城到南方的都市,距离也拉了一千多公里。她仿佛恢复到了单身的日子,租住的小公寓像是学生时代的宿舍,只是没有了其他室友的叽喳与私语。上班与下班就如同上课与下课,不同的只是此时彼时的心情。
她电话中说得最多的还是她的老公。那个从同乡到同学,再从同学到朋友,后来从朋友变成老公的那个男人。从声音中我听不出悲伤还是欢喜,平静平淡,琐碎真实,是她的主色调。
他现在是*机关工作人员,做事成熟老练,与在学校时一样,多的只是为人处事上的圆滑。她原是一家企业工作人员,心思缜密,却依然喜欢特立独行。学校时,我们是上下铺,吃饭、外出、上课,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不与任何人打招呼,不要任何人陪伴,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豪迈。她极少穿裙装,说话举止少了温柔。
她的另类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她的言论却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经常说要做一位女外交官,做中国的撒切尔夫人;毕业前,班里恋爱者众多,她好像还是一个人,她说,等着看吧,我要做班里最后一个结婚的。
毕业前,拍合影,她竟然意外地穿了裙子,而且是傣族女子常穿的式样,长长的近乎及地,裹着她瘦却不单薄的身体。裙子上面是朵朵淡黄色的小花,婉约,动人。我第一次看到了她也有如此温柔小女人的一面。
结果,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毕业当年就步入了婚姻,成为班里第一个结婚的人。更出乎意料的是,她是和班里的一位同学,我们都没有发现任何他们恋爱的迹象,是他们隐藏得深还是感情熟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毕业后,各自忙于工作生活,少了很多的联系。时间改变着季节也改变着我们。电话中,她的话语柔和了许多。竟然说:挺想你的,睡在我下铺妹妹。我们都笑了,像在学校时一样心无城府地灿烂。这样的话,是让说着的人,与听着的人,都会很怀旧很感慨时光的流转。
我们谈了很多,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人情、关于困惑,仿佛多年的时间沉淀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已。
这种心境,感觉很熟悉。我们都自觉始终待人真诚,善良洁净,但却很难与人靠近,或许是与这个世间天生的疏离感。是经常会想找人出来聊天,但翻开通讯录,众多的电话号码、联系人,却最终不知道可以打一个电话给谁的人。如此清冷的心情,时间久了,便也习惯了。
她说,一个人在外地并不孤独,可以随性地到各种特色小吃店吃饭,到各种特色小店逛街。几乎很少想家,除了儿子让她牵挂。
曾经有人说,女人不可以一个人去餐馆吃饭,不可以一个人逛街,这听上去似乎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我不独自去餐厅,因为不习惯于独坐那里很突兀的感觉,尤其是外人很奇怪地看着你的目光。可我喜欢 一个人逛街。无所事事,不急不躁,走走停停,观赏喜欢的事物,听各种语言,看各种人间百态,一笑一皱眉,就是一个悠闲的过客。
不是孤独,是没有心灵的知己,甘愿离群索居。我、她,能聊这么久,也许是因了某种相似。
谁都知道孤独的确是一种可耻,但它无可回避。而更不可回避的是,在喧闹人群中我们依然会感觉孤独,这更让人心伤到逃离。
她问:结婚日期定了没有?一民族店里有卖中式旗袍,上面刺绣着喜气洋洋的牡丹和凤凰。她准备邮寄给我做为结婚贺礼。只有这样的中式服装才适合我这样安静不争的女子,她这样评价。
谢过她。但愿婚姻是某种孤独的终结,是一种可以祝福的事情。于我,于她,都一样。
(二)如闺蜜
喜欢一个人独处,安静地听音乐、看书或者闲坐、上网;安静久了偶尔也会感觉孤独,远离家乡,从学校到社会,也从单纯的思想到了不得不去思考防范。然而上天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给你八面玲珑的交际方式,一定会给你一生的朋友,不会分开的知已。
当我们在一起玩闹时,一起在电话里谈心时,一起在父母身边说笑时,一起谈起各自的困惑与快乐时,一起散步回家时……妹妹就是我从小的朋友,如闺蜜一样的知已。而且这份姐妹亲情与朋友般的懂得是会相伴一生的。每当想到,都会在思乡的泪光中微笑起来,我是如此的'幸运。
小时候的她,是名符其实的黄毛丫头。瘦小的身形,头发黄而少,虽然很皮实却是很爱哭鼻子的孩子。我与她正好相反,小时候我是胖乎乎的,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透着可爱,头发黑而长,总是梳着两个羊角辫。站在一起,我们倒真的没有一点相像的地方,骄傲的我常常会忽视她的存在。
但就是这个小时候长相很一般的妹妹,却差一点丢了。也就是从那一次,恐惧害怕一直印在心中不能挥去,对她的关爱与不舍在心中与日俱增了。
那天应该是初秋的一天上午,我带着她在街边的水池边玩,父母进进出出忙着加工粉条,不到三岁的她什么时候离开我的,没有发现。直到吃午饭时,才发现她不见了。爸爸妈妈慌乱的神情、匆忙的脚步、急切的呼喊、脸上的泪水,都充满着对她的爱,同样也是小小的我明白了,这个与我流着相同血液的黄毛丫头是我们家不能缺少的笑容啊。
直到现在,爸爸妈妈对她那次的走失还深深自责,同时也感慨人的热情与冷酷。那个看到她边哭边走、摔倒就打的大男孩,至今父母仍然对他和他的家人视为陌路无法原谅,那个正在地里劳作,路见不平大声呵斥,并亲切抱她在怀的农妇,父母视作恩人一样感激至今。
人与人之间是有缘份的,人与人之间也是有恩怨的。“与人为善”是父母从小就教给我们的话,我们都牢记在心。虽然小时候也会争吵、也会打闹、也会不理不睬,但是那浓浓的姐妹亲情却从不断裂,也永不断裂。
成长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她越来越清秀,内敛,心思细密,言语中没有骄矜。时常素面,却掩饰不住温柔而恬静的容颜,尤其是两个深深的酒窝,透露着她的纯真与可爱。她是向上生长的绿藤,有着勃勃的生机与希望,而我却是一直原地踏步,等待着和她的姐妹相。
我们的神态、笑容越来越相似,陌生人见到说:是姐妹俩吧;我们穿一样的衣服,手挽手走,见到的人说:是双胞胎吧。然后,她会说:才不和你双胞胎呢,和你一样大我不就变老了。我也说:谁愿意和你双胞胎呀,你有我的眼睛大吗?随后两个人就自恋地在一起拍照,看到底差别在哪里。
我们长大了,笑声时常在家里的小院里响起。有时说几句嘲讽的话戏弄对方,当然有时不免再加点描述什么的,逗得父母一起跟着笑。比如她第一次到ATM取款时以为是触屏,手指都触疼了屏幕却没反应;比如我在商场存车后不走出口想翻过低低的围栏,结果高跟鞋被围栏挂到了,自己也差点摔倒……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有了快乐或者忧伤,第一时间都会通过电话讲出来,然后,继续各自的生活与工作。
曾经或者直到现在,我都很羡慕她的生活她的一切。她可以幸福地生活在父母身边,时时在父母关切的目光中,虽然她在农村。但是现在农村与城市的无差异化对接,甚至在某此地方,农村比城市幸福指数还要高。我的家乡所在的农村是一个生活与经济条件都相对来说很优越的村庄,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第三产业发展很快。从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可谓是日新月异,变化巨大。楼房林立,街道宽阔,小汽车几乎家家都有一辆或者二辆。
她的老公也是一位很有经济头脑的人,高中没毕业即辍学开始做起了小生意,吃苦耐劳,头脑灵活的他很快就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生意也开始如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了起来,通过几年来的打拼有了富裕的家境。当初提亲时,虽然妹夫家境富有,但是妹妹并不同意这门亲事,她有自己的婚姻理想,骨子里很小资很文气的她想要一位知书达礼、腹有诗书的夫君,就算是一贫如洗她也不在乎,只要两情相悦,心心相惜。
她最终选择了孝道,在我已经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时。她选择了陪伴在父母身边,可以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多好,而最真实的是嫁给一个爱自己的人远比嫁给自己爱的人幸福要长久一些。风花雪月的爱情最终敌不过生活的真实,她的爱情看似平淡却风平浪静,若澄澈的湖面。
若用郎才女貌来表述,也未免过于台词化。每次到她家,虽是高楼,推门却是平常的生活。有可爱的小狗对着你陌生地叫几声,院子里种的葡萄与果树相映成趣,秋千、水池、儿童玩具,小桌子椅子有序地放在院子里,还有晾衣架上晾晒的衣服,明亮的玻璃窗。小小的外甥一声“妈妈”清脆稚气,如小鸟一样飞进她的怀里,妹夫下班后的一声”我回来了”这都是她的幸福,这就是生活的味道,它可以真实到一日三餐,融入到平常生活中。
看着她的幸福,我与她一样的快乐。有时也会想,假如我没上大学,是否也如她一样,在农村平静地生活,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有可爱的孩子,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喂几头猪,养一只小狗,种几亩地,忙时日出而作,闲时坐在家里绣十字绣,把自己一针一线绣好的作品装裱好挂在客厅。晚上辅导孩子写作业,与他一起游戏嬉戏。
而我,已经回不去了。当初选择了外出求学,就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路的平坦与坎坷都是经历。
在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城市,虽然也拥有一个家,却是时时想念父母,想念小时候与父母、妹妹在一起的时光。城市的生活多了些金钱与物质的俗气,农村生活那么安静与纯朴,这,让我常留恋。父母在,不远游。而我作为家里的长女,却远在他乡,没有尽到做长女与长姐的责任,内心常常深怀愧疚。多希望时光倒流……
每当与她说起这些愧疚,她只是一笑:姐,告诉你件事可不能生气。我有些疑惑,长大后的我们从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闹矛盾,聚少离多的时间,我们更珍惜节日时全家人的团聚。问她什么事,她说,你不在家我就是长女,家里的事情我说了算,你现在是名义上的长女了。她是想让我放下愧疚之心,而电话这端,我却泪水满脸。
她的温柔与内秀,她的心细与婉约,她的端庄与坚定,她的聪慧与气度,这些,都是她幸福的原因与理由。
我祝福她,永远。
也从内心欢喜,有这样的妹妹,如闺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