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乡愁散文

  一

抚摸乡愁散文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时光在不轻易间,走过经年。人在他乡,故乡的许多往事如同时光倒带一般,经常浮现在眼前。那一抹乡愁,在心中悄悄流淌成一弯浅浅的小河,一朵朵浪花的跳动,是岁月留下的馨香。抚摸乡愁,感怀故乡,一寸寸思念,在心中丈量,此时,念家的情感总会砰然跳出。

  此时的故乡,一派银装素裹。炊烟袅袅,村舍整洁、安详而静怡。村头那一排高高的白杨树,像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守着村庄,陪伴着父老乡亲。从天空飞过一群麻雀,饶着老屋飞旋,然后,叽叽喳喳飞向村后的那片白桦林。小村在暖暖的冬阳朗照下,显得格外安静美好。

  庄稼人忙碌了一年,终于有了空闲。男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论着今年的收成,来年的打算,谈论着村子里的趣事。有的人则喜欢打几圈麻将,而有的人却闲不下来,背着绳索,到后山去捡拾被大风刮落的干树枝。在这清凉的冬日,村里人在用各自的生活方式,享受着冬天静好日子。

  太阳暖暖地照进老屋,一道道光线,折射出五彩的虹,像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母亲坐在炕头上,穿针引线,纳着鞋底。在光影的折射中,母亲的形象是那么的美丽。母亲是位闲不住的人,针线活做的极好,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巧媳妇。因此,总会招来一群爱学习的小媳妇们。

  二

  玉华嫂子是来自县城里最漂亮的俏佳人,因为看中了村里最帅气的小伙子“俊峰哥”,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嫁到村里来。大家都说,是因为村里有棵梧桐树,才引来了她这只金丝雀。玉华嫂子性格开朗,不笑不说话,一笑两酒窝。她半自嘲地说:“啥金丝雀呀,也就一只小家雀,翅膀扑棱不出多远,看见一棵笔直的大树就做了个窝。”她的话音刚落,小凤嫂子接过话题:“大妹子,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家兄弟那可是我们村最能干,最机灵的小伙子,稀罕他的人可多着呢,你可要看紧了。”玉华嫂子更不示弱:“好啊,谁看中了,我给她腾地。”大家一阵说笑好不热闹。

  小媳妇们喜欢母亲做的针线活,围着母亲问个不停。特别是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款式新颖,结实耐穿,因此要求替几双鞋样子。母亲是个热心肠,总是有求必应。急忙找来剪刀,将鞋样子铺在报纸上,用针线固定好,然后按鞋样子的大小、肥瘦,照葫芦画瓢,沿线剪下来。一会功夫,一个个新复制的鞋样子就完成了。母亲说:“可以根据家人脚的肥瘦,收放鞋样子,做出的千层布鞋才能合脚美观。”小媳妇们一个劲地致谢,拿着心爱的鞋样子,心满意足地出了门,各自回家做鞋去了。

  母亲有一个专门收藏鞋样子的本夹子,里面珍藏着各式各样的鞋样子:有千层底布鞋的鞋样子,有棉鞋、有凉鞋、还有拖鞋鞋样子。这些都是母亲的宝贝。我喜欢一页页地翻看,只见每一张鞋样子都是一张好看的图画。其中有一个鞋样子,鞋面是个胖嘟嘟的娃娃脸,额头上有齐刷刷的留海,留海上还带着一个弯弯的红色木梳,用小手轻轻抚摸胖娃娃的留海,总是爱不释手。鞋样子不仅分出春夏秋冬,薄厚大小,还能够分辨出鞋样子是男是女。这一本鞋样子,是母亲给家人做鞋的依据。母亲在做鞋之前,总要按照鞋样子大小剪出鞋帮,然后开始准备做鞋的一道道工序,从来不嫌麻烦,悠悠岁月,年复一年,母亲的手粗糙了,头上多出了缕缕白发,当看见一双双漂亮的鞋子穿在家人脚上时,母亲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三

  童年的乡村生活,是最快乐的时光,小时候特别淘气,上树爬墙,都不在话下。村里四周围着高高的土墙,父亲说是早年防胡子建造起来的。土墙高有三米,宽两米,经过岁月风雨的侵蚀,显得格外的沧桑。我喜欢顺着*爬到土墙上,墙头上像一条宽敞的大道,上面长满了狗尾草,有风吹来,刷刷作响。在高高的土墙上,绕着村子跑上一圈,别提多过瘾了。

  每到春天的时候,会飞来几只布谷鸟,站在墙头上,布谷布谷地鸣叫,动听的声音在村子上空飘荡。土墙上留有几个拳头大的洞穴,布谷鸟经常会进进出出。布谷鸟长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头上额头前和脑后有尖尖的羽毛,像尖尖的镐头。布谷鸟只在春天飞来,住上一段时间就飞走了。

  四

  乡村的冬天异常寒冷,鸡鸭鹅只要出窝吃食,两只脚丫都不敢着地,栽栽愣愣向前跑两步,急忙甩甩冻红的脚掌,缩进毛里取暖。太阳就像是贴着地面溜达,世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20多度了,鸡鸭鹅一阵狼吞虎咽填饱了肚子,靠在老房子窗户下,缩着脖子,晒着暖暖的太阳,期待春暖花开,绿柳成荫的季节。

  村里人有句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我家养了一头年猪,进了冬月份,要给年猪增肥,将苞米粒子煮的滚瓜烂熟,每天母亲都会让猪进到外屋来吃食,肥猪身上的肉膘蹭蹭长,一个多月,肥猪胖得滚瓜溜圆。

  过了腊月初八,父亲将杀猪刀磨得飞快,这时候心里总会特别难过,悄悄跑到猪圈,用小手抚摸猪的头,肥猪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像是在安慰我。大人们拿着绳子来了,我吓得躲到屋子里偷偷地哭泣。一会,只听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我急忙跑出去,只见猪脖子上咕咚咕咚往出流血,母亲用筷子不停地在血盆里搅拌,我的泪水流成了河……

  杀猪师傅干活麻利,在猪蹄子上扎个眼,用长长的铁丝从开口处扎进皮下,并且在猪皮下来回出溜,然后,用嘴对准猪皮小小的裂口,鼓足腮帮子可劲吹,眼看着肥猪像气球一样鼓起来,四腿绷直。再然后将猪蹄子用绳子系紧,将鼓鼓囊囊的肥猪抬到锅台上,往猪毛上浇一边滚烫的开水,父亲用铁板将猪毛刮掉,顷刻,白白净净的猪皮露了出来,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将猪抬进里屋,仰面朝天躺在桌案上,接着就是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再将猪肉大卸八块,肠子洗净,灌进猪血,锅底架上火,母亲开始烀猪肉、下酸菜。一个多时辰,大块肥肉片子、血肠、酸菜、一碗碗端上饭桌,客人们轮开腮帮子可劲造,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那叫一个解馋。

  五

  村子人每到年底都要练秧歌,喇叭声声勾人心,鼓声打得震天响。扭秧歌的人群中大多都是青年男女,长长的队伍从村西头,哩哩啦啦扯到村东头。扭秧歌踩高跷,是村里人过年最具代表性的庆祝活动,因此,引来无数围观的群众。

  村里有一对年轻的小夫妻,春妮与狗剩,特别喜欢扭秧歌,俩人的结合也是因为扭秧歌结缘,因此,共同的爱好,让两颗心贴得更近。结婚刚刚一年多,媳妇就生了个千金,狗剩喜欢得不得了,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女儿的出生,使得小日子倍加温馨幸福。这不,村里组织年轻人扭秧歌,俩个人都想去参加,狗剩说:“你今年就别扭秧歌了,在家好好照顾孩子。”春妮嘟囔着嘴,无奈地点点头。

  临近年根,村子里热闹非凡,敲锣打鼓声声入耳,让在家哄孩子的小媳妇春妮坐立不安,听见秧歌的喇叭声,心里像长了草,急忙将孩子哄睡着了,腿上绑上高跷,踉踉跄跄来到了练秧歌的`场地。大家看见春妮这般痴迷,免不了说几句客套话,春妮心里那个美啊,可算加入到秧歌队伍中了,顾不上别的了,踩着高跷,扭动着小身板,那叫一个浪。当练习秧歌队伍休息时候,春妮才想起家里的孩子,急忙解开高跷。往家里跑去。

  急忙推开房门一看,孩子哭得成了泪人。狗剩生气了:“干嘛呀,非得扭秧歌不成?”媳妇本来就理亏,因为心疼宝宝,没有在意狗剩发脾气。打那以后,春妮只能在家听着窗外热闹的锣鼓声,干着急。

  娘家妈来了,帮忙照看着小外孙女,可乐坏了这对小夫妻,吃过早饭,俩人开始打扮起来,媳妇穿一条大红花的被面做的裙子,上身是红色的毛衣,头上带着花冠,白净的瓜子脸,粉嘟嘟的小脸蛋,踩上高跷,小身段贼拉好看,扭起秧歌来婀娜多姿。再看狗剩,头戴白毛巾,身穿白色的毛坎肩,下身是大红色的裤子,腰上系一条绿飘带。蒲扇耍起来滴溜溜地转,小俩口打头阵,秧歌扭起来风情万种,妩媚动人,那叫一个贼好看!人们追着看打头阵的春妮与狗剩,人群你推我搡,叽叽喳喳,秧歌扭出了乡亲们丰收的喜悦,扭出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

  六

  过了元旦,村里集市上就会挂出许多年画。喜欢跟在父亲身后,挑选鲜艳喜庆的年画。父亲看中一个胖娃娃怀里抱着一条红色的大鲤鱼年画,父亲说:“这张画好,年年有余。”父亲又顺便买了几挂鞭炮,糖果、冻梨。只见每人手里都是大包小包往家倒动年货,年味越来越浓了。

  我喜欢将年画铺在炕头上,总是看不够。小年那天清晨,母亲开始除尘,然后将年画贴在墙上,小屋里顿时变得富丽堂皇起来,晚上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眼睛一直看着喜庆的年画,掰着指头计算着过年的日子。

  瑞雪兆丰年,北国大地,到处琼楼玉宇,像走进童话般的世界。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的大年三十。穿新衣,戴新帽,父亲母亲在外屋忙碌着年夜饭,只见炊烟袅袅,飘散着各种菜香。村里人开始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喜迎新春佳节,红红的春联,透出祥和与喜庆。过年,家人团聚,七碟八碗摆上饭桌,举杯祝福,恭贺新禧,过得那叫一个贼拉热闹。

  一岁岁,一年年,将乡愁写进春天,每一朵丁香花的绽放,记载着游子思乡的情感。将乡愁融进夏天的满眼葱绿,与伙伴追逐着漫山遍野的麦香。将乡愁写满秋天,看红红的枫叶,听爽朗的秋风,品满山的野果子,看一行南飞的征雁。用乡愁赞美冬天,乡愁,在细细碎碎的日子里愉快地穿行,变成一朵朵雪花,描绘出千树万树梨花绽放,等待春回大地,春暖花开。

  一寸寸的乡愁,一岁岁的时光,游子在他乡,心里深藏着一份滚烫的乡愁,细数一路走过的风景,就像细数母亲头上的白发。抚摸乡愁,抚摸那一抹萦绕在心中最真的感动。“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系在母亲手中的一根线,无论离家多远,永远走不出母亲悠长悠长的牵挂。抚摸乡愁,让澎湃的乡愁在这一刻倾情绽放,乡愁真好,真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