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评弹艺术的句子摘抄
评弹是语言的艺术,
评弹艺术家们对评弹语言、
也就是吴语文学做出了,
无与伦比的杰出创造。
说书人吸收了大量鲜活的生活语言,
吴方言所特具的幽默、
轻松、微妙、传情,
被评弹艺人运用得出神入化。
深深庭院、浅街小巷、
茶馆酒楼、闹市码头,
各种人物口头有着,
鲜活独特的吴方言语言。
艺人们熟悉这些吴语语言的,
特殊的意蕴与丰富的表现力,
组成书中的表与白,表白,
官白、私白、咕白、衬白、托白。
苏州评弹“六白”融合成评弹的叙述语言。
评弹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
互相契合,互为映托,
形成了评弹永远的魅力。
——导读
【第1句】我喜欢听这吴语软侬的苏州评弹。尤其是那三弦琵琶的悠扬的丝弦声和清丽委婉的吴语软侬的唱腔,令我赏心悦目。苏州评弹把江南水乡水的清韵味渗入到弹词丝弦音韵的骨髓里,化作评弹的灵魂。使我感到欣赏评弹艺术音韵中如同喝了一大碗江南水乡特酿的存年米酒来,味清香四溢,鲜亮甘纯,使人微酡沉醉......
【第2句】软软地、滑滑地,就像苏州河里的水,被游船慢慢地碾出一层紧牵着一层的波纹,这就是苏州评弹的魅力。享受苏州评弹,不必闭上眼睛,你可以尽情地欣赏苏州的夜景。苏州河两岸的风光,苏州河上跨度奇妙的拱桥,在苏州评弹的背景音乐声中,更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第3句】正茫然、正焦虑,一声琵琶和三弦伴着软软的、嗲嗲的女声“叫一声小红娘”---一阵心悸,苏州评弹!是苏州评弹!在嘈杂的街市上、在五彩缤纷的人流中,这声音流水一样穿过双桥、从红木的花窗边冲进我的心底!急切寻望,目光穿街走巷,远远地终于瞧见在一扇深红的花窗内有一怀抱琵琶的女艺人,隔河相望,只见一张半旧的面孔、一把半旧的琵琶,红色的衣裳外裹一件闪光的披肩,另一位抱着三弦的男艺人被窗台挡住了面相,只露着夹三弦的半只手臂。苏州评弹!我第一次离你如此之近。心底热流刹那间弥漫开来。
【第3句】小时候就爱上了苏州评弹,一直到年纪老了,始终不渝,兴趣更浓。评弹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我认为:它曲调优雅,流派纷呈,听来心旷神怡,似高山流水,又似轻舟荡漾,闲庭信步,使人心平气和,不仅是一种音乐享受,还起到调节心态、陶冶情操作用。
【第4句】评弹作为一种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必然要具备苏式风味,体现吴文化的背景。一口吴侬软语是苏州最显著的标志,倘若没有苏州方言,苏州评弹便可以去除“苏州”二字,冠名扬州评弹、上海评弹亦无不可。俗语、俚语作为一门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直接反映了一个地方文化背景、风情民俗、世态万象。
【第5句】苏州评弹和刺绣、苏州园林被称为苏州三绝。这三绝无论这评弹、刺绣、园林艺术的塑造的都是这样精美、清新、秀丽,使人感受到苏州人的聪慧智巧和这艺术的无穷的魅力。在这月夜江南小河边潺潺流水声中的茶楼里,喝着春茶听着这清音雅乐般的评弹来那不知有多惬意哟!在白天铺着青石板的水乡小镇上徜徉在店铺里,欣赏着精细雅致的、惟妙惟肖的苏绣画品里。或是带上家人流连在这清泉流韵千姿百态的亭台楼阁,琪花瑶草和山石奇叠相趣成荫的苏州园林中,真让人领受到苏州三绝的艺术魅力而使人惊叹万分来......
【第7句】苏州评弹是是我国俗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表演的地方曲种,评弹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有400年的历史。它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评话”表演只说不唱,又称“大书”,由唐宋时期的说唱艺术发展而来;弹词有说有唱,又称“小书”,由唐代宣扬佛教教义的“变文”发展而成。明末清初之际,艺人们开始在表演中使用苏州方言,“苏州评弹”正式产生。
【第8句】苏州评弹始于明末清初,大约和北方的评书和鼓书成因年代差不多。苏州评弹有说和唱两部分组成的。评话只说不唱,用折扇、醒木、手帕做道具来渲染烘托气氛和故事情节。内容大部分是讲史和武侠神怪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采用挂口、引子、道白、虚拟、象征等手法来描景状物,刻画人物的神韵入木三分。
【第9句】苏州评弹虽然叙述“平民化”了的才子佳人故事,但是绝不低俗。书中人物的语言也都是耐人寻味的。这些人物对白尽管都是生活化的语言,但又都是经过提炼的,富有人物的心理容量,富有戏剧性。陆耀良《孔明探病》中,孔明与周瑜的问答,话中有话,另有深意。张国良《张松献地图》中孔明交代刘备的两句话、几滴泪,容量丰富,耐人琢磨。
【第10句】苏州评弹的内容,都是劝人为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古书,宣扬忠孝节义;说新书,宣传爱国爱民、奉献精神。扮演人物,不论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三教九流,栩栩如生;表演说白,南腔北调,文武全能,话语不噜嗦、重复、“口冲”;放噱时,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伸张正义时,则激动人心,使人肃然起敬。
【第11句】多数的苏州评弹唱词我是不懂的,可那曲调那韵味每回听之总能让我肝肠寸断、刻骨铬心。任何一种戏曲没有比苏州评弹更让我痴迷的了。大凡舞台上的戏曲无论是何种形式,多半是热闹的,铿锵的,纷繁的。比如我熟知的京剧,开场前那锣鼓声响彻剧院内外。唱念做打无一不浓墨重彩姹紫嫣红般喧哗着。苏州评弹却是例外的。她孤独,她冷静,她从容,她不上天不入地,不显山不露水,坐而论道仍可唱尽上下五千载,懂她的人潸然泪下。她是苏州的又一名胜园林,只静静地等你,一旦走进去便不知来路。
【第12句】清初时不甘寂寞的乾隆皇帝多次畅游江南,在三月春天的江南,桃红柳绿,碧水青青,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名城苏州。这位乾隆皇帝爷乔装打扮,坐在小舟中,在船桨的欸乃声里,在潺潺流水的小河里,望着河两岸那粉墙灰瓦,雕梁花窗的茶楼里传来的'丝丝缕缕的,清丽委婉的声音所吸引,细细打听那是茶楼里在传唱这苏州评弹呢。于是那位皇帝爷趋之入座,捧着苏州东西洞庭山上新采摘的“碧螺春”新茶,舒舒服服的听着苏州城里的名家说唱评弹艺人王周士的弹唱。
【第13句】苏州评弹的文学价值,最令我赞叹的,是对人物心理的精细的、深入透彻的刻画。评弹当然要讲故事,但是它是以书中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示与发展书中人物的心理,,人物与人物之间心理的试探、较量、角逐、冲突,来推动书情发展的。许多长篇弹词并无多少跌宕起伏的传奇情节,如《珍珠塔》、《三笑》、《玉蜻蜓》,评弹艺术家善于抓住一个关键性情节,精雕细刻、曲径通幽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发展书情。象《西厢记》中的《琴心》、《闹柬》、《酬柬》,把莺莺心思反反复复的变化、延宕,张生的痴恋,红娘的伶俐,刻画得深细透贴,既合身份有分寸又相当充分。
【第14句】需要几十甚至几百人演的戏,评弹只靠一、二个人的嘴巴,一把三弦一把琵琶,就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既是通俗文化,又是高雅艺术。“通俗”,人人都懂,老少皆宜,不分场合,无须高挡的布景、道具等设施;“高雅”,不论在文化、历史、道德、音乐等方面,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且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第15句】苏州评弹的人物心理刻画艺术,可同中外长篇小说艺术相媲美,可谓独树一帜。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主要以语言、动作体现人物心理。《红楼梦》开始注意描写人物心理,也是以语言、动作体现心理,直接的心理刻画非常简练。评弹心理刻画,充分生活化、世俗化,于平淡中显新奇,出奇制胜,使心理刻画新颖别致,给人深刻印象。象大生堂中吃馄饨,已是脍炙人口。熟悉生活的艺术家对富有鲜活个性的小人物的塑造,更令人拍案叫绝。
【第16句】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史传清乾隆南巡时有王周士御前弹唱而赐七品官之后,遂有评弹行会组织的光裕社。清嘉道以后,名家辈出,有陈调创始人陈遇乾、俞调创始人俞秀山、马调创始人马调。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皆冠于姓氏,有魏调、夏调、徐调、周调、蒋调、严调、杨调、张调、祁调、琴调、丽调、侯调、王月兵调等,评弹艺人在吸收吴歌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弹词曲调有山歌调、乱鸡啼、费家调、离魂调、船歌、金绞丝、银绞丝等十九种。所有这些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第17句】评弹作为一种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必然要具备苏式风味,体现吴文化的背景。一口吴侬软语是苏州最显著的标志,倘若没有苏州方言,苏州评弹便可以去除“苏州”二字,冠名扬州评弹、上海评弹亦无不可。俗语、俚语作为一门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直接反映了一个地方文化背景、风情民俗、世态万象。
【第18句】评弹同昆曲、苏剧合称为苏州“三枝花”。同曲高和寡的昆曲相比,雅俗共赏的苏州评弹,由于与吴语区的老百姓生活贴近,旋律优美而今依然有着很旺的人气。为了“留住这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苏州评弹早在2002年就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靠一两人说、噱、弹、唱的评弹艺术,显现着中国古代明、清时的吴文化地区的风土人情,这块曲艺形式的活化石。折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女士,她对这“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赞不绝口。
【第19句】作为传统文艺的苏州评弹,过去也是精华和糟粕并存,但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加工整理,几代评弹艺人的刻苦磨炼,已成为寓教于乐的优秀的戏曲表现形式,出了不少精品,许多人已把评弹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评弹还走出了国门,评弹演员在外国大学讲课,以及外国人来中国学评弹,都足以证明它的魅力和良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