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散文随笔
眼前的马路似乎一直笔直向前,就蓦然想起了一句话,说朋友就像两条平行线,虽然彼此有距离,但你永远可以与他相望,你们永远不离不弃;而挣脱了距离,靠近相交,也就开始了离弃。距离越来越远,直至看不见彼此的容颜,而那最铭心的美好永远都在身后,渐行渐远,直到遗忘。
这比喻还算形象。可生活之路并非直线般的坦途,它如黄河的九曲回肠,数不清的弯,料不准的坎,而我们的心路历程也就曲里拐弯,回环往复,或许哪一天故人天涯重逢,执手相看呢。
多么美好的愿望!
重逢会心动,最单纯最美好的当初会潮水般涌来,甚至想再次与你相拥,然而生存的诸般无奈,生活的诸多责任,厚重到无力再跨进那条深情的河。执手相看,心事难言。人退去,夜静澜,回味当初的那个人,依然一缕暗香袅袅心头。可是当新一天的太阳升起,那缕香又被奔波冲淡甚至淹没了。另一个人呢,心也会困扰不安,一边在内心觉出甜蜜来,庆幸着这场重逢,一边也觉出凄凉难话的苦味,于是滋生出一点儿“相见不如永诀”的酸涩。思忖你的眼神儿举动,思忖自己的处身境遇,发觉到了自己的`困囿,觉察到了你的沉默,最终也只能以无语作罢。无奈至极了,就想掐死想念或者记忆,扔进河流,让它冲进茫茫无涯,永远关进魔咒的瓶子里。
《于丹心语》中有个故事:一堆刺猬冷得受不了,挤在一起取暖,没想到彼此扎得生疼,就慢慢移开,移至既能互相取暖又不会被扎着的地方,美美地过着它们的冬天.呵呵,疼痛而又不离弃的刺猬!幸福的刺猬!
“所有的人之间都应该留有分寸的,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的意志,他需要相对独立的空间塑造承载自己独特的心灵,那是烙着独立人格印迹的方寸之地。保持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一旦相处超越了这个尺度,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也离疏远甚至崩溃不远了。”于丹如是说,所谓的“花未全开月未全圆"就是这种境界吧!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这美便是永恒......?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多少才合适,是难以定论的东西。就像对于友情的定义一样,你认为朋友间记得起了寒暄一下,记不起了也就作罢。我却认为友情需要修葺和共同维护与经营,也需要时时的惦念,时时的交流。你没错,我也没错,分歧只在于你看轻了友情看轻了我的存在,而我看重了你的分量想以真挚的心对待待友爱。或者说,你我都遇错了人。这种境况下,你我仿佛该有远远的距离,这样,你不受负累,我免遭鄙弃。
最好的友情就是彼此倾心与看重,就像伯牙绝弦因再无子期,恩格斯为马克思整理《资本论》一样,互助爱戴,互为知音,愿意为对方存在,愿意倾听,愿意诉说,愿意分享快乐与忧愁,愿意分担彼此的厚重和轻灵。这种朋友之间等同于亲人。之所以能够亲密无间,是因为他们有同样的高格和心性,愿意珍爱他们在茫茫人海中的一份相遇相知。
距离也是时时在变化的,就像一条心情随记中说“不是不能交流,就看愿意不愿意。”愿意靠近,你们就近,你还会说:“这样说话真好,暖暖的,就像亲人。”不愿意靠近了,你就觉得对方的每一句话都不顺耳,甚至觉得对方在意你惦记你是无聊,于是你说:“你是闲得没事可做吗?”如此,伤透了一颗愿意为你付出光阴和关切的心,你与他而言,再无瓜无葛。怎么会这么善变呢?或许因为生活的动荡让那个人窘迫得暂时封存了与你的靠近,更或许是那个人本性的动荡与错乱。
是谁错了吗?是他错付了友情,还是是你不值得付出?不是,都不是,是因为你们彼此的心性、格局的错位。
如此而言,人与人的距离,其实就是心性与格局的距离。
朋友紫雪说“其实世间万物之行都需尺度,如果没了尺度,就会过犹不及”,我在想:一束花需要阳光,但我们却不可以让它曝晒,因它所能承受得了的只是那些温和的暖照;倘若你是个贪嘴的人,尽美食入胃,不控制量,不讲求荤清搭配,更不思量食物性情的相容相克,美食变毒药也不是没有可能;海洋有了适宜的风才会微波粼粼,荡起美丽的浪花,如若狂风骤然,台风海啸则是恐怖和杀戮。有时候,我会突然觉得我和我的那帮孩子间的距离太近了,以至于我会变成类似于妈妈或保姆的角色,让他们太显随意而遗忘了那份敬畏,这不好,老师和妈妈的责任怎能混为一谈呢!社会的法律法规就是为了限制人心无意的倾侧和有意的无度,从而让心灵精神人伦道德更臻于美好。由此来看,"度"应是万物间最美丽的距离,应是最能催生和谐之花的沃土。
亲爱的,你是否因忘记距离而错付了自己,是否因耽于错位的人而忘却了自己?你是否因过于投入,而让别人感到了惧怕,让别人意欲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