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条静静的河散文

  我生于乡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还是一位出色的铁匠,他们都识字不多,在我记忆中,母亲似乎仅能识全自己的名字。但我的父母,尤其母亲对生活自信、豁达、乐观的态度,坚韧、顽强的性格,对我的人生影响极深。我生来身体就比较孱弱——直到六岁时,我才会走路、说话,所以我的性格也就非常内向和孤僻,我入小学时,也就比别的同龄孩子整整晚了一年,并且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虽然我的个头并不比别的同龄孩子小。

快乐是条静静的河散文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原因,我内心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上学后,也不太合群,在别的男孩子玩得疯狂的时候,而我却象个女孩子一样,躲在角落里静静地大量和体味着这个世界上太多的、对于我来说十分新奇的事物。随着上小学的日子的增加,我更加发现与别的同学之间的距离——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程度浅得可怜,就连一斤半多还是半斤多这样简单的问题我都弄不清楚……于是自卑感愈发强烈,而内心里却有滋生出一种强烈的不甘和不服气。于是,也就暗中憋足一口气,要尽快缩短与别的同龄孩子的距离。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内心世界,就独自去体味、学习所有对于我来说陌生的事物。上学时自是不必说了:别人读一遍的课文,我读两遍,别人算题一次成功,我则要用上两三遍……放学后,在别人满世界疯跑大案时候,我却躲在自家炕头上静静地读书——开始时当然是课本,到小学二年级时,我的学习成绩一下子从全班的最后几名,跃到了全班的第二名,课本上的东西已满足不了我求知欲望——和别人比,我感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的目光开始向外拓展。那时的农村小学教室少、学生多,上课都是分上、下班,而且那时的作业也不象现在的这么多,于是,课余时间寻找课外书就成了我当时的一大“生活目标”。

  可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东北农村,到那去找课外读物啊,对能找到的那几本有限的小人书,我翻过来调过去地看,看了多少遍也依然津津有味,也正是由于小人书上的文字,我才与字典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想象力,让我幼小的脑子里开辟了另一个远离现实的新的时空,在那里,我有时把自己想象成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时又把自己打扮成骑鹅旅行的尼尔斯……反正在那个自己虚构的时空里,我不再自卑、不再无知,而是一个英姿勃发的快乐少年、自信勇敢的小王子……小人书再好看,也有看腻的时候,心里就非常渴望与新的文字接触。因此,每学期发新书的时候便成了我的“节日”,新书,尤其是语文书刚发下来的几天里,我放学回家后,帮父母干完那一点力所能及的农家活计,哪儿也不去,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静静地享受新书带给我的快乐……

  往往是不出一个星期,新的语文书我就都啃完了,几乎都能背下来,随后就偷偷地把高我两年级的、姐姐的语文课本拿来读,也是不出一个星期就都啃个差不多了,再去当时的生产队去寻找新的“猎物”……记得当时生产队订有《红色社员报》、《参考消息》、《中国妇女》、《吉林青年》等报刊,我不管适不适合的年龄和口味,就都一股脑地拿过来读,虽然是有些囫囵吞枣的意思,可也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扩大知识面,有时生产队的几个未返城的知青在谈论“天下大事”时,我偶尔也插上一两句嘴,有时还大胆纠正他们一下,让那些大人们对我另眼相看,并顺口夸奖我几句。这看似简单而无心的夸奖,却使我小小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让我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借着大人们夸奖我的高兴劲,我就乘机从知青们那里磨着借几本“大书”看看,如《水浒全传》、《三国演义》等书就是那时看到的。现在说起来,真的有些可笑,看完《水浒全传》,我竟以打赌的方式向生产队一名姓孙的知青巧借他新买的、不舍得外借的《三国演义》。当时,我让他随意说出《水浒全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名字或绰号,而我就能马上说出这个人的绰号或名字,开始他根本不相信刚刚十一岁的我能有这样的“本领”,就真的和我打赌。结果,他拿着书实验了二十几个,就极不情愿地把《三国演义》精心地包好书皮借给了我……

  就这样,在静静的阅读中,我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步回归到与正常孩子同步的`轨道上来,有些地方还多少有些超越了同龄的孩子。因此,我小学学习生活也就出现了一个既可喜又有些可笑的现象:语文自不必说了,字词、作文都还不错,就是错别字时常让老师皱起眉头;数学呢,凡是理解性的应用题,多难转的弯我都能转过来,并正确地列出算式来,可就是稍不注意就把得数算错,所以我的成绩总是班级的前几名,就是很少有得第一的时候……

  在小学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非常听话和爱学习的“好孩子”。因为,我连学校根本不重视的副科——自然课,我也学得象模象样。对于这类课,老师根本就不讲,只在期末时走过程地上一两节课,然后就开卷考试,即便是这样,我也把自然课本上的知识掌握的很熟练,让教自然课的吕老师颇为赞赏,时不时就拿我做例子,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还说知识不分主次,虽然自然课升初中时不考,以后不一定什么时候用上……在当时一切都以升学率为主的形势,吕老师能说出那番话,是非常难得的,也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后来,我虽然没能通过高考升入大学,我也不是那么在意,因为我从未想过把自己培养成应付考试的工具,一心想真正学点能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东西。

  可以说,小学的学习生活,开启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最早的窗口,打开了我生命春天——锻炼了我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我养成了不断学习、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为我以后从事新闻、文学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回头看看,我的小学生活就像一条清清的小河,在静静的阅读中滋润着一个乡村少年最早的人生岁月,不仅让那段岁月在静谧的流淌中,升华成一架催人上进的*,也流淌着一股无法言说的快乐,在我的人生记忆里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