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后的小竹林散文

  每一次回到故乡,我总要走近和看看小时候曾经亲手栽过竹子的那一片小竹林。

老屋后的小竹林散文

  站在青翠茂密的竹林边,看竹坚强的竹竿蓬勃向上之势,听风吹竹叶刷刷响,还有小鸟在竹枝上筑巢和歌唱,看着小竹林,我就会捏着指头数年份,为长了数十年的老竹封王,有时还会为最老的竹系上一根红丝带。找回当年的童趣!

  记得我八岁那年入冬不久,我跟随母亲从农田拔完草回家,路过东村一户王姓农家时,看到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在宅后竹林边翻土整理,有小伙子把几根带泥的泛着白色的竹根扔在了路口。母亲见了,微微笑着问该户乡人要了三根各长二尺余的竹根,和我一起捧着,把竹根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母亲立即又带我一起来到了屋后一处泥堆旁,用铁锹挖开了泥土,把三根竹根交叉地埋在了泥土中。埋好后,又在上面盖上了稻草,我知道这是给泥土下的竹根保暖。竹根埋进泥土后,我三天两头地要去看看,希望埋在泥土中的竹根能长出新的笋儿,顶出地面,然后变成竹子……

  第二年春天,经几场春雨飘洒后,我看到了屋后的一堆泥土中,钻出了四五个细细的瘦小的春笋,母亲看到了笑着说:“这竹根真有生命力,当年就奇迹般地长着子女活了,过不多久脱去了笋衣,就会变成伸枝长叶的小竹子了。”

  就这样,经过春风春雨的滋润,屋后小竹笋开始发力了,它们开始长高。三年后,在原来竹根的四周,长满了高矮不一的竹子,而且扩展了很大一片地,竹的子孙年年在增多,每年春天的笋也越来越粗,越长越高。在我读中学那年,屋后的竹已连成了一片,直到后面的河畔,像模像样地成为了一片竹林。

  有竹林的村宅是有绿色灵气的,村民们常常是这样的说。母亲也经常这样说,我为屋后拥有了一片小竹林而高兴。

  在以后的日子,每当春阳普照,被封冻了一个冬天的大地开始苏醒。当蔷薇和迎春花在河畔开放的时候,屋后的春笋就开始一根根地钻出地面,阳光下的笋就像一个个披着古代的将军服,包裹着新笋破土而出。为让竹林生长过程中不挤密,这时母亲就会拿来长刀和篮子,把拥挤在一起的笋前前后后挖出来,使之长势均匀。挖出的鲜笋就拎到乡村的小镇上去卖,然后换点小肉回家,在母亲的操作下,把剩余的笋剥掉叶片后用刀切细和着网丝一起炒来吃。或者和着蛋做蛋花汤喝,成为一道舌尖上的美味。笋子多的时候,母亲又是把它们切成细片晒干。食用时和储存的干菜一起放入开水中浸泡,炒着吃时味道更美。

  经过筛选过后留下的笋,均匀地留在屋后的空地上,经过一个春天的风雨滋润,它们争先恐后地吸收阳光蓬勃生长,脱去笋衣张开枝叶向上,坚强地开始长高长粗。其中不泛也有毛竹般粗的竹子大王鹤立鸡群般地向上高长,引来了白头翁和喜鹊等鸟儿赶来筑巢;入夜,万籁俱寂,竹子的拔节声此起彼伏地和着夜归夜莺鸟的拍翅声和歌声;到了夏天,竹林成为了鸟鸣蝉鸣的地方。夜间、似乎所有的竹是在靠近天上的月亮,萌生出一派月下翠竹的诗情画意!

  这个时候,村里的小伙伴们还会闯进竹林里来乘风凉和休息。他们或用绳子在粗竹子上做一个吊床,很有意思地躺在上面当摇床;有的爱在竹林间来回走动,穿的木板拖鞋踩在枯落在地的小叶子上,脚下还会发出悉索悉索的声音,如音乐一般。还有的顽皮伙伴兴致一来,就会抓着粗竹竿开始玩一下爬竹子比赛,速度之快赛过小猴子,他们爬上竹子中间,害怕竹子倒下来,就很快滑落下来。这样的快速爬竹,目的是在感受一种胜利在望的无限乐趣。

  在夏天漆黑的夜晚,有时会突然刮来台风和下暴雨,雨点像豆子似的打落在竹子上,风把竹子吹得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尽管竹一次又一次地被风掀倒,但它却又一次坚定地站起来。经过狂风的呼啸和雨的鞭打,它们的躯干变得更坚硬,竹变得更青翠。我爱上了屋后的竹。

  后来,在学校的语文课上读到竹,就听老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讲竹子的精神和作用时,渐渐地,我对竹的高尚品格又有了入心入骨的认识。原来,竹与人类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竹和松梅称之为岁寒三友,它是雅俗可赏的四季常青植物,它既可进入帝室王府,也可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既可制成名贵的工艺品,又可做成劳动者的工具,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朋友。除了笋可当菜外,我们吃饭的筷子,学习用的笔具,练舞用的竹扇、竹剑;音乐爱好者用的竹笛、竹箫、二胡;家用的竹篓,竹椅、竹扫帚、水乡人用的竹排、造房用的竹架等几乎无处不见其影,无处不显其能。它传递了灿烂的'古老的文化,书写了五千年古老的悠远的中华文明历史……

  还记得在我读中学初二的那年暑假,天热得一周没雨,我家的竹林就成为了伙伴们避暑的天堂,大家坐在竹林里看书学习,讲一些乡村生活小故事等,大家每天还会想出一个与竹子有关的小活动,受到大家欢迎。记得有一天下午,我们一起搞了一次朗读名人写竹诗的活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伙伴们带着准备好的诗歌很快汇集在我家的竹林里,大家七嘴八舌地朗读起自己在家特意准备好的诗。

  作为主持人的我,首先读了宋?苏东坡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还有宋?黄庭坚的:“深根藏器时,寸寸抱奇节。遭时上风云,故可傲冰雪。”

  伙伴们朗读了如《诗经》中的竹子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如苞,如松如茂。”诵读了唐代白居易为萧悦工画竹所配的《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朗诵了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诵读了韩翊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郑板桥在《竹石图》中的精美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字里行间,把人、图、诗三位一体化,把坚忍不拔的竹的风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美好的诗都围绕着竹子的展开,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

  记得在一次语文阅读辅导课上,老师还特别介绍了宋代诗人徐庭筠的著名《咏竹》诗,其中的:“未先出土已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诗句立意深长。诗人以竹为友,极力歌颂竹的风雅高节。精美的绝句“纵使凌云仍虚心”,夸张地说竹子能够长到云层,并且赞美竹子虽然是空心的,但又可比作虚心,此句的寓意是说任何一个人,即便是当你高官厚禄的时候,或者是在金榜题名时候也不要忘记谦虚二字,谦虚是人的立根之本。

  后来老师又围绕学习竹的谦虚精神,要求大家写一篇小作文,议论文或记叙文均可。我记得当时曾这样写道:竹的谦虚精神和青翠的竹一样,永远植根在我的心中,学习竹的谦虚精神就是要学习它具有的高尚美德、谦虚的智慧见证,谦虚就是放开心胸和容纳和尊重他人;骄傲和张扬会遭人的唾沫。记住“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做人道理,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和钦佩!学会谦逊做人,就要学会献出一份爱心,这样我们这个社会就更团结和温馨。学习竹子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牢记在心头的座右铭。

  竹是不畏严寒的和松梅是朋友的植物。每当寒冬大雪鹅毛般的漫天地下,当一层又一层的积雪压在竹的身上、叶上,甚至凝固成了冰霜,但被压弯了腰的竹没有被吓倒,在呼呼的寒风中依然撑起身子,即使被冻雪压弯成了一张弓状,也要抖落浑身的积雪从冰天雪地里挺直,它们和松、梅一起迎风抖雪,弘扬浩然正气。荡漾在竹的世界里,我会兴致盎然为竹写赞歌。

  我喜欢竹子,因为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面对翠竹我常想:一个人活在世上,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有许多力量可以改变他的声音,或被诱惑扭曲心灵。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权力、金钱、声望、暴力等声音外,还有一种声音就是要学会自力和坚强!我总是这样想:人最伟大的品质与金钱无关,与权力无关,而是要和做人的品格有关。只有像竹一样每一节都向上,才会演绎做人的真谛。

  所以每当我看到老屋后面的竹林,看到那些摇曳着碧绿的枝叶和挺拔向上的竹节,身处那竹影清风的和美景致,心胸才会自然充满了被滋润后的清静和悠雅。

  每一次回到故乡的老屋,我总是要走进竹林,靠在几根苍翠的老竹身上浮想联翩,有时还会把自己比喻成一棵不畏风霜雨雪敲打的竹。可不是吗?故乡老屋后的竹,是我和母亲亲手栽的,它们和我所拥有的情感一起在长,我在梦里曾经多次看到已故的母亲,看到她正笑容满面地在和月下的竹子亲吻,在淡淡的月光中,游动着母亲和月亮欢笑的灵魂。

  啊,老屋后面的竹子,它们青翠挺拔,根脉相连,以坚忍永不言败的姿态年年释放着绿色的风采,美了老宅,美了老屋,美了乡村。那一个夜,我在梦中突然变成了一根长在老屋后面的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