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散文
乐山,一座古老的城市,自古就有“天下风光在蜀,蜀之胜在嘉州”的说法。古之嘉州,今之乐山。城市间河流密集,景致美观。水在城中流,山在城边立,不知是山水中的城市还是城市中的山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山的名胜古迹非常多,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浑、急、清、缓汇聚于此,形成独特的风景。乐山大佛更是建于三江汇集处,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是唐代摩岩造像的艺术精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史料记载,大佛建于唐朝开元初年,由海通和尚组织兴建,前后经过90年时间才建成。大佛头与山齐,足踏三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其高大雄壮,通高71米,肩宽24米,只一个脚面就宽8.5米,可以同时围坐一百多人,可谓壮观。
进入景区走过一段石阶路,就是凌云寺了,这里是拜望大佛的必经之路,但是按照导游的安排,第一个行程是去拜见大佛。我们沿着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去往大佛的底部。栈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狭窄,奇陡无比。栈道的崖壁上有许多石刻佛龛,在千百年的风雨中,人为损坏和自然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残缺之中,才体现了残存的精美。
下到大佛脚下,仰视佛像,眉眼似睁似闭,似有沉思之态。大佛之宁静,之宏大,之肃穆,不可言说。此时的内心,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确如此。对朝拜者来说,应该有一种心灵的启迪和净化。于是,虔诚地双手合十,静思沉默,想想前世今生,想想昨日明天,想想钱物之欲,亦是一种禅修和净化。
在大佛脚下,导游为我们介绍,当年为什么要建这处大佛,千百年来,人们又如此虔诚地崇拜这人造之物?当然有深刻原因。最为直接的说法是,当年,古代乐山,这个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船毁人亡的悲剧不断发生。凌云寺里的海通和尚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自此,海通和尚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
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选择了弥勒佛,弥勒佛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事遂人愿,佛海无边,大佛建成后,船只失事竟真的少了许多。
大佛对岸是乐山市区,看着乐山市耸立的高楼大厦,正展示着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高度发达,大佛就这样默默保佑着乐山人民。如今,乐山大佛带给当地人的直接好处是旅游收益。导游直言不讳地说,大佛是我们的财神爷,我们都特别喜爱它。当地人都把乐山大佛视为本地的保护神,因为它很有灵性。说起大佛的灵性,当地人还有一些神秘传说。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百姓挨饿受冻,死人无数,大佛不忍目睹人间惨剧,痛苦地闭上了双眼;1976年,毛、朱、周三位新中国*相继离逝,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申奥成功,喜事连连,大佛头闪佛光,吉相丛生。虽然这些“显灵”之说让人难以置信,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就只好归之于信仰或灵异了,种种显灵之说,更增加了大佛的神秘之感。
看完大佛,沿着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返回山顶。尽管沿途风景美不胜收,滔滔江水在脚下流过,登上栈道顶端的`凌云山还是大汗淋漓。
大佛背靠的凌云山早在隋唐时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和佛教胜地。凌云山上的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穿过天王殿,来到了大雄宝殿,这里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凌云山上还有东坡楼、竞秀亭等景点,我们跟随导游一一游览。
近年又在乐山大佛外围发现了一尊全身长达4000余米,由几座山体组成的“巨型睡佛”。著名的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脏部位。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座连绵的山峦组成。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颌;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部和健美的腿部;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犹如天造地设,毫无人工刀斧痕迹。大自然的巧妙与人的智慧结合的如此完美,令人叹为观止。但要看这尊山体相连而成的“睡佛”,必须要乘船江中游,从远处去观看巨型睡佛的容貌体态。
大佛的威严,睡佛的安然,也许他们都在祈愿着风调雨顺,保佑着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