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雀贡的散文
一位*老奶奶蹲在清澈的小溪旁,神情自若地用瓢往“雀贡”里灌水。这是笔者多年前在一个村庄旁见到的情景。“雀贡”,是*语的汉语音译,意为铜壶。*老奶奶用的“雀贡”古朴典雅,壶柄被岁月打磨得铮亮。要说年岁,那把雀贡或许被老奶奶还年长些。
多年后,笔者在集市上偶尔也见到过饱经沧桑的雀贡。在*朋友家做客,也见到过。主人笑容可掬,手提雀贡谦恭地请客人洗手。笔者在“给洗手水”的礼俗中,感到了主人的盛情,同时也对造型别致的雀贡产生了浓厚兴趣。脑海中储存的这些雀贡的影像,再联想到小溪旁汲水的老奶奶,心中不禁生出亲切感来。
雀贡,*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用它盛水,将清凉甘甜储藏,哺育生命,润泽花草树木;置之厅堂,那可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端详品味,心中便有说不出的满足。
雀贡,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从绿洲的深处走来,载着满满的历史记忆。追寻雀贡的“前世今生”,一幅精美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
久远的记忆
和田“雀贡”的历史久远,这从古文献记载和出土的“雀贡”实物可以得到印证。
《汉书?西域传》记载,*群众掌握冶炼铸造技术的历史悠久,制作的雀贡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秦汉时期,于阗冶铜业比较发达,除能铸造钱币外,还善铸各种器物,精巧美观。《梁书》载:于阗“国人善铸铜器”。于阗冶金产品也输到中原,唐代长安大同坊云华寺圣画堂寺庙中,摆着一尊古时于阗所产输石(黄铜)立像,应是佛教兴起时所传入,可见于阗冶金产品颇为中原人珍视。
和田文物部门曾征集到一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雀贡,高40.5厘米,腹径约20厘米左右,细颈、长腹、短流、有把手。颈部浅刻出一圈对鸟对兽纹图案,腹部有佉卢文字,造型别致,工艺精巧,说明当时铸铜工艺的高超。和田博物馆陈列着一把宋代的雀贡,从墨玉县民间征集。该雀贡造型独特,线条优美,壶身雕刻精致的花纹,观之赏心悦目。
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艾拉曼村的约特干遗址,是汉至宋代时期的古于阗国遗址。遗址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残片、古钱、珠子、金质铸像、画押、玉块、骨头等,还有基督教的金币、十字架和一块金牌。约特干遗址在西方影响很大,出土文物中东西方文物皆有,是研究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理想之地。笔者有幸见到了该遗址出土的各种陶俑和小饰品,让人惊奇的是,一件只有2公分大小的袖珍型雀贡,历经千年,神采依旧。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雀贡造型还似这把袖珍型雀贡的模样。为啥要制作袖珍型的雀贡呢?于阗雀贡收藏者认为,这应该是当时人们随身携带的雀贡饰品,体现了人们对雀贡的钟爱。
在和田县核桃树王公园展厅,有一个高数米的雀贡,是带纹饰雀贡的放大版。这个巨型的雀贡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近年来,集市上还出现了用葫芦做成的“雀贡”,当成工艺品出售,深得人们喜爱。
和田地区新华书店原经理艾拜杜拉说,在六七十年代,和田几乎家家有雀贡,人们将盛满水的雀贡放在灶炉上烧开水,是生活中重要的物品。现在古玩市场上售卖的老雀贡,细看雀贡的底部,都有长期烧烤形成的黑色印迹。
笔者在墨玉县扎瓦镇一户收藏老旧物品的农家看到,上百把雀贡摆放在院落,古朴之风扑面而来。这些雀贡有两种样式,一是敞口鼓腹型的,一是带盖长流型的。初步判断,制作年代是民国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人买提尼亚孜说,常有人来买老旧的雀贡,大多是放在家里观赏,珍藏具有地域风格的物品,是对一种民族古老手工技艺的热爱。
雀贡伴随着和田绿洲上的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人们和雀贡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塑料制品的兴起,雀贡制作渐渐没有了市场。如今*家庭的招待客人用的壶,大多是塑料壶。
文化符号
雀贡自从在和田绿洲诞生起,就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蕴含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因子。
于阗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于阗国善治铜器,雀贡的造型、花纹等,也必然在长期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创制和不断改进。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西域纳入祖国版图。作为西域36国之一的古于阗国,其经济文化更多地同内地经济文化融合。表现在铜器的制作上,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保留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出土的于阗国的陶器看,其造型和古旧的雀贡相近。和田县伊玛目木沙卡孜木墓葬出土的单耳带流陶壶,造型就和古老的雀贡有些许相似。陶器时代早于铜器时代。于阗出土的宋代带流雀贡,很明显是内地的器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于阗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
于阗出土的雀贡,有孔雀流的形状。而将鸟禽的形象制作在雀贡上是中原的文化特征。可见,于阗雀贡的制作历程中,也借鉴了中原文化。文化总有相通的地方。于阗雀贡有地域文化特色,也有中原文化的因子。绿洲上的人们所用的器物,和人们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是息息相关的。
于阗雀贡的造型古朴美观,有流线型的、花卉型的,等等。有盖、柄、流(壶嘴)、颈、腹、底、茶漏等几个部分。从用途上可以分为洗漱用的洗壶和盛水用的茶壶。洗壶,圆顶盖、脖、腹底、柄、流几个部分,有流无柄的,流和柄置于两侧的。
雀贡的装饰纹样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飘逸秀丽,不失端庄和典雅,分为几何纹样、*建筑纹样、植物纹样、*文字纹样几大类。几何纹样有:三角形、菱形、回形、条形,植物纹样有卷草纹、无花果纹、石榴纹样、哈密瓜纹样。*文字纹样,有经文、诗歌等。有些雀贡工匠把名字刻在壶身上。
那些制壶的铜匠
雀贡制作工艺,大部分用铜皮捶打,然后铆接、焊接而成。首先,工匠用铅笔在铜皮上做好标记,用大剪刀把外轮廓剪出来。其次,工匠用一只手把剪好的铜皮靠在固定的铁装上,用铁皮绕着铜皮敲,敲出凹凸形状,是铜皮成型。铆钉铆在一起。再次,把成型的雀贡零件焊接在一起。接下来就是抛光。雕花工匠用雕花工具在壶身上雕刻各种花纹,然后磨花工匠用磨花工具填充需要填充的`部位。雕花是个细致的活。一件错落有致、美轮美奂的雀贡工艺品就诞生了。
和田本土画家曹建斌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过以雀贡为题材的油画静物作品《西域水器》,形象直观地给人们展示了古老雀贡的风采。曹建斌还撰文记述了和田本地制作雀贡的铜匠的故事。
策勒铜匠麦麦提敏?图玛尔老人从10岁就跟着父亲学习用红铜打制雀贡,一辈子就学了这门手艺。凭着手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雀贡六七十年代很还吃香,到了八十年代,和田的塑料制品开始兴起,老人用手工制作的雀贡,受到市场冲击,生意越来越难做。老人是家族里第六代雀贡传人,他一门心思地想将祖传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到他儿子这儿传不下去了,老人很无奈。儿子不愿意学,愿意做生意,他认为父亲这门手艺不来钱,没销路。父亲做一个雀贡从炼铜到敲铜皮,直到敲好一个新雀贡,最快需要五天,只卖二三百元。老人执着地守着自己的手艺,不忍放弃,每天敲打着铜皮,想把自己祖先的手艺延续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麦麦提敏?图玛尔老人为了生计,在没有铜原料的情况下,每天干的事情就是将上百年的破旧老雀贡重新回炉,重新打造新的迎合市场需要的日用产品。老人对收藏的雀贡非常熟悉,哪个是他爸爸图玛尔吐送买买提阿訇的手艺,哪个是他爷爷吐送卖卖提图迪麦麦提的手艺,哪个是他老爷木则乌吉克穆以上祖辈的名字他叫不上来了。每一代人制作的雀贡样子各有创意。老人很自豪地说,
策勒的铜匠乌斯曼乌吉、苏莱曼阿訇,于田的达吾提依明,巴热提,只要能见到雀贡,他就能分辨出是于田铜匠的,还是墨玉铜匠的。老人过去这些手艺人每年都有走动,互相交流,也会将自己最好的雀贡作为礼物送给对方。送给对方不是让对方学的,而是让对方知道我做的雀贡是这样的,等于在同行面前申请了专利。所以说,手艺人有手艺人的规矩。
雀贡是和田*群众手工艺品中的奇葩,随着古代丝路贸易的兴盛进入了最繁华的时期,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时光流逝,当这些古老的雀贡展现在人们面前,叩击着记忆的门扉,此时,人们的情感是何等地感怀呢?值得一提的是,雀贡的情结还在延续着,铜匠铺里那一把把新制作的雀贡光亮照人,融入了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将一个古老的传说延续着、回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