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淘汰的日志
对于环境而言,变是常态,不变是暂时的,身处其中者必须适应环境才能存活和发展,否则要么被淘汰,要么成为强者改写规则,改变环境,无论社会中的人,还是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基本上都是如此。我们常见常说的俚俗语言“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靠山吃山、烧水吃水”、“看人下菜”、“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都是这个道理。
以前有朋友带着我去南方的竹海玩,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在其他地方的灌木和本来就长不高的树木,在密密麻麻的竹林里却是树干无斜生到周围的枝杈和多余的树叶,90%的树干都是光秃秃的,只有顶端有一些枝叶,而顶端却超过了细长的竹子。这样很平常的树木在别的地方属于灌木,起码是长不高的,从树干的中间就开始枝桠丛生,占了一片空间。对于这些疑问,也不好意思多问,但是这样的环境下争着向上生长的态势却一直印到心里,也慢慢琢磨出其中的缘由,为了在一个环境下生存,就算不是非得强求那种顺风顺水,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的层次,起码的生存也得去适应周围的环境,长在竹海里的小树为了争取阳光而拼命向上生长而获得养分是这样,发芽的种子可以顶起石头是这样,树木的年轮是向着太阳的一面更稀一些也是这样,就连我家阳台上的文竹也是朝着太阳的一面生长的旺盛也是这样的道理。趋利避害,适应环境是本能,包括人的所有生物都是这样,区别只在于本能和主观而已。这几天,小区物业不知道发什么神经,把变压器旁边生长了几年的竹子给砍掉了。看到周围光秃秃的同时,紧挨着竹子生长的桂树的一面居然是平的,像用刀削平了一样,相反的一面却是十分的茂盛。作为动物来说,身体皮毛的保护色,老虎豹子的舌头上的倒刺,羚羊斑马兔子的善于奔跑,一而一些实验室的动物会在实验人员的训练下有所改变,等等。所有这些,都不能不让人感慨环境的强大,可是生存于其中的生物适应能力更强大。其实,这也是环境逼迫其中的生物必须做出改变,才能延续。至于杂草吞良田,稗子吃稻谷,对于禾苗来说,则属于逆淘汰,原因就是不适应。近年来,淮河以北的很多地方在绿化中打量种植适宜江南生长的香樟树,在气候适合,或者冬天气温不是太低的时候,还能生长,但是在2015年的寒冬,大量的`香樟则被冻死。这就是香樟不适应寒冷的环境而被淘汰,其实在10月底淮河以北的树种开始在秋风中瑟瑟落叶的时候,北方的香樟树叶开始萎缩发黄,不再生长,南方的香樟仍然在抽出新的枝条。所以,对物种所适用环境的尊重,也是适应环境的,尊重规律的一种表现,过于违反环境的规则就会付出代价。
对于人而言,也是要尽快适应周围的环境,否则就是自找别扭,吃苦头,或者给别人找麻烦。
在机关上待的时间长的人退休后,会有失落感,特别是有个一官半职,工作中有人捧场和奉承,生活中前呼后拥,说一不二的人更是如此。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人走茶凉”,甚至更刻薄的说法是“人没走了,茶就没了”。仔细想想,这也不能怪单位的人,自己的心态没摆正,不适应新的环境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你退休,人家还得继续干,伺候过前任,还得继续伺候下一任。下一任来了,谁还说“这规矩是上任定的”、“原来就是这样的”之类的话,必须做出改变,才能适应现任。而现任如果处处事事听到的都是前任怎么说,怎么做,心里也是不会舒服的,所以退休者的原下属在新的环境下改变是正常的,只是你仍把前下属当下属,但是前下属却把你当过去时了。再者说,单位服务的是职位,而不仅仅是那一个人,茶是给坐在那个职位上的人喝的,而不是给那一个人喝的,不该你喝的,你偏要去喝,当然弄得都不舒服了。可是很多人偏偏不明白这个道理,始终不适应新的,本来可以更加放松的环境,硬要摆出一副仍是领导的架子,结果去原单位自己不适应,原同事也不适应,回到家里不痛快,发脾气,家里突然多出来一位只管吃喝,然后到处晃悠的闲人也不适应,于是到单位耍脾气,退休回家空发无名火的情况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是不适应导致,其结果就是要么被淘汰,要么自我淘汰。所以,聪明人都是主动看看周围的环境是怎么变化的,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退下来和老伴含饴弄孙,和老友遛鸟打拳都挺好。
所谓适者生存,无论对人对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