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点无情教育的散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踏歌》。

多点无情教育的散文

  纵观古今中外的事实,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妨多点不近人情,那绝对是“无情”胜“有情”的好事。

  古代斯巴达人以尚武著称,拥有全希腊最强大的陆军。立法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早年总是逃避苦难,养成了畏惧的心理,他就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和困难。因此斯巴达人的孩子从7岁开始就被集中起来,除了接受竞走、格斗等训练外,还不能穿鞋,做一些常人无法忍受的苦役。经过这么一番磨砺,坚忍不拔、好勇狠斗、服从纪律自然成了斯巴达人的品格。

  反观我国的社会现状,很多年轻父母忙着挣钱奔事业,没空顾及孩子的教育。爷爷奶奶正好发挥“余热”,并以此享受天伦之乐,于是“隔代教育”成了普遍现象。“隔代教育”的弊端相当严重。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苗,“物以稀为贵”,加上学习任务繁重,这就更能博得长辈的宠爱。有次家访,我看到有位学生正在吃煮的鸡蛋,他的爷爷像个服务生毕恭毕敬地站在旁边代其剥壳,好一幅“老爷”侍候“少爷”用餐图。由于“溺爱过度”、“包办过多”,这就使很多孩子失去了生活实践机会,导致当今孩子们独立生活能力低下,另外还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思想,导致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不愿意付出和回报,缺乏爱的能力,面对亲人越来越冷漠。

  与此相反,现在不少日本人教子方法似乎不近人情,冰天雪地里仍让自己的'孩子穿短衣短裤,有时孩子摔倒也不会伸手去拉,甚至也不说一句话。这与我们对子女的疼爱有加形成鲜明的反差,简直是冷酷无情。

  不过我倒要为这种“无情”教育大声喝彩:其实孩子怕不怕冷,能不能吃苦等,除了先天的体质外,和小时候的生活习惯大有关系。在孩子摔倒时,不拉他,实际上是引导孩子在困难面前,独立思考,想方设法对付困难,是在培养孩子坚强意志和良好习惯,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正可谓“道是无情却有情”!

  2002年中日两国的中学生搞过一个夏令营登山比赛,结果中国学生表现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与日本相差远也!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深思的现实问题!

  在此我真诚呼吁家长朋友对孩子多点“无情”教育,若干年后肯定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