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孩子的教育是每一个家长的头等大事,其实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大环境,也是孩子的人生第一个学堂,在这里父母就是老师!下面是家庭教育励志小故事,欢迎阅读。

  (1)父母的意志侵袭

  邻居家有个一岁半的男孩,会自己吃饭而且喜欢自己吃。家人嫌他自己吃得慢吃得少,就把饭菜全部搅成糊状,用奶瓶喂给他吃。孩子吃着吃着就睡着了。旁人力劝无效。

  这种事的本质是,如果父母不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完全能预料后果的方式来做事,父母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中。我们一代代这样轮回下来,无数人心中焦虑得不得了,总忍不住去控制身边人,特别是孩子。用控制别人的方式控制自己的焦虑。父母意志侵袭之处,就是孩子自我消亡之地。

  (2)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

  母蟹对小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这是说,母亲必须正直地生活,正直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不管我死在什么地方,请不要把我同贵族、名流、富豪们葬在一起,请把我埋在普通的犹太工人、老百姓中间,让我的墓碑能够点缀周围普通的石碑,也让他们装饰我的墓碑。”这遗嘱出自俄国籍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汗姆的手笔。与这份遗嘱一起留给后世的,还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尖酸刻薄、谩骂诅咒的语言。例如:“吃——让蛆虫把你吃掉!”“叫——让你牙疼得叫起来!”“缝——让缝衣针扎死你!”

  原来,肖洛姆幼年失去了母亲,父亲给他娶了个心肠毒、脾气坏的继母。继母经常用恶毒的语言谩骂他。肖洛姆从不顶嘴,只是躲在角落,把继母嘴巴里“吐”出的词语,记录在笔记本上。后来,他成了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许多咒骂和尖酸刻薄的词语,都是从继母那里“借”来的。

  事实证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觉影响着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镜子”,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

  (3)听您,不一定敬您

  儿子小时候,我和他妈一直对他讲:“从小就要养成听话的好习惯。在校,要听老师的;在外,要听叔叔阿姨的;在家,就要听爸妈的。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儿子反问:“大人要是说错了呢?”我说:“大人说的,一般没错。”“要真的错了呢?”

  为了树立家长的威信,我说:“有时错了也得听!”“为什么?”儿子又问。“听话,就是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听着您说话,就是尊重您?”“对!”我干脆地回答。“听着您说话,不一定尊重您!”儿子马上反驳。“你说什么?”我盯着他。

  儿子说:“我有证据!”“什么证据?”我问。

  儿子立马从自己的书柜里找出一本书来,翻开说:“这篇文章是我刚刚看过的,给你念念。”接着,儿子念道:“美国已故专栏作家瓦尔特·温契尔,在世几十年间,既写文章又做广播,天天羞辱名人,造谣生事,吸引了5000多万听众,这一数字占到美国成年人的三分之二。

  你一定会想到,瓦尔特·温契尔无疑是一位受人喜欢的作家与名嘴。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1975年,当他去世时。却出现了苍凉的一幕:全美国来为他送葬的只有一个人!一个与5000万,这该是多么大的差距啊!这件事该怎么解释呢?这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像葵花向阳并不是喜欢阳光那样,5000多万人听着他,并不是喜欢他,更不是尊重他!”

  这段故事被儿子念出来,一字一榔头敲击着我的心灵,顿时觉得自己那块心碑动摇了,且轰隆一下,坍塌了……

  (4)我们都可以成为上帝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夜。

  哈佛家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12月里寒冷的一天,在纽约百老汇,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光着脚,隔着橱窗出神地往里面看,全然不顾自己已被冻得瑟瑟发抖。

  一位路过的女士看见了,走近孩子,蹲下身子,轻声问道:“孩子,你这么专心地看着窗子,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在祈求上帝赐给我一双鞋。”

  这位女士拉起男孩的手,走进店里,让店员给孩子拿来6双袜子和一双鞋。她又请店员打来一盆热水,拿来一条毛巾,接着,她摘下手套,跪了下来,用心地把孩子双脚洗干净,并用毛巾擦干。然后,帮男孩穿上袜子,穿上鞋子,随后,把剩余的5双袜子全让男孩带上。

  当他们走出鞋店,这位女士抚摸男孩的头,柔声地问:“孩子,你现在觉得舒服一点了吗?”男孩点头。当女士和男孩告别,正要离去时,小男孩从后面拉住了她的手,抬起头看着她的脸,眼里噙满泪水,用颤抖的声音问:“太太,您是上帝的妻子吗?”

  阿根廷曾组织了一场寻找最有爱心孩子的比赛活动。比赛中,8岁的丽贝亚说,当奶奶得了关节炎,再不能弯腰涂染脚趾甲,爷爷就用心给奶奶涂,甚至他自己的手得了关节炎也照样如此。4岁的里特说,爱就是你笑的时候让你开心的东西。8岁的辛迪说,在钢琴独奏会上,我在台上,因为看着台下所有人都看着我,心情紧张,这时,父亲冲着我微笑,示意我不必紧张。最终,一个4岁的小男孩成为获胜者。小男孩的故事也很简单:他的邻居是一位刚刚失去妻子的老人。这天,这名小男孩看到老人坐在院子里的凳子上哭泣,于是,他静静走进他家的院子,爬到他的膝上,然后就坐在那儿。后来,他妈妈问他对那个邻居说了什么,小男孩说:“什么也没说,我只是帮着他哭。”

  大爱无故。法国的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夜。”爱是充实了的生命,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能够创造人间奇迹。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成为上帝,或者“上帝的妻子”!

  (5)父母最怕是孩子

  小时候,父母为我们操碎了心,怕我们冷,也怕我们热,怕我们被人欺,也怕我们闯祸。如今,他们老了,更怕我们,怕给我们添麻烦,怕我们嫌他们唆,甚至怕我们不回家。张爱玲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人老了,不知为什么,总有些怕自己的儿女。人到中年,重新回味,才明白这里的“怕”,有依赖和讨好的意思,心里顿时涌出辛酸。

  我和父母住在同一座城市里,十天半个月回一次家,我总是尽量帮父母多干些家务活儿,累得要命。后来,我再回家看父母,却发现窗玻璃是亮堂的,灶台是洁净如新的,床单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我心疼,埋怨他们:“等我回来收拾嘛!”父母憨笑着说:“不是怕给你添麻烦吗?你一天到晚挺累的。”

  听了这话,眼里有了潮热。女儿帮父母干点活儿怎么能是麻烦呢?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在父母面前抱怨太累太忙,被父母记在心上了?

  同事小郭曾经埋怨母亲爱唠叨,说真不想听到她的声音。几个月前小郭的母亲终于不再唠叨了。小郭问母亲:“怎么话少了?”母亲微微一笑:“怕你嫌我唠叨,我就少说。”一个星期前,小郭的母亲忽然患上脑血栓……如今的小郭每天都哄着母亲说话,逗她开心,她多么希望母亲和以前一样唠唠叨叨啊!

  看到一则新闻,一对老夫妻为了让儿女常回家,设立了一个“回家奖”,儿女每回家一次就能得到百元以上的现金。看过一个广告,节日里女儿们轮番打电话说不回家,剩下孤单的母亲独自发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害怕我们不回家?我们总以为自己做得很好,打个电话问候一声,给父母多些零花钱,却忘了要多陪伴他们。

  父母老了,最“怕”孩子。孩子说母亲不懂得保养身体,母亲就坚持每天健身做运动,怕自己得病拖累人;父亲怕孩子说他健忘,丢三落四的事儿从不向孩子汇报;孩子说工作忙、收入少,父母怕孩子生活苦累,说自己一切安好,不必回家看望,甚至找借口给孩子塞钱……父母老了,他们忘记了很多事,却从没有忘记过爱孩子。

  所以,请不要苛责年迈的父母,就像他们不曾苛责我们儿时的顽皮。在父母面前,不妨“神化”一下自己:没有什么事儿能难住我!让他们放心。常回家看看,别让父母“怕”我们,尽孝,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6)带儿子乘风翱翔

  整个秋天,翠平都在为升入高二的儿子烦恼,他显然已沉湎于手机上的玄幻小说里。

  她根本不知道儿子下载了数十部网络小说,夜以继日地拜读,直到儿子的班主任叫她去谈话……翠平痛心疾首,儿子那边一副水泼不进的不耐烦:“好了好了,我知道了。老妈,你这么厉害,现在还不就是个小会计!”

  翠平顿时哑了。接下来,她一星期没怎么管儿子。

  周六一大早,翠平就把儿子叫起来:“穿暖和点,背上这个包,咱今天要开车上山。”儿子不解:放着一堆作业不做,老妈这是要带自己出门郊游吗?

  到了山脚,翠平跟儿子一起背包上山。走到半路,有了同路人,都是脸膛黑红的大汉。儿子听他们一面恭恭敬敬地称老妈为“翠平姐”,一面还讨教些问题。渐渐地,他听出点门道:原来这是个业余玩滑翔伞的队伍,成立两年多了,老妈还是其中的元老。儿子忍不住惊讶地瞄了一眼妈妈。

  到了山顶,翠平亲自当教练教他。翠平当天没有让儿子飞滑翔伞,儿子手搭凉篷瞅了半天别人飞行,问老妈第一次上天的感觉怎么样。翠平说:“飞行时没什么,降落时心慌拉错了刹车,结果滑翔伞挂在一棵橘子树上。”

  “哦,后来是怎么下树的呢?”“橘园的主人扛来了*,把我连同滑翔伞一起从树上解救下来。”自从儿子上了高中,母子俩从未这样饶有兴致地交流过。

  终于,露宿一晚后,第二天清晨,儿子准备好了。翠平亲自帮他戴好头盔,把应答要用的耳机塞好,然后借了队友的伞,落在儿子后面一步,紧跟着起飞。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在腾飞的那一瞬间,它静下来了:整个世界的喧嚣完全消失,只听见风吹过伞绳,耳畔发出舒服的“呼呼”声。山谷的风景扑面而来……

  儿子第一次起飞心中就有美妙的笃定感,他知道有妈妈通过耳机指点,自己完全不用担心挂在树上。

  好了,就快看到学校的操场了,他稳住神,身体在着地的一刹那向着有冲力的方向微跳一步。先行到达的大汉们发出欢呼。妈妈在两分钟之后也降落了,她的表现是这群人中最出色的。

  儿子从来没有这样为妈妈骄傲过,特别是她在打包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我先陪儿子走了,他还有功课要做”,令他莫名感动。

  回到家,儿子安安静静地写作业去了,翠平则准备午饭,一切如常,一切又不同寻常。翠平心中暗叹,要让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承认妈妈的眼界宽阔有多么难。幸而,她可以教他乘风翱翔。

  (7)让孩子吃吃泥沙

  阿灵和阿盈母女俩剑拔弩张,时起勃谿。

  在聚餐会上,阿灵气呼呼地说:“小孩才三岁呢,她却事事讲求教育原则,荒唐!孩子不肯吃饭,她便把饭菜倒掉,还振振有词地说,孩子已经三岁了,当然知道饥和饱的感觉,逼他,是违反生理需求的。她忘了,我以前是怎样喂她的。她不吃,我便把食物盛在保温盒里,带她到儿童游乐场去,当她忘情地玩着时,我便一口一口喂她,整一大碗的饭啊菜啊肉啊,吃得个一干二净;一顿饭,得花上一两个小时耶!照顾孩子呀,没耐心,能行吗?最气人的是,小豪豪不肯吃饭,我刻意做了小点心端给他吃,她居然还大发雷霆,说孩子已经三岁了,我这样惯他,等于是放纵他使性子。唉,可怜的小豪豪,才三岁啊!”

  有一回,小豪豪攀着阳台的栏杆,好奇地俯瞰楼下众生。阿盈喝令他下来,然后,用藤条打他的手心,把他打得哇哇乱哭,阿灵骂她:“你疯了啦,孩子才三岁,你竟用体罚!”阿盈理直气壮地应道:“我一再告诫,叫他不准攀栏杆,万一跌了下去,连命都不保呀!他已经三岁了,这样重要的话都没放在心上,难道不该打吗?”阿灵心痛地说:“他才三岁呢,用藤条吓唬吓唬就可以了,干吗真个使劲去打呢?”阿盈叫道:“妈妈,你以为我在和豪豪玩游戏啊?不让他吃痛,他会记取教训吗?”阿灵生气地应道:“以前你小的时候,就算再调皮,我也不曾鞭打你啊!”

  我注意到,在阿灵的叙述里,有几个“关键词汇”,那就是:“才”和“已经”、“以前”和“现在”。这几个词汇,恰好反映出两代之间对教育截然不同的看法。阿灵认为豪豪“才”三岁,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需要呵护,所以,百般迁就;然而,阿盈却觉得豪豪“已经”三岁了,早已进入需要纪律对付的阶段了,所以,严立家规。母女势如水火,只因为教育理念不同。

  曾经读过一则短文,文中通过一个有趣的小例子,写出了两代之间迥然而异的教育哲学。有一回,一位老妈妈远到澳大利亚去探望她的女儿和四岁的小孙女。三个人到海边去玩,老妈妈和女儿坐在阳伞下纳凉,当她看到蹲在沙滩上的孙女将一把泥沙塞进嘴里时,大惊失色地嚷道:“别,别吃!”说着,便要冲过去阻止,但是,女儿却一把扯住了她,气定神闲地说:“吃泥沙,有什么关系呢,就让她吃啊,如果她觉得不好吃,一定会吐出来的,以后,自然也就不会再吃啦!”

  年长一辈的父母,实施的是间接的教育;年青一代的父母呢,强调的是直接的体验教育。直接教育所带来的不愉快经验,会让孩子铭记终生,永不再犯。间接教育呢,没有切肤之痛,父母循循善诱的语言,也许会成为孩子耳边一股无关痛痒的风。

  爷爷和奶奶,应该与时并进,放心、放胆、放手,让亲爱的孩子以他们的理念和方式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吃过泥沙的孩子,当会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8)孩子不是被物化的奖杯

  我好多年没见到这位高中好友的父母了。上周当我跟他和他的妹妹及家人一起吃晚餐时,我看着他们,试着想起我上次看到他们是什么时候。那一定是高中毕业典礼时,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见到他叔叔、他婶婶,以及他们的两个小孩。他们的孩子跟我们大约相仿,很巧,儿子比我朋友小一岁,而女儿则比我朋友的妹妹小一岁,那天是他妹妹生日。

  第一次谈话是这样开始的:

  婶婶说:“生日快乐,恭喜!你几个月后将从一所很好的大学毕业了。你和你哥都很会念书,真的很乖,让你们父母都很骄傲。我们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念不到一样好的大学,然后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们的儿子大部分的时间待在家里……”

  他们的孩子低头不语。我朋友的妈妈说:“哎呀,哪会。我家小孩在学校都很懒,总是在玩,在中学和高中成绩也只是过得去而已。他们只是运气好而已……”

  每个在亚洲或者说*环境长大的人都可以很容易想象,在那样的晚餐上,两家父母之间的对话会是怎样的。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我们在*收到成绩单时。当我还在美国念小学时,我们第一次收到成绩单时,老师不断说:“当你们收到这学期的成绩时,仔细看看,然后就收进背包中。没必要给学校里面其他人看。你的成绩是你的事、你的隐私,也不要去问其他人的成绩,这是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成果,也不关你的事。你要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和不同。”

  她那天早上至少重复说了三次。但当我们在*念初中或高中的时候呢?

  不仅是把我们的成绩公开,他们往往还会贴在办公室门口外面,让整个学校和老师都能看到,让他们比较和讨论。

  从询问和比较某人的年龄、职业成就、现在薪水,到他们什么时候结婚或几时生小孩,亚洲社会喜欢比较每件事。

  如果我们继续这样,这会没完没了。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为社会中每个新一代人做到公平,但总是会有些东西可以比较和嫉妒;其他人的幸福快乐、他们的笑容、其他人的梦想……

  那天晚上,当我们结束晚餐准备要离开时我说:

  “我们一定花了前半个小时来比较孩子的成就。讽刺的是,孩子自己没说什么,他们从来不会被问,永远都是父母在说话,好像孩子就不过是被物化的奖杯。”

  我的朋友叹气说道:“是的,自从我们念高中开始,每隔几个月在家族聚会时这个场景就会重复一次。我和我妹在学校时念书认真到好像发疯一样。我总是想要偷偷对自己的堂兄弟说抱歉,因为我们都是相同年纪,然后过去20年都一直像这样被比较着。我很肯定许多中式家庭也一样,这样的事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家庭紧张和对孩子的压力。让我们确保某天,当我们是父母时,我们知道不要把焦点放在这类议题。”

  人生很短,让我们依照正确的理由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只是为了面子,以及为了他人的想法。

  长远来看,那样我们可能都会更快乐一点儿。

  就像我小学老师常说的:你的分数、学校、生涯目标、人生。那是你的事,跟别人无关。停止在意或问别人的成绩。

  (9)别碰孩子的三大隐私

  这些天,一位中国爸爸因为给10岁女儿洗澡被美国警察击毙事件,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强烈反响。这个悲剧不仅反映了中美国情的不同,也直接涉及了美国孩子的隐私问题。或许国内的读者并不完全了解,保护隐私,是美国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具体来说,美国孩子有三大隐私,家长和老师必须时刻牢记:

  学习成绩的隐私。无论成绩是优是劣,任何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属于隐私范畴,美国学校和家长对此都有保护的义务。比如美国中小学老师绝不会在班级公开发布学生成绩,更不会把学生按照成绩高低排队。即使是美国大学,如果老师想公布成绩,也不会把学生的大名贴出来,顶多用学生证号的最后4个字母代替。

  中国的中小学盛行排榜,我在国内读书时这样,现在的学校还是这样。今年夏天我回国去一所中学旁听,那天刚好是公布学生成绩日。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按照成绩高低公布成绩时,我真替差等生难过。唉,按照美国人的观点,这是公开的歧视啊。

  肖像的隐私。只要是家长,都爱给孩子照相,美国家长当然也不例外。美国照相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的小脸儿并不简单。如果你未经允许就给哪家的孩子照相,若遇到严格的家长,说不好你要吃官司。在美国学校的集体活动中,难免会有集体照。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集体活动的照片中曝光,美国学校会给你一个表格,让你明确说明。

  我比较爱给孩子们照相,也时常在博客中贴几张孩子们的照片。有一次,我在博客中无意中贴了一张我家孩子和同学的合影,被我家孩子发现了。这下可坏了,我几乎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大坏蛋”。妈妈,没经过允许,你咋就贴我同学的照片呢?快把它删了。这个小故事并不说明我家孩子死板,而是说明美国教育的成功。不用说教,不用谁提醒,每个美国孩子对肖像隐私都有自觉的保护意识。

  身体的隐私。早在幼儿园时,美国孩子就接受了身体隐私的教育。他们从小就被教育着,如果谁触摸了你的隐私部位,你要向老师和家长汇报。

  现在我们来看看被美国警察击毙的中国爸爸,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合适才使自己丧命。首先,他对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教育不当。10岁的女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洗澡了,为啥非要父亲帮忙呢?我的这种想法,估计美国学校也有。难怪他们会介入此事。其次,这位爸爸和她的女儿虽然都生活在美国,但无论女孩还是父亲,对身体隐私都缺乏应有的认识。最后,中国爸爸不应该用刀对抗警察,而应先束手就擒,以后再争取机会申诉。

  关于这三大隐私,我并不觉得美国人死板,而是认为美国教育更人性化。对孩子隐私的尊重,其实就是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只有这样,成绩差的孩子才不会被人嘲笑,长得丑的孩子不一定非要到集体照中去曝光,爱惜自己身体的孩子也不必受到大人的指指点点。

  (10)妈妈,我要离家出走

  那天,简直太忙太乱了,我和丈夫都忙得晕头转向、筋疲力尽的。我们那八岁半的儿子贾斯汀·卡尔因为淘气而不断受到我们的训斥。在几次劝告无效之后,我丈夫乔治终于忍无可忍了,呵斥他站到墙角去。他立刻安静下来,但非常不高兴。终于,没过多久,他咕嘟着嘴说道:“妈妈,我要离家出走。”

  闻听此言,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惊讶,而且,他的话让我大为恼火。“你要干什么?”我未加思索地脱口问道。但是,当我转过身去看他的时候,他的脸上写满了悲伤。那小小的模样,看起来是那么天真,那么无辜,就像是一个天使。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感觉到了他的痛苦,并且想起了我小时候说起这句话时的情景。当时,我感觉自己是那么的不讨人喜欢,是那么的孤独。而此刻,我感觉到贾斯汀·卡尔所要表达的远远不止他说出来的这些。我仿佛听到他的心在呼喊:“你们怎么能不理睬我?求求你们关注我!我也很重要!请让我感觉到你们需要我,无条件地爱我,永不离开我!”

  “哦,那好吧,贾斯汀,你可以离家出走。”我一边收拾衣服,一边温和地轻声对他说,“不过,我们要带上你的睡衣,还有外套……”

  “妈妈,”贾斯汀说,“您在干什么,”

  “呃,我们还要带上我的外套和睡衣。”我一边把这些东西装进一个袋子里,放在门边,一边说道,“好啦,贾斯汀,你确实想要离家出走吗?”

  “是的,妈妈,可是,您要到哪儿去呢?”

  “呃,如果你真的要离家出走,那妈妈也得和你一起走,因为我决不会让你孤单一个人的。你知道,我非常爱你,贾斯汀·卡尔。”

  当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一直互相拥抱着。“您为什么要和我一起走呢?”他问道。

  我注视着他的眼睛,答道:“因为我爱你,贾斯汀。如果你走了,我的生活就会永远改变了。所以,如果你真的要走,我肯定会和你一起去的,我一定要确保你的安全。”

  “那爸爸也会和我们一起走吗?”

  “不,爸爸必须留在家里。因为我们走了以后,他要在家里照顾你的哥哥埃里克和特雷弗,而且他还要去上班,还要看家。”

  听我这么一说,他想了一会儿,然后问道:“妈妈,我们可以留在家里不走吗?”

  “当然可以,贾斯汀,我们当然可以留下。”

  “妈妈。”

  “怎么啦,贾斯汀?”

  “我爱你。”

  “我也爱你,宝贝。帮我去拿一些爆米花,好吗?”

  “好的,妈妈。”

  就在那一刻,我猛然领悟到了为人母者所拥有的天赋才能与神圣职责,那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树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而这一切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看着趴在我怀里的贾斯汀,我深深地意识到我拥抱着的不只是一个小孩儿,更是一份无比珍贵、无比纯洁的天赐宝贝,就像是一块希望被人呵护、期望被神奇地塑造成一个充满自信的成年人的美丽泥土。就在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作为母亲,我永远都不应该“逃避”任何机会向孩子们表达我对他们的爱。对我来说,他们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重要的,是最惹人喜爱的,是上帝赐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