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来的是不同,走出来的是人生「好文赏读」
.
一位读者朋友在微博上给我发来私信,问了我以下两个问题:
(1)我千辛万苦考入了某县城事业单位,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并不太满意,该不该放弃?
(2)身边有个姑娘对我很好,我也蛮喜欢她;但在另一个城市,有个我更加喜欢的姑娘,我该走向哪里?
在我的私信栏中,类似这位读者的问题,还有:
(1)让孩子学文还是学理?
(2)毕业后留下来,还是去北京?
(3)我是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还是进私企?
(4)我跟我老公确实过得够够的了,离不离?
(5)明天中午想改善伙食,吃驴肉火烧还是日本料理?
(6)我特别特别想跟他谈谈心,但我到底要不要告诉他这个秘密?
(7)同桌喜欢上了我,上课给我递纸条,后天是她生日,送橡皮还是纸飞机?
(8)对面商场又打折了!我把钱用来买内裤还是皮大衣?
(9)我是以待遇为发展目标,还是主要立足于兴趣?
(10)公交车上挨揍了,要不要叫过来几个带纹身的好兄弟?
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很低级,那么好,请接住莎士比亚先生的这一句:
To be or not to be?
瞧呀,我们的一辈子,仿佛就像一道又一道做不完的选择题。
无数个选择结果有机组合,几十年的光景,便构成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2.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
人的害怕情绪,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
这就像你走进一家旅馆,问老板哪一间客房会闹鬼,老板想了半天说:不一定。
纠结并非普通人的专利,哪怕是我此刻停笔,由加缪接手这篇文字,他在敲下下一个字时,也得想想:这小子说话跟顺口溜似的,那么接下来我还要不要押韵?
不押韵了,像个正常人说话好不好?可以。
你看,我刚刚又做完了一道选择题。
在悲观者眼中,人生即为选择,这是一个足以让悲伤逆流成河的事情,他们随着年岁的增长发现选择无处不在,若是有选择困难症,那可真的能要了亲命。
在乐观者眼中,人生即为选择,这是老天爷送给他的成人礼,他坦然接受并告诉自己,努力让选项多一点,或者是让自己还有的选,总之,我要确保无尽的可能性。
选择的苦恼也曾无数次折磨过我,人生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已经被高举户口本的母亲回答过了,大学毕业时,第一次撞见“你要到哪里去?”
是啊,我要到哪里去?到底怎么样才能,实现毕生的崇高理想……活少钱多离家近?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已经尽力了,我又给自己两三年的光景去继续想,然后准备先让一部分同学就业起来,看看他们选了这个或那个后,会带来哪些“后果”,嗯,就让他们帮我踩雷区,我拿光阴换窃喜。
然而,出来搞事情,总是要还的,更何况还搞的是小聪明。
几年后我发现:甭管怎么选,结果都差不多,纠结的过程几乎毫无意义。
一次与几位昔日同窗吃饭喝酒吹牛逼,猛然间有人发问:哎,你说,咱们这帮同学,现在谁混的好?
刹那间听到了灰尘落地的声音,大伙面面相觑,上一秒的分贝差点把房盖掀开,这一刻竟然集体失语。
是啊,谁比谁过得好呢?你要说谁工资最多,那我能拉出一个单子;你要问谁最清闲,我又能拉出一个单子;你要问谁感情最圆满,我又又能拉出一个单子;你要问谁的外遇次数最多,我又又又能拉出一个单子;你要问谁脱发掉毛早衰得快,我又又又又能拉出一个单子。
但你问我谁“过得最好”?还真有点便秘啊……
便秘是最适合人顿悟的时刻,我想通了:人生是无数道选择题,但并不仅仅如此,它还是一道永远不存在最优选和最差项,选项之间不存优劣,只有差异,它是无数个谜面交织在一起,但谁也无法一眼就照穿谜底。
3.
丛林里有两条路,踏上这一条,另一条路上的景色,便会从此沦为幻境。
人最容易掉进的一个陷阱便是:边走边闹心,总觉得要是选择另一条,途中会蹦出更多的惊喜。
城外的人以头抢地,跪求老天爷给个机会,把厚厚的墙砸穿,再也不想多过一天外面的日子。
有一天,墙穿了,发现城里正有一大堆囚徒忘情狂喊:神经病啊,放我出去!
我曾见过恐婚的新郎,即将上船的他满眼都是不甘心,若有所失,喃喃自语,他虽然做出了选择,却仍心心念念着把手伸进红玫瑰的肚兜里。
可他不知,这肚兜一选,便会坍缩成布满油渍的围裙,重点并不在于选哪个,你觉得有区别,也仅仅是因为,你总会倾向于没选的哪个,而已。
我曾见过酒桌上的中年人,喝到兽性爆发时往往一张肥手不小心拍到邻座的丝袜腿上,一时老泪纵横,仰天长叹:杂草的'!(第一个字读三声,第二字读四声)天妒英才,一失足成千古恨!要是当年老子如何如何,现而今肯定会如何如何!
可他不知,他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蝴蝶效应,时光倒流一万次,项羽也不会过江东,原因不是说到底过江东是最优选还是不过江东是最优选,本质上仅仅在于:他是项羽。
所以,假如你面前放着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我能准确预测出你选黑还是白。
你选黑色,那是对的,你肯定会选黑色。
你选白色,同样是合理的,你肯定会选白色。
这种马后炮似的预测并不是开玩笑,偶然的选择早已被确定,哪怕在下手的前一毫秒改了主意,也仅仅可能是因为:你的基因,注定就倾向于“在下手前一毫秒改主意。”
这真是一个听起来好有洞见却鸡毛用都没有的道理啊!
别着急,这个认知存在的意义在于:对于每个独立个体来说,怎么选都是对的,甭管他是着眼眼前还是长远利益,哪怕是他做了鼠目寸光的的决定,深层次上也肯定是这种“鼠目寸光”在长远上能给他的主观感受带来的利大于弊。
人是愚蠢的,但大脑却无比聪明,你的心血来潮都是脑细胞进行智能筛选跑了一万多圈后的综合结果,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否定之否定。
4.
有位同学梦寐以求地想去北京发展,却担心房子买不起,雾霾影响健康。
我跟他讲:我的一个读者朋友,在北京租房过了十几年了,小日子也挺好,而且需求导致供给,帝都有雾霾,自然会有无形的手去配上各种解决措施与更好的医疗环境。
有人可能会问:他最后选择去没去?
这么说吧,去,是他;不去,也是他;他不是在问问题,只是在寻求一份拉力或推力,人其实都不是用理由选择的,而是用腿,脚先到达某地,理由自己就会跟上去。
有位同学特别想考小城市的公务员,但又生怕一辈子就这么被一眼望到底,怕被人嘲笑:我可不想过你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八十岁模样的日子。
我对他讲:有些人太低估生活的可能性了,同样是小确幸的日子,却能开出八万朵颜色不同的花草,保持阅读与审美,保持一份志趣,那么你哪怕被判处无期徒刑,日子都是天天大变样;这世界也有不少的机器人,在一个五光十色的机床上当着螺丝钉,哪怕旁边放着再高档的咖啡厅,他也是活在*里。
有人可能还会问:那他最后到底有没有鼓足勇气,选择回到小城市?
就把这份未知留下来吧,因为这就是琐碎生活里,最大的乐趣之一。
点菜时我听过的,最不负责任的一句话是:啥都行。
说来也巧了,面临选择时,我听到过的最最负责,最良心的建议也是这一句:啥都行。
此啥都行,非彼啥都行。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