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血缘的孝顺散文
在走马乡民政所,我与乡*老杨在商量确定要采访的长寿老人。前来民政所办事的五、六个村民,知道我是来采访“长寿老人”的,就纷纷给我做参谋。最后,我们选定了由继子何世武“接养”,现居住森聪村的蒋贤来老人。
第二天一早,我乘老杨的摩托车去采访。一路上山青水秀,一片水乡风光。按原来约定的时间,在一个普通的山区农家小院子,我首先见到了蒋贤来的继子何世武。何世武告诉我,老人家是在解放初期1952年“上门”,与他母亲结婚的。当时何世武10岁。3年后,老人家认为被人“招郎上门”日子不顺,就领着妻子回到庇江村田冲屯。1979年,刚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时,何世武就将寡居多年的老人接来,与他一家共同生活,至今已满30年。
敏捷的老人
当我见到蒋贤来老人的时候,他正在堂屋剥玉米粒。他整个儿给我的印象是:慈眉善目。脑门儿大,秃顶,头发柔细,稀疏;他说话平和,有序,嗓门不高,音色美,悦耳,略带磁性,细语柔声,有点轻度的“娘娘腔”。细细端详着他,可以想像他当年的英俊样儿。
采访中,我特别留意老人家说话。他没有一般老人说话时习惯性的.“哼哼哈哈”,也没有词不达意的表述或者语句表述完毕后的“补充说明”。他以清晰连贯的语句,准确无误地告诉我有关他的往事。
他是1914年出生的。他认为自己的长寿,与“不良嗜好”无关。在少年时代,他就偷着喝酒,偷着吸烟;中青年开始,每天喝酒,烟瘾也很大,至今仍“80年一贯制”,只是现在每天喝酒、吸烟少了许多而已。
老人家告诉我,牙齿不好使了,说话间还特意露一露牙齿。老人听力还不错,采访时楼上厨房做饭时,偶尔传来锅盆相碰的声音,他会侧着身,仄一下头,倾听一会儿。
何世武的二儿子阿超告诉我,老人家每天的工作一般有5 项,一是在家里“看头看尾”(本地话,“看家”);二是喂鸡鸭,晚上关栏;三是烧洗澡水;四是洗自己的衣服;五是闲时,过家过户聊天。
阿超还说,“阿公40多年理发不求人。”老人家接过话茬:这是姨外甥教的,还送了他一把剃刀,一块磨刀石;几十年了,“自己给自己理发”!
当孙子阿超坐摩托车回家,老人家忽然站了起来,躬着背,去打开“半截子”高的“拦鸡门”,让孙子的摩托车“直达”厅堂停放。我不由得赞叹:好敏捷的身手,好快速的反应!
继子孝顺
何世武虽为继子,但重亲情,凡“逢五”、“逢十”大寿,都给继父办寿宴。那天不用发请柬,方圆几十里的山民都会知道“继子给继父做生日”的事,都来“讨喜”。亲戚、乡友成群结队来给寿星贺喜,寿宴一般都有十八桌到二十桌;每年的生日,何世武也总会摆上三五桌的,请来主要亲戚和族里的老人为老人家做寿。他为的是使老人欢心,讨的是老人对继子一家亲情的认可。
民风淳朴
在采访的两天里,我得知村民崇尚敬老爱幼。本族老人病逝,如后人贫困,无钱处理后事,家族出钱出粮,出物出人,户户参与办后事;平时,不管哪家哪户有什么困难,只要提出来,族长出面,家族开会,提出议题,*协商,形成议案,予以实施赞助。同村异姓人家,也一视同仁,一样倾力支持。
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年年月月勤耕苦种,一年时间足有9个月的每天劳作12个小时以上。村民大多喜欢喝酒以祛气,驱疲劳,强身健体;喜欢吸烟,得以消磨农闲、雨天、晚上的无聊;“以烟会客”侃大山,以打发“无文化”的时光;喜欢喝茶,甚至喝浓茶,这也许能抵御“烟”与“酒”有害成分对人体的伤害。
蒋家直系,上辈人中,都没有长寿老人。无疑继子何世武及人家赡养、孝顺,与老人和睦相处,以及老人一惯的劳作,还有以“尊老爱幼”为主线的淳朴村风,造就了居住他乡的长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