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的散文
我又遇见了那对母女,那对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争分夺秒学习的母女。依旧是妈妈不停地讲,小姑娘偶尔一句带着稚气的问。
今天讲的是唐诗。
妈妈坐在靠窗的座位上,胸前拥着一个黑色的大书包,双臂环住书包,一手拿着一本小书——中高考时常见的那种必背古诗词小册子,一手指着那印刷在不足巴掌大的小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十几排蚂蚁般大小的字中的一排,皱着眉头,用低哑的声音讲到:“君问归期未有期,君就是你的意思,归期就是回来的时候的意思,未有就是没有的意思,明白吗?”小姑娘努力睁着渴睡的眼睛,疲惫又茫然地望着严肃的妈妈,没有回答。
妈妈似乎也没指望孩子回答,继续用她低哑的声音讲到:“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没有确定的时候,明白了吗?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
“巴山是什么山?在哪里?好玩儿吗?”小姑娘睁大了困顿的双眼,略微有了点儿兴趣。
“巴山不是山,就是一个地名。别问那么多,认真听。”妈妈拍了一下小姑娘的头,指着小册子继续讲,“巴山下了一晚上的大雨,池塘里的水……”
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想起了上次遇到她们时的情景。
那次也是在这路拥挤的43路公交车上,小姑娘捏着一个吃了一半的包子靠窗坐着,妈妈抱着大黑书包给她讲着。妈妈用低哑的声音给孩子讲诉战争的残酷。小姑娘听完疑惑的问“他们为什么要打仗呢?”
妈妈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只是一脸严肃地教育她:“妈妈给你讲战争,是要你知道,你生活在和平年代是有多幸福!发生战争时,有很多孩子吃不饱饭,穿不起衣,甚至随时都有可能死去,而现在你可以吃麦当劳,上兴趣班,多幸福!你应该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听着妈妈孜孜不倦地教导,小姑娘转过身趴在车窗边,转动着眼珠子四处打量,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忽然,她指着蓝天白云兴奋地叫道:“妈妈你看,这云多漂亮,像条龙一样。”
“哪里像龙?云怎么能像龙呢?”妈妈看都没看一眼车窗外的'天空,便下意识的马上反驳。
小姑娘扯着妈妈的衣袖往窗边靠,指着天空中的那些白云兴奋地说道:“你看那一片片的白云多像龙的鳞片呀,那么多云排成长长的一条,就像一条白色的龙呀!”我循声望去,可不就像一条翱翔于天际的白龙吗,明媚的阳光给它镀上一层金边,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你看,云白白的多像棉花,那么多云在天上,多像给天盖了一床棉被呀!”妈妈拉回了小姑娘的手,并斩钉截铁地说道,“云像棉被,不能像龙。”
孩子指着云试图解释:“风在吹,云在动,就像龙在飞一样。”
“那不是龙!”妈妈有点儿生气了,语气加重了一些:“我不是跟你讲过参照物吗?我们看到云在动,那是因为我们坐的公交车在动,明白吗?再说了,妈妈说云像棉被,云就像棉被,你记住就行了,不用管其他的,知道吗?”
小姑娘只好沉默,就像今天妈妈讲诗一样的沉默。
我看到妈妈用疲惫的声音在这个一二年级孩子的沉默中,不停地讲着那些也许到初中孩子才能懂的诗,眼里满是困和不解。
到站下车时,听到妈妈问小姑娘:“这首诗你明白了吗?”
小姑娘诚实地摇摇头:“不明白。”
妈妈气急败坏:“我讲得这么仔细,你怎么能不明白呢?这么深刻的思念之情,难道你体会不到吗?”
小姑娘沉默。
妈妈又问:“那你会背了吗?”
小姑娘说:“我一遍都没读呢!老师说过要读熟了才会背。”
“那你记得多少?”
“秋雨,”孩子想了想,“我就记得秋雨。”
“唉……”
下了车,耳边都还回荡着妈妈那长长的叹息。
唉!我也忍不住久久的叹息,父母剪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这对母女是这样,咱们国家,还有多少对母女是这样?又有多少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在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的否定下、压迫下,失去了想象的勇气和能力,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