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做朋友散文

  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不如做朋友散文

  根据关系远近的不同,生活中的人们大体可分为四类:外人,朋友,家人,自己。对于关系最远的外人,我们总是礼貌相待,而情绪上则比较收敛,不动声色,无动于中,甚至不愿与其多交谈,颇有“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的味道。对于朋友,我们也讲礼貌,但已开始不拘小节,情绪上也放得开,天南海北,畅所欲言,喜怒哀乐,一展为快。对于关系更近的家人,似乎就不那么礼貌了,情绪上更是无所顾忌,高兴了便带着妻儿老小游山玩水,或者大鱼大肉地改善下生活。看不顺了则是张嘴就说,就骂,甚至拳脚相向。并且这看不顺的时候总是远多于高兴的时候。而对自己,则连礼貌、语言这些外在的形式也不需要了,情绪也最直接、最强烈。容易自鸣得意,自我陶醉,但也更容易想不开,生闷气。劝别人不要太过高兴或节哀顺变的话,到了自己这儿都不大起作用,总之是自己常和自己闹别扭、过不去。

  上述现象可总结为这么一个规律:关系越远,礼貌越周,情绪越弱;关系越近,礼貌越少,情绪越强。也就是说,礼貌与关系成反比,情绪与关系成正比,情绪与礼貌成反比(两者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有二:

  第一,我们把礼貌都给了和我们关系不大的'外人,而独独忘了善待自己、善待家人。

  第二,做朋友最好!它和我们的关系不远也不近,是个最佳的距离,是个容易产生好感、美感的距离,近之则流于随意,远之则产生生疏。在这个距离,礼貌的遵守上既会入乎其内,又能超乎其外。情绪的表达上轻重缓急也把握得最有分寸,急躁不至于无节制,高兴不至于太忘形。这种情况下,思想感情才能够进行着充分的沟通交流,心灵之间极易碰撞出火花,于是不禁发出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朋友。也难怪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既然如此,那就做朋友吧(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朋友)。外人可以是朋友,不断地把外人变成朋友,时间长了,就会相识满天下,四海皆朋友;家人可以是朋友,我们不妨适当地将他们放到朋友的位置上来,像朋友一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这样家庭自然和和睦睦,其乐融融;我们也要把自己视作朋友,自己和自己对话,像朋友一样自我警示,自我批判,自我教育,自我交流,这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自大。有这么一个如影相随的朋友在自己身边,人生路上也就不至于太过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