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时代的铡刀散文随笔
◎走过时代的铡刀
说起铡刀,人们很容易想起《三侠五义》这部武侠小说中包公使用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事实上,在我国宋代根本没有铡刀,查阅《说文解字》,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字,在唐宋两代的文献中也是极难寻找。铡刀的记载大量出现,是在元朝。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将储备的草料切碎来饲养牲畜。铡刀有固定的支点,能够将草料切割均匀,“铡”字右边部分“则”,按照《说文解字》,“等画(划)物也”,具有均分的字义。明代学者梅膺祚编纂的工具书《字汇》(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解释“铡”字,“铡草也”。可见铡刀是专门用来铡草的工具。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我儿时,农家人普遍都在使用铡刀。铡刀结构并不复杂,用一块一米多长的硬木,削成宽、高各三十厘米左右的长方体做铡床。在铡床中间开槽,镶入一把一米多长、三十厘米左右宽的大刀片,在刀片顶端打一个孔,用铁销将刀片和铡床固定,再在刀片的另一端安上一个把。手握刀把提起下压,利用杠杆原理能够很省力地将放在铡床上的东西切碎,这就是铡刀。
在那个年代,铡刀的用途非常广泛,我每天都看到有人在使用铡刀。那时,生产队有一口专门为马、牛、驴、骡铡草的大铡刀。喂养这些牲口的.草料主要是麦秸中拌上少量的苜蓿。由于麦秸和苜蓿太长,必须用铡刀铡成五六厘米长才能喂食。
那时农家人住的全部是土坯房,土坯墙面全部要用稀泥抹一遍。抹墙面的稀泥中需要参一定比例用铡刀铡成两三厘米长的麦秸,这样抹出来的墙面才不容易起皮、开裂。
那时农家人烧火做饭,全部用的是玉米秆、豆秆类柴火,勤快的人家会将这些柴火铡成十厘米左右长,便于烧火。
使用铡刀时,必须两个人配合,其中一个人蹲在铡床前续草,另一人手握刀把铡草。随着刀把的上抬和下按,“咔嚓,咔嚓”就会将草料整齐地铡成一小段一小段。每铡掉一段,蹲在铡床前的人再往铡床上续一段,如此反复着。
如今,农家人住的土坯房也全部换成了砖瓦房或水泥钢筋的楼房,牲畜也规模化饲养了。于是,农家人的铡刀彻底失去了用场。
这个充满劳动人民智慧的铡刀,曾铡出了农家人的梦想和快乐,如今,它虽然走出了历史舞台,但铡刀将永远留在那一代人的心中。
◎走过时代的磨刀匠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儿时经常能够听到村头巷尾传来磨刀师傅的吆喝声:“磨剪子嘞——戗菜刀!”
说起磨剪子戗菜刀这一行业,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
我儿时所见过的磨刀师傅,走街串巷时一边肩上挎一个大布包,另一边肩上扛一条一米多长的高脚木凳,木凳一头装着手摇式砂轮,大布包里则装着锤子、“起子”、钳子以及磨刀石等物件。每走到村口就喊:“磨剪子嘞——戗菜刀!”走到村人多处时,找一树荫放下磨刀的家当继续吆喝。
那时候,农家人很少吃肉,菜刀切的主要是蔬菜,刀刃锋利不锋利女人们都能切得动,但这剪刀可是农家妇女天天要使用的,全家老少所有穿戴的、铺盖的,都是巧手的女主人用剪刀裁剪出来的。平时,磨刀师傅很难磨到菜刀,磨的大都是女人们使用的剪刀。而在春节前,农家人都要准备肉品,切肉必须要有一把锋利的菜刀,此时师傅的磨刀生意最为红火。
所谓戗菜刀其实是个功夫活,如果一把菜刀铁皮过厚,磨刀师傅会把菜刀固定在凳子的卡口上,再拿出戗刀,像木匠使用刨子那样把菜刀戗薄,然后再去磨刀。不论磨剪刀还是磨菜刀,必须技术精湛。磨刀师傅接过女人递来的剪刀后,先要仔细端详一番,根据情况再磨。那时候好多女人的一把剪刀用几十年,磨刀师傅会说,这剪刀钢都磨完了,磨一下也用不了多长时间,用段时间就换一把吧!不论是剪刀还是菜刀,磨刀师傅都会摇动砂轮,一手将刀刃轻轻地接触到砂轮上,于是火星四溅,这叫粗磨。磨刀师傅用手磨完后,从布包里取出一块长方形的磨石放在凳子上,给磨石洒上水,再用双手来回推动着刀口,这叫细磨。
每次磨刀师傅磨完剪刀,都要将剪刀中间连接的那颗螺丝检查一下,如果发现太过松动,会用锤子敲打几下,然后再用眼光扫描一下刀刃直不直,如果弯了,还要敲直。
磨刀师傅风里来雨里去,常年走街串巷,不论走到哪里,他们力求磨出的刀锋精细锋利,被人认可,给自己留下好名声,下次来时,找他干活的人才会更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少再能听到那声熟悉而亲切的“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
如今,不论是城里还是农村,已经很少再有做针线的女人了,于是,剪刀几乎失去了用场。而菜刀,也是采用现代高科技生产出来的,在正常情况下磨损不大。即便是普通菜刀,现在人生活普遍富裕,一旦感觉用起来不顺手了,也会立即淘汰买一把新的。于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磨刀匠在今天已经难觅踪影,成为历史的一页,将永远留存在过去的那个时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