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吧我的心上美人散文

  初夏的黔城,烟雨朦胧。霁日,山峦浣洗一新,清新宜人。

再见吧我的心上美人散文

  五月十九旅游节,妻告我想去芙蓉楼,当然我不能推辞,不能扫她的兴,下午三点许,我们驾车直奔芙蓉楼。

  一会工夫就到了,只见景区人头攒动、游客如云。入景之处,妻兴正浓,缠住我,要给她留些倩影,“咔咔”一张张倩影定格在相机里。

  说起这芙蓉楼,乃楚南上游第一胜景。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唐王昌龄在此留下了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记事碑廊”步入,廊庑皆是石刻碑文,记载了黔阳古镇二千二百年历史,碑文有的字体模糊,可见年代久远。

  出碑廊上走,至“三绝树根雕”楼,阁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三绝树根雕”被嵌在玻璃柜里,游客可四面观赏,根雕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物件莫不象形。环视周遭,阁正*贴有万世师表孔子像,旁配两幅对联,左有根雕木椅、木桌凳,右有一口大铜钟,系一大红绸,妻用指轻敲了几下,怕惊扰了这宁静的阁楼。阁顶乃圆形,也是以中国红为主色,间杂黑竖条纹,如油纸伞盖。

  出了“三绝根雕楼”,左有小竹林,配以长寿木纹石,如笋尺余,以盆景相衬,更显几分竹韵。中间四方雕龙石刻,比“十三陵”的玲珑,图中云龙相生,活灵活现,右有“至圣遗像”两座大碑,碑旁石径通幽,有黑红色调阁楼藏于林。

  离开“三绝根雕楼”,横向西行十几步,至古龙标山。此山非山也,乃一碑廊。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曾传泗“清风明月一江楼,玉露离亭千古思”的碑文,沿廊还品了邓开来启蒙读物《童训新编》、王继贤的对联、周则范的书法、田名瑜的《步陶韵诗》、岳飞的墨壮、米芾的《西山书院》、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记》……不品不知道,一赏喜眉梢。小小的.古龙标山,墨迹珍宝还真不少呢。

  从古龙标山西行十余步,见一两层茶楼,有一女茶艺师正在沏茶。我和妻驻足欣赏了一番,然后穿过芭蕉林,来到了三角亭,庭院古木参天,小径四通八达。一豹皮黄药樟,挂满了祈福的红绶带,旁有天然假山池沼,乃两块原生态大石,一石有土焉,长几株石榴,花正红艳。有一很浅的水潭,岩石布满青苔,潭中荷间有鲤鱼在嬉戏,清晰可见。

  从三角亭斜坡而上,右手边有一老墙,厚重古香,左边楠竹林,比“三绝根雕楼”小竹林大,再行几十步,见一阁,阁有一镜匣,内嵌图文一体的碑文“一片冰心在玉壶”。离阁,下一石阶长廊,左边镂空,右边悬挂书画,条幅风中招摇。细品,诗画皆美。

  妻在不断催促,我匆匆而下,横向东走二十步,见一两层楼阁,书曰“芙蓉楼”,与黄鹤楼、滕王阁相比,没它们高大雄势;与岳阳楼相较,个子还矮一节,腰还瘦一圈,但它与它们一样,都久负盛名。如把黄鹤楼、滕王阁比作东北大汉,岳阳楼也称得上江南标准宅男,那芙蓉楼算什么呢?妻一语道破:“芙蓉楼,江南美女也!”

  入楼,室内亦以黑红为主色调。首先扑面而来的是昌龄画像:着蓝色官服,头戴官帽,手持案卷,画像两旁的柱,用蓝色书一对联:贤宦留胜迹万世仰儒风,龙标古名城千秋芙蓉在,画前有一供案,上有昌龄牌位,牌位两旁有供烛,烛前、牌位前皆放供品。环顾四周,楼柱皆着黑色,面板皆漆大红。我恭敬上前,朝昌龄牌位虔诚作揖,祈求他保佑吾乡邻岁岁平安!

  迈出芙蓉楼,凝视正门墙角,显得有些单调,但设计者们很巧妙地补上了几兜芭蕉,自然成趣。视线朝正门瞅,镂空矮墙摆满了水仙盆景,墙下有兜树,好不孤单。管理人员巧妙地放置了三钵盆景树,使它们相映成趣。台阶放对小石狮子,既起到了镇邪作用,又弥补了那块的空旷。

  猛一抬头,“龙标胜迹门”凸显于眼,门顶褐色木板条纹装饰。出了正门,回首“龙标胜迹门”,砖石结构,上有图案,有些斑驳模糊。四大钵盆栽铁树,夹道迎送。正门右手边有一送客亭,龙标令(清)曾钰所建,有楹联:“名花好共题诗句,寒雨曾经送客舟”。亭下码头,让我联想起“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昌龄的离愁别恨,怎能用言语表达得尽?

  楼已游尽,俯视舞水,碧霞如流。眺对岸小渚,郁郁青青,檐牙高啄。逆舞水而视,一桥飞架,高楼矗立。朝景区大门走去,防洪堤峭壁深深,堤内杨柳依依,假山真石,配以桂花,自成风景带。至景区门,见几树大紫大红,花多叶少,不知是啥树?妻兴奋地告诉我:“这花都不认识啊,真是个花盲!”

  “你知道,告诉我呗!”我不卑不亢,征求她道。

  “这叫三角梅,红得发紫,不须绿叶衬托,就艳得晃你眼呢!”妻得意地答道。

  出得景区,蓦然回首,芙蓉楼宛如一江南美女,幽幽地隐于古镇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