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沐浴在北京胡同的阳光里散文
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工作的午休间歇,人们纷纷走出办公楼,沐浴阳光,散步在春天里。
与朋友相约,每日午间结伴在周围散步,随着从在大街边缘逐渐转向大街背后的深处,走进了金融街附近深藏着的一片一片儿胡同,顿时犹如儿时捉迷藏发现了一处新鲜、隐蔽之所,好奇而兴奋,接连几日都兴致勃勃地在胡同里兜兜转转,探寻着胡同人家的生活,想象着若干年前胡同里深宅大院的景象。
“胡同”,现几乎成了北京独有的专用名词,如今,大街两旁崛起的高楼大厦云集,胡同被其遮挡、淹没,同时,金融街属黄金地段,各式金融大楼在不经意间逐渐吞食着胡同,胡同越来越少。
从金融街宽阔的大街,步行不过十分钟,就可徜徉在附近的胡同里了,这儿的胡同非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是实实在在生活的居民。
走入胡同,立刻安静了很多,包围住胡同的街边大楼成了胡同的隔音壁,胡同里的这份安静,让我们不自觉地放缓了脚步、降低了交谈的声音,生怕由于我们这些猎奇者的闯入,打扰到一个个紧闭着大门里面午休的人们。
原以为我们是少有的猎奇者,可是迎面总能遇到三五成群,悠闲逛胡同的人,看样子,在写字楼里工作繁杂的人们都渴望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在胡同里让心灵有个别样的栖息和体验。
转了几天胡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胡同名,这些胡同名形象并接地气儿,猜测这些胡同名应该是按照这个胡同的历史上有过的特色事件以及胡同里曾居住过有点名望的人来取名的,拐几个弯,就一个胡同名儿,一片儿胡同大约有数十个名称,如阜成门白塔寺那一片胡同,就有丰盛胡同、砖塔胡同、菊儿胡同、大柺棒胡同、小金丝枣胡同、大金丝枣胡同等等。
在胡同中散步,你可以不必在意是否走错了路出不去,胡同曲里拐弯,很多都不过是几十米长,当你以为走进死胡同时,让你惊喜的是,在胡同的尽头,有一条等你光临的小胡同,顿时重温到儿时找到藏宝时的兴奋和刺激。
金融街附近的胡同,不似旅游景点什刹海、南锣鼓巷胡同那样繁华和耀眼,从胡同中不多的开着的院门望进去,里面弯弯曲曲地套着更狭窄的胡同,很少能够一眼看到门里面的正房,杂物、搭建的小房塞满了整个院子,院子的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化,丝毫没有脑中想象的胡同里四合院大户人家优雅、舒适、奢华的生活景象,这里的胡同看似深宅大院,只不过是进出一个门的大杂院。
看得出,*为这儿的片片胡同投入不少财力,胡同的一条一条小路均是柏油铺就,电线埋入了地下,尽管院内杂乱,但院外却是干净整齐,每隔不远就一个公厕,胡同里有公告栏、宣传栏以及社区服务站、警务站等等。
散步中问了朋友一个问题,胡同和小巷是一回事吗?朋友很不确定地回答,是吧。在我脑海里,首先想到二者的区别是南北方的'不同称呼,南方的小巷游历的也比较多,如江浙一带的古镇,印象比较深的是小巷湿润、暗淡的青石板路,湿润来自于南方潮湿、多雨的天气,暗淡则是小巷两边高高的院墙遮蔽了阳光,这一点与北京的胡同大有区别,走在北京的胡同里可以完全沐浴在正午的阳光中,因为北京胡同路两旁的房子不高,院墙也不高大。
史料记载,胡同的这一叫法,源于元代,北京建都始于元代,在元代,城建街巷基本形成,元人称呼街巷为胡同,胡同的发音出于蒙古语的街巷。
北京的胡同经历了元、明、清三代,随着人口增多,现在胡同居民多为外地人杂居,外看似一道风景,内看则有点底层贫民生活的样子。
一套有正房、东西厢房的独居胡同四合院,一般都是有钱、有名望人的居所,这样的四合院从其大门就可猜出,准确地说,四合院大门是个门楼,有飞檐的楼顶,有精美的雕饰,漆红的大门上有讲究的扣环,门两边有鼓形、狮子石雕门墩,只望门楼,就可想象出大院内品质不凡的生活。
要看一个内在华贵的四合大院,最佳选择莫过于坐落在什刹海胡同中的恭王府,这是一座保存完好、尽显胡同大院奢华的一个典范,深宅大院几进几出,一环套一环,花园、戏台、楼台、通廊….,
要看一套舒适、简朴的四合院,可以看看一些名人故居,如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鲁迅故居等等,这样的四合院不是很大,但很有品味,卧室、书房、会客,区分的井井有条,院内或海棠树、或樱花树、或玉兰树点缀,书卷气、艺术气息洒满整个院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保留下的历史遗迹一定是那个时代的精品,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理解北京的胡同当属之,无论是胡同里的大杂院、还是名人故居、或王府宅邸,都代表着胡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入其中各有不同的精妙、体验之处,大杂院内生活固然品质不高,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平房小院的谐和氛围以及浓浓的生活气息,远非高楼大厦中的居民可比。
时不时地从高楼中走出,到胡同中转转,胡同定会给你一个安静、沉稳下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