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书集注》"   

2、"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道德素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秦汉儒学偏重为政治民小学教人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教人如何为人大学诚意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修身在正其心——朱熹《四书五经》"   

3、“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朱熹《论语集注》   

4、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朱熹《茶坂》   

5、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   

6、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朱子全书》   

7、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8、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朱熹   

9、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朱熹   

10、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1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12、为学读书,须是耐烦。——朱熹   

13、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14、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15、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   

16、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朱熹   

17、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朱熹《朱子家训》   

18、人之操履无若诚实。——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19、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20、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朱熹   

21、仁者,以天下为已责也——朱熹   

22、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朱熹《范纯仁语》   

23、俱收并蓄,待用无遗——朱熹   

24、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25、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熹《朱子语类》   

26、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   

2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朱熹《劝学文》   

28、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2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0、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3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熹   

32、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朱熹   

33、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朱熹   

34、四书五经之所以能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封建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治国齐家、交往相处的法则。论语的”仁者爱人“宣扬的是忠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的是坚韧;诗经教会人们感受和抒发;尚书教会人们开拓和创新礼记是人际关系的准绳;春秋是治理国家的法宝——朱熹《四书五经》   

35、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36、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朱熹   

37、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朱熹《近思录》   

38、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熹   

39、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40、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朱熹   

41、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朱熹   

42、天下事,坏于懒于私——朱熹   

43、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修身是齐家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有良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才会有地位,才会受到众多家庭成员甚至社会成员的尊重与爱戴,所以身不修何以治家?——朱熹《四书五经》   

44、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45、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46、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   

4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48、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49、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50、年份: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朱熹《四书五经》   

51、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朱熹   

52、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朱熹   

53、心平则气自和。——朱熹   

54、心统性情者也。——朱熹《近思录》   

55、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近思录》   

56、志大量小无勋业可为——朱熹   

57、志者诗之本也——朱熹   

58、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开也——朱熹   

59、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四书集注》   

60、慎勿谈人之过,切勿矜己之长。——朱熹   

61、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朱熹   

62、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朱熹   

63、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64、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65、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朱熹   

66、朋友,以义合者。——朱熹   

67、朱熹名句大全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他有许多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搞好学习的谆谆教诲。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熹名句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68、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69、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70、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7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72、真正的中庸是在追求”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就是要淡泊名利,客服浮躁心理,耐得住寂寞。“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说的是做到至诚,那么就可以做到见微知著,可前知祸福。——朱熹《四书五经》   

73、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录》   

74、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75、礼即理也。——朱熹   

76、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7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7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7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80、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81、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朱熹   

82、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熹《朱子全书》   

83、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84、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85、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朱熹   

86、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朱熹   

87、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88、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扩展资料:   朱熹(尊称:朱子,又称:*先生、朱文公,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仲晦,南宋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历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他总结了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开创了*学派。他还在建阳云谷“晦庵”草堂讲学,并校订了四书,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科目。   人物生平  年少求学明代画家郭诩绘《朱子像》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寒泉著述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与知县、好友石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览其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燕居之所“韦斋”旧址,手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揭榜。   乾道九年(1173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重建书院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治学勤政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8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90、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9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   

9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94、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95、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9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97、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98、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   

99、蹉跎莫谴韶光老。——朱熹《四时读书乐》   

10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0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0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3、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   

104、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论语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