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的研修日志(精选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日志吧,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不如趁现在好好写一篇日志吧。那如何写好日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培的研修日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培的研修日志

  国培的研修日志1

  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做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此,我模仿过钱梦龙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法,学习过魏书生的教学模式,注意过“一步教学法“,研究过许多名人的课堂教学经验。我模仿钱梦龙先生让学生做自读笔记,我指导学生记日记,写周记,举办班级朗诵会、成语故事演讲会、辩论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等等,我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想寻出一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他们视野、进而培养他们学习能力的路子。进入课程改革的今天,我的教学思路愈加明确了,我过去的那些做法是对路的,今后还要进一步去完善。为此,我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技能,重视去挖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我教现代文,侧重培养他们学会独立分析重点段落、精彩段落;讲评试卷,我常常是举一反三,讲答题的思路、答题的技巧,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今,回过头来看,我尽我所能地用科学的方法来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效,我认为这是方向正确,方法对路的结果。

  回顾我的教学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当老师辛苦,当语文老师尤其辛苦。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年轻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一辈子认真工作,工作中讲究科学的方法,还要在学校的领导之下,与同事们团结合作、相互配合,这些都是搞好工作的根本。我们遇上了好时代,都受过高等教育,文化功底深。在此,我以一个教师的身份祝大家今后的工作如日中天,祝愿我镇的小学语文教学硕果累累。

  12年转眼就过去了,真是弹指一挥间啊!有时,我连自己都不相信,我的教学生涯已经走了一多半了!当了十几年的教师,平时也叫苦叫累,但同时也感到了快乐。我还处于青春正茂,年富力强;处于干事业的大好年华,一定会珍惜我的美好时光,为事业,也为自己的前程——努力,光辉的明天在等着我。

  国培的研修日志2

  很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它給了我新的思维和视野。让我或者应该说每一位教师,对教育这一行以及教师本身都有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位。特别是第一阶段对教师专业化的讲解,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我们要有一湖水,一潭水,才能给学生所需。这次培训正好给了我饥渴的身体一汪清泉,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各位专家辛勤地付出。这次培训,让我在这短短时间里受益匪浅,心得颇丰,我认真总结了本次培训的学习内容,并对以前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首先,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要平等地、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学校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优化师生关系,强化师生之间的平等*的交往,是教师需要做好的头等大事,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笃其行。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而艰巨的,要快乐地走下去的话,必须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和努力去培养学生。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教师。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次,自已的学习、工作态度也更加严谨了。在这次培训中我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讨一些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充实,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看着同仁们充满爱意的帮助和积极上进的劲头和激情,我不断反思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当教师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再次,注重反思,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强有力的措施。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对自身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识、再创造,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展开行动研究,生成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低效或无效教学转化成高效教学。

  最后,更进一步明白了自己作为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伴随国家计划课程的改革,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面对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求的眼睛,面对一个个充满朝气而富有思想的精灵,普通的说教已完全不能满足。角色的特殊性不容我们有半点的马虎或懈怠。通过本次培训,我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去学的,要去钻研的还很多,而且刻不容缓!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也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我将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向前!

  国培的研修日志3

  参加本次远程教育培训,一开始的心情是迷蒙而排斥的,总觉得这种培训没有存在多大的意义。可是,在真正接触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次培训弥补了我在平时工作中的很多不足以及不理解之处。同时,尽管不曾谋面,但远程研修拉近了我们教师间的距离,使我们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平台互相沟通与交流,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自己的教学中也难免有传统教学的影子,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了新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并且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

  其次、积极研修,和其他教师互通有无。 通过观看视频教学,使我对于多媒体教学、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节约了板书时间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样的一个学习交流平台上,能够很好的和其他老师互通有无,不管是在教学方式方法还是管理学生方面,都让我有了一个提高。

  最后、理论应用于实践。 “光说不练假把式”。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增长知识,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

  国培的研修日志4

  如今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计算机是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就要要求我们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在一起,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对于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我体会如下:

  一、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我们认真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等。仔细关注能力要求“可持续发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要做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虽然现在计算机存在于家庭的普及率节节上升,但是我校的学生由于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他们来说,家里拥有一部电脑还只是一种未能实现的梦想。因此,他们对信息技术比较陌生,了解甚微。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汉字输入时,若是仅找一些字、词和文章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练习,他们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很快就会厌倦,甚至还会反感。而玩游戏是他们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些难易不同,并带有进级奖励得分之类的打字游戏,最好还带有排行榜功能,激发他们求胜的心态。通过这些游戏,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国培的研修日志5

  今天的学习任务相对比较宽松——开展小组“工作坊”集体备课。我们组的任务是实用类教学,确定的课题是《别了,大不列颠尼亚》。由于我们组的老师大都是江苏、浙江、广东的老师,所以,由谁主讲大家都表现出“谦让”的风格,最后我提议,还是由年龄最小的老师来上课——我们组的组长高冰峰老师。评课专家就由我这个全组最老的老师和毛剑飞老师充当——去评论别的组的课。

  整整一天,我们都在争议,首先是对文本的解读,争了一个上午,有人认为新闻的特点不能不讲,因为这是人教版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和初中要有一个衔接,我觉得倒未必要认真讲,带过即可,结果后来大家确定为通过文本的解读“温习”新闻,这个方式我认为是妥当的。

  其次争的是要教给学生什么。大家虽然知道从解读文本的角度看,就是抓住文本、解读文本,但具体是什么,却争议了很久,组长请我谈谈看法,我就提议,重点是不是放在对“最别致”展开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最别致”的地方。大家觉得这是可行的,既符合新闻的特点,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接下来就是探讨怎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问题了。有人认为,可以先让学生概括新闻事件,也可以列表概括,再让学生根据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则新闻,组长还说,他也将根据本文动笔写一篇新闻(目的是用这篇文章和原文作对比),随后再进入到探究“最别致”这一环节——对此我也提出我的担忧,要在一节课里做到读写结合,恐怕会既花时间,又无法展开充分探究活动。

  探究“最别致”这一环节又引发发家的讨论,有人认为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展开讨论为好,有人认为最好还是教师先确定一个讨论的范围,比如标题、选材、表现手法、语言四个方面,以免学生走着。我认为,不确定探究范围,这是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需要教师做各方面的预测和准备,并具备应对学生各种提问,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要是我是学生,我就会提这样一些问题:英国人为什么要选择乘船离开而不是更快捷的飞机?为什么要选择使用《日落余音》这首曲子作降旗音乐?如果规定探究范围,那么教师就不会显得很辛苦,只要在规定的四个方面准备充分即可应对学生的问题,但这样势必限制学生的个性思考——这也是我们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争议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只好留给组长去思考了,但是,临散会之前,我和其他两位老师还是提醒组长,在探究环节,最好还是不要使用原材料来做比较,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可能会花时过多,关键是将无法做比较——至少在选材方面无法比较。

  一天下来,我觉得收获挺大,因为这种备课方式很值得推广,我觉得可以叫做“探课”,就是探究面对文本时每个人在“教什么”“怎么教”上的不同观点,通过思考、讨论、形成适合自己、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样做是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想想我校的老师,往往也是这样做的——只是做得还不够到位和彻底,我想可以推进这项工作,比如做不到每一篇文章都这样,至少可以考虑每个月就一篇文章开展这样的活动,以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得更快一些、更成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