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女人散文

  林语堂先生曾经称赞过一名女子,说她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最可爱的女人散文

  这个女人叫陈芸,字淑珍,清朝人,是《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沈三白的妻子。他们并无什么丰功伟绩,就像林语堂所描述的那样“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没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爱宇宙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人过他恬淡自适的生活。蹭蹬不遂,而不改其乐。”只因彼时三白思“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于是他便将自己与陈芸之间的“冷趣浓欢”付诸于笔端,才让后世得知在这个世上,曾有过这样一位有趣的女子。

  《浮生六记》的文藻朴实,不假雕饰,内容也平淡简朴,娓娓道来。而它的核心精华所在,便是陈芸其人。而她独特魅力的体现并非容貌,而悉源于她的内在品质。

  陈芸自幼丧父,家中也并不殷实,在那个时代读书不仅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且还有着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金科玉律”,似乎这一切都已注定好了她没有识字通文的权利与必要,但她偏偏选择逆流而行。有一天,芸在书簏中偶得一本《琵琶行》,因为刚好能够背诵,便挨字而认,于是便识了字,刺绣之余,还渐渐通得了吟咏,能做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三白叹其才思隽秀,心生欣赏爱慕之意,于是便与芸在十三岁那年订了亲。

  两人婚后,向来自况性情爽直,落拓不羁的三白,觉得芸是拘泥多礼的,因为三白“偶为披衣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巾授扇,必起身来接。”开始时,三白很厌烦陈芸这一点,就与她争辩道“恭敬在心,不在虚文。”而芸又反问道:那在对待至亲父母时,我们可以内心恭敬,外在却表现得放肆吗?三白闻之有理,无可辩驳,便赧然道句,之前说的都是玩笑话呢,芸又对三白说:世间很多的反目,都是因为开玩笑而引起的`。的确,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适度的距离在人与人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的原因,我想也许便在于平衡二字,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在寻找平衡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在对待关系较为亲密的人时,往往容易出现“近则不逊,远则怨”的状态,当彼此间过于亲近时,往往容易“忘其所以”,失去了最基本的界限感与分寸感,言谈时口不择言,举止也更为随便,往来间也便少了最起码的尊重。但在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与延续中,相互尊重是最重要的前提与要求之一,而这也正是陈芸的聪颖通透之处,她没有因为丈夫的厚爱而“失礼”,也没有因礼教而刻意的去客套,去抑制心中情感的表达,他们也会同行并坐,也会在每每相逢时执手相问。她能这般真诚自然的做到“进退有度”,或许是她能够将这一举止当作自己的原则一般去坚守。

  陈芸平时喜欢吃臭腐乳、虾卤瓜,但这些食物气味难闻,于是沈复就打趣她,将这两样东西比做粪便,问芸吃这些臭东西,算是狗呢还是蝉呢?芸答“腐取其价廉而可粥可饭,幼时食惯。今至君家已如蜣螂化蝉,犹喜食之者,不忘本也。至卤瓜之味,到此初尝耳。”陈芸幼时家贫常以臭腐乳下粥下饭,如今嫁入殷实人家,仍坚持食用,只为能在不断变化的人生境况中还能够记得来时的路。她并非思想陈腐,拒绝更加优质的生活,但也没有因为生活的富足而从此沾沾自满,她只是还能在优越中依旧保持着一种勤俭节约的习惯,保持着一种,在这个喧嚣红尘中最难能可贵的心态――平常心。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才使得她在面对生命中的悲欢离合时,依旧豁达淡然,荣辱不惊。

  陈芸是一个心路活络,善处忧患的女子。有一年,在苏州菜花黄时节,三白及友人想要出游对花饮酒,却苦于一来没有适合赏花饮酒的酒家,二来倘若自己带着酒和食物去,又只能对着花喝冷酒吃冷食,甚是无趣。就在大家商量未定时,芸在旁笑道让大家明天各自带好份子钱就行,第二天,芸准备好食材,在市井中雇了个混沌担,利用担子里的锅炉灶将酒肴都烫热温熟,大家都坐在地上放杯大嚼,游人见了无不称羡。

  她还是一个兰心蕙质,充满诗意的女子。她总能将生活中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物加工成艺术品,令人惊叹欢喜,她也总能使那些索然无味的日子充满诗情画意,还能将贫苦凄凉的生活过出一种安贫乐道的意味来。三白平常爱喝小酒,但又不喜欢布置太多的菜。芸便为他自制了一个梅花盒:拿六个二寸大小的白瓷深碟,摆放成中间一只,外头五只的梅花状,然后用灰色漆过一遍,再制作一个合适的盖子。一盒六种颜色,可以随意从盒中取食物来吃,吃完了再添。后来,陈芸寄居在儿时玩友锡山华氏家里,乡间院落空旷,夏日炎热逼人,芸便教华氏的女儿一起做一种好似绿荫满窗,还能随意遮挡,透风遮日的“活花屏”,而那段时间,陈芸已然旧疾缠身,生活十分窘迫了。而她好似永远的那么静娴纯真,仍旧追求着清风明月,仍旧对世间的美好保留着一份感怀,她是一个真正优雅的女人。

  陈芸一生坎坷,少时家贫仍自学读书,婚后她与丈夫也常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但仍会一起研读书卷,品花赏月。在这种艰难的境遇中,她仍然坚持读书的意义到底何在?我想杨澜的一段话是最好的回答“女孩子坚持读书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