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童年的诗歌有哪些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赞美童年的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美童年的诗歌一:
牵牛花开的时候,
时光开始倒流。
蜻蜓还在池塘边徘徊,
你的情怀是否依旧?
长不大的小蝌蚪,
每年都在水里游,
小溪边捡的石头,
让人怎么也看不够。
在你哭着的村口,
为你爬过最高的树,
采过最早的花,
荡过最快的舟。
说过不相见,
谁又为谁停留?
紫色的桑葚,
让人回味太久。
你说着天,我说着地,
谁又为你染上最近的离愁?
问世间,
谁又能把情看透?
为你放下最远的行囊,
放下最烈的酒,
在你不经意时,
牵住这最美的手!
赞美童年的诗歌二:
像一只鸟儿尽情
飞翔在
蔚蓝的天空
像一泓清泉汩汩
流淌在
纯真的心田
仿佛熊熊火焰
点燃了
梦想的激情
仿佛缭绕的歌声
感动了
缥缈的白云
沸腾的人间
当天空缀满了星斗
芦苇花香
弥漫整个村落
孩子们,银铃般笑声
洒满了
庭院的角落
嬉戏玩耍一刻不闲
当鹅毛般大雪
覆盖了
蜿蜒曲折的小路
孩子们
深一脚,浅一脚
蹒跚地
走在上学的路上
只为
登上理想的峰巅
岁月啊
像时钟不停地旋转
当年的孩子们
虽然鬓发犹如霜染
但不会忘记
人生的那汪清泉,还有
珍藏心底的
绿色春天
赞美童年的诗歌三:
时光穿梭
与空间的两极
喧闹的都市
折射着童年的回忆
回忆的源泉
顷刻间涌入心间
童年的影像
如幻灯片般的呈现在眼前
眼前的童年
在青砖绿瓦间
他与她望向天空
望向远方的那处云朵
眼前的童年
在蜿蜒的小巷里
他与她赤着脚丫
奔跑于回家的泥巴路上
眼前的.童年
在外婆的歌谣里
朗朗地歌声
时时荡漾在我的心头
眼前的童年
呵,在每个夜深人静里
在梦里那黑白的胶卷上
在心灵的深处某个地方
赞美童年的诗歌四:
我有一个盼望的童年
盼望有一处飞来蝴蝶的小院
天天看到父母的笑脸
还有不再发呆的蓝天
组成一幅七彩画面
我有一个多梦的童年
梦见燕子与我们一家人团圆
顿顿吃着不夹生的米饭
还有香气扑鼻的鸡蛋
像那神仙一样贪玩
童年的愿望一点点实现
我为人们修建了好多美丽的家园
可这不一定是孩子的乐园
那一双双大手跟随时光走得更远
是什么让童年再次受到牵连?
【拓展知识】
诗歌的表现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是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比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比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比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