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母亲-散文故事

  母亲那四十年的短暂人生,在别人的眼里可谓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去炫耀的地方。然而,在一个女儿的眼里,她就是我的天,她就是我的地,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任何人都无法取代!

天地母亲-散文故事

  母亲出生在一个中医之家。在她牙牙学语的时候,做医生的姥爷因为给国民一位军官夫人医治好了久治不愈的重病,之后就做了军官所在部队的军医。在姥爷跟随部队走后的不久,姥姥为了追寻姥爷,就把年仅两岁的母亲寄养在自己母亲那里,也去当了兵。那时的姥姥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参了军,一定会找到丈夫的。当她到了部队之后才知道,原来她所在的部队是*的八路军,而姥爷的'部队属于国民军。解放战争结束后,姥姥和姥爷自然是落了个各奔东西的结果。为此,母亲在出嫁之前也就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我的记忆中,瘦瘦小小的母亲一直体弱多病。因为身体的原因,母亲常年养病在家。但是生性要强的她,却不顾身体的不适,把我们那个并不富裕的小家经营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她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快乐、祥和的生活环境。所以,在有她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家里充满的是欢声笑语!

  在穿衣要布票吃饭要粮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里,我心灵手巧的母亲,总能用大人们穿坏了的旧衣,给我们这些孩子们“翻新”成一件件合体的“新衣”,使得我们姊妹几个在儿童节和春节的时候,总会有自己的“新衣”穿,并且我们的“新衣”穿在身上,不比那些富裕人家孩子的衣服逊色,甚至还要出彩。那时候,人们家里很难吃到细粮,粗粮能吃饱已经不错了,我家也不例外。可母亲会粗粮细做,能把有限的几种粗粮,不断地换着花样给我们做成可口的美食,使我们百吃不厌,回味无穷。那时即使经常出现在我家饭桌上的咸菜,也是被母亲切成了细丝之后,再用有限的调料拌好盛在精致的小盘子里的。

  那时候在我们家,一年之中的大小节日,母亲都会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去做一些食物的……正月初一的油炸糕、正月初二的饺子、正月十五的花馍馍等等,都是节日当天不可或缺的美味食品,尽管数量有限。

  在母亲做这些面食时,她总会让年龄不大的我和她一起学着做。或许,那时的母亲就已经懂得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常说:“一个女人无论在外面多么能干,但回到家里一定要把女人应该做的事做好。”她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着她的女儿们,以至于料理家务之类的事儿,成了我和妹妹们成年以后的强项,我戏言之为“奶功”。

  母亲对子女们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她对我们的言谈举止有着严格的要求,“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每次母亲派我以一个家庭代表的身份,独自去参加亲朋好友家的红白喜事时,她都会嘱咐我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她说女孩子多参与这类活动可以多懂得一些“规矩”,这也可能算得上是母亲对我进行素质教育的又一“途径”吧。母亲喜欢看书,属于博览群书的那种,凡书她都看。每天晚饭后,我和弟妹们围坐在母亲身边听她讲故事,已然成为我们成长时期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生活”。为此,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许多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母亲像全天下所有做妈妈的女人们一样爱她的孩子们,但是她从不娇惯我们。我们是在母亲不断的“修修剪剪”中长大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母亲得知我们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即使错在同学,母亲也会严厉地批评我们。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严于律己。

  熟悉母亲的人都知道她的善良和热心。我小学的一位同学,生活十分拮据,一年之中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善良的母亲就经常让我带她来家里吃饭住宿,还时不时送些学习用品给她。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母亲经常会背着我们偷偷地去接济一个刘姓的地主婆。我那时根本不理解母亲的所作所为。每当看见那个地主婆“鬼鬼祟祟”的从我家“溜走”之后,我恨她到咬牙切齿!我恨她一是因为她的地主婆身份,二是因为她身为地主婆,竟然还来和我们分享我家那本来就不够充足的食物。为此,我也因母亲的“不辨是非”而耿耿于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年仅四十的母亲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阎王爷再让我活十年,我的孩子们就都长大了”是挂在病重期间母亲嘴边的一句话。

  “子欲孝,亲不在”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唉,如果我的母亲还活着,如果我的母亲还活着……只可惜,世界上不会有如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