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交流的经典散文
交流是人类甚至动物都必不可少的生活部分。人类靠语言、手势、声音、文字等互相交流,动物靠嗅觉、叫声甚至神秘的感应来交流。没有了交流,生命也就真正孤单下去,而所有与生命有关的情感也将黯然消失。所以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何大彻大悟后的佛,还要向众生说法,还要解答弟子们的问题--交流,正是悟道后的价值所在。
交流可以在朋友间或陌生人间进行,前者当然也大多从陌生人转化而来。古人认为交往应遵守“先冷后热、先薄后厚”的原则,因为一旦开始太热情,以后的交往中就难免因疏忽而导致误解;这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因之一了--只有保持平淡基调下的交流,才不会因为此时热彼时冷而生了不愉快。试看天下交友的例子,开始太浓的情谊最后往往都会生份或者转化成恨,而保持适当距离的交往却往往能够历久弥醇。此中道理,会心人自可悟之。
剥夺一个人交流的权利,也就是剥夺了他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只有犯了罪的人才会受到这种惩罚。而未成年人,因为性格与思想还未成熟,所以监护人有权指导、约束其交流的对象,前些年流行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是这种指导与约束的代表了。
健康的交流应该催人上进、给人力量,不健康的交流却能够让人失去目标、心生杂念;这也是择友的道理所在;事实上,我们不能要求我们遇到的人都是优秀的,但我们又不能对别人的不足指指点点,那么,甄别、选择性的接受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看一些人生指南,有“当别人说是非时,你只需微笑着听就好”,言外之意,不必对其所说的内容表态。这也是一种很智慧的人生哲学吧。
与优秀者交流是会受益匪浅的,故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俗语;自己采取何种心态与别人交流,也可以决定交流的`效果;用谦虚、清醒的心态与别人交流,总能学到好处、摒弃不足之处;一味盲目听取或一味盲目排斥,是失去自我或封闭自我的表现,是不足取的。
读书是与作者的交流,赏景是与大自然的交流,甚至冥想也是交流--那是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这些交流都是如此重要,和现实中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一样,充实着我们的心灵,增强着我们的能力,并且,让我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接受到别人的观点。这个过程,正是塑造、展示我们的性格、实现我们价值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