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
“问题孩子”,这一名词象一把利剑一样刺痛着每一个父母的心房,牵动着整个社会关心下一代的人士的脆弱的神经。“问题孩子”也成了一个焦点并且是一个让各方都高度予以关注的问题了。然而做为“问题孩子”的父母,在这“问题”上在痛心疾首时也不由分说地主动地将“屎盆子”扣在自己的头上。这还不算,来自各方面的“屎盆子”依然毫不留情的接踵而至……,谁叫你为人父为人母呢?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因为“子不孝,父之过”嘛。然而,这为人父为人母似乎也毫无例外地——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为自己的问题,孩子的过错也便成了自己的过错了,孩子的责任也成了自己的责任了。但是,他们毫无冤言,默默承受……他们能有什么冤言?他们能不承受吗?他们有足够的底气来澄清这“问题”的子丑寅卯?谁又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让他们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诠释和说明的平台与机会?
我们都知道,一粒种子的发芽成长是离不开土壤、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等诸多因素的。无疑,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是孩子的“温室”,在这“温室”中孩子可能会因家庭的诸种不和谐因素而出现或多或少问题,尤其是为人父为人母者的不经意间的不良习气对孩子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但是仅仅家庭这个因素就成了“问题孩子”问题的罪魁祸首,甚至是始作俑者?是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最好的老师”就可以在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将孩子打造成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身心健康的孩子?毋容置疑地,在这里我们已经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这“最好的”便是“唯一的”了。这,也许就是父母成为千夫所指众矢之的的原因罢。
在这里,鄙人并不是为了什么打抱不平或是替为人父为人母者来呐喊一声,只是觉得现在的父亲真是可怜的可爱。中国式的家庭——421式的家庭,哪个为人父为人母者不殷殷渴望着子成龙女成凤?不仅仅是父母,父母的父母,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甚至是家庭的家庭……那么这问题究竟出在了什么地方?当然,首先说明的是如众人所云:父母罪责难辞其咎。既然我们都明白任何一事物的成长发展等是综合因素所致,那么我等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家庭教育“本位”的缺失。中国传统的家庭管理*是:男主外,女主内。现在且不论是内或是外,总之,教育子女那是人人有份的。但是,中国制的家庭妇女却要担负着“相夫教子”的重任。换一句话说,就是至少有一个人要完全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职责,不管是男或是女。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家庭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仅靠一个人的薪水来供养一家三口(甚至不止三口)正常的生活开支,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让家庭这个机器能够正常运行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夫妻双方都投入到了为了维护机器正常运行的经营中,那么便形成了教育“本位”的缺失。教育“本位”的缺失的必然后果就是对子女教育的不全面不到位不深入,甚至更多的时候是走马观花,这能不出现问题吗?
第二、学校及家庭教育的“误区”。我们现在来算一算,一个孩子从二岁多三岁就步入幼稚园接受学校教育。一天24个小时,孩子平均在校时间按8小时计算,睡眠时间平均9小时,那么还剩下7个小时,七个小时除掉吃饭平均2小时,还剩下5个小时,家庭作业平均用2个小时,那么仅仅剩下的有效时间为3个小时。那么,这三个小时至少有父母一方完全在家的情况下,而实际情况是往往中午这个时段父母都不在家的(学校周围的“少儿之家”生意火爆也正说明了这一点),那么除了中午这一时段,还剩下多少时间,那就不用再算了。而就在这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孩子的父母是否充分地认识到并且充分地利用了这点毫不足道的时间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呢?这很难说了。值得说明的'是,一定程度上父母存在着,孩子送到了学校,应该是在学校接受着应有的正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又将对孩子的教育一脚踢给了孩子父母。这使的某种程度对孩子的教育形成了“空档”,即“误区”。
当然,这里所说的是就一般城市而言。而在农村,一般孩子上初中以后都“寄校”,那么这种情况下,孩子在父母的身边的时间又会是多少呢?
第三、学校教育有失偏颇。这也似乎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了。学校都开设有“德育课”,然而进展情况如何?我想多数情况下可能是轻描淡写的据多(鄙人只是妄加推测),而是主攻“主课”。况且对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评优评差,等等,也是依据升学率和考试及格率作为硬性指标的。这样必然会导致避轻就重顾此失彼局面的出现。当然这可能与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在此就不用赘述了。
第四、社会“垢病”的负面影响。在一家程度上,家只是孩子的一个临时“栖息地”,而社会才是孩子真正的家庭,当孩子步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时,他就要用他的思维来感知这个社会。然而,社会的某种程度上所存在的“垢病”,是否对孩子也有着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这“垢病”是零星的,个别的,但它却又恰似木秀于林般——耀眼,刺耳。它岂能不冲击孩子们稚嫩的灵魂?“雁过留声”,它又怎能不在孩子们的心灵下留下一抹痕迹?
有一句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所以在一个正常秩序下,突然凸显出秀于林的“怪物”来,它能不胫而走吗?这样很可能形成一种以“讹”传讹恶性循环怪圈来……可见,它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是不空忽视的。
另外,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还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
是谁让缺乏辩识能力的孩子们走进网吧的?
是谁恶心地做出“裤裆文学”(有辱‘文学’二字)并冠冕堂皇地搁置在文学的“圣殿”,并毫不知耻地炫耀着——它无疑是一剂“毒药”,撩拨着纯真的童心,为罪恶播下了种子?
是谁丧心病狂地将“下半身的风景”肆无忌惮地随意张贴,点燃无知孩子滑向泥潭的“导火索”?
是谁将暴力血腥杀戳的游戏带进了孩子们的生活,从而激发他们根本不能也不可能预知其后果的冒险行为的“勇气”?
……
这一切,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要归责于父母。当然这方面的事例在此不用举了,我们所耳闻目睹的还少吗?甚至于在我们身边所发生。那么在此勉强举例也只是浪费能关注此事者的宝贵的时间罢了。
所以,在对待“问题孩子”的问题上,还是要全方位客观公正些比较好。假如仅从某一方面分析问题,找问题的话,那么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很有可能使问题进一步升级,恶化,甚至会恶性膨胀。因为,我们只求片面,根本就没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当然,最可怜的还是现在的为人父为人母者,在对待“问题孩子”的问题上,他们真有点“黄泥巴抹裤裆”了,是也是,不是也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