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创始人杨勃的创业经历励志故事
从IBM辞职
格林童话《杰克和魔豆》中的豆秧,一夜之间就攀上天宇,而豆瓣网似乎也拥有这样的魔力。从一个人、20万元天使投资起家,在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把豆瓣网做到四十多万注册用户,这个集合书籍、电影、音乐评论和推荐的网站,已被公认为中国Web2.0时代的先锋。豆瓣网创始人——杨勃,也成了Web2.0时代的风云人物。
杨勃,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在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这个自称“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网名“阿北”,网络头像是一个头裹红布的愤青。但面对面的时候,他就暴露了本色: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小,个子高大但声音不大,温文尔雅甚至有点腼腆,典型的理科生外表,文艺青年内心。三年前,他住在北京朝阳门附近的豆瓣胡同,经常出没于附近的星巴克,抱着一台脱了漆的苹果笔记本,疯狂地编着一堆大家看不懂的程序——豆瓣网的一半程序是在星巴克写的,名字则来自豆瓣胡同。
这只“海龟”上岸回国仅仅是因为,当年在美国他就职于IBM的工作太稳定。“我闭着眼睛都能想像得到几十年后,自己的职务、薪资福利。可我身边的人却在意气风发地谈论着回国创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挑战,他卖掉了汽车、家具,从IBM辞职回国。
回国后第一次试水,是加盟“快步易捷”,任职首席技术官。和当年很多怀有远大理想的公司一样,“快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物流网络化方案供应商。但是“经历了融资、烧钱等过程之后,‘快步’却没能朝着目标再前进一步”。他从“快步易捷”得到的最大教训就是,至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不管结果如何,过程都是开心的。
聚拢“臭味相投”的人
杨勃下决心做自己喜欢的网站。
一开始,他选择了旅游。页面刚做了一半,杨勃发现这个计划太小众。在忙碌的中国,很少有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砸进大量的金钱,就图个背包旅游,如此边缘化的网站很难聚集人气。
杨勃转向了书,看书比旅游更大众化。他是个爱书的人,但和很多人一样,他鄙视图书畅销榜的排名和媒体编辑的推荐,宁愿不辞劳苦地去犄角旮旯,寻找一些更为小众的非主流书刊。“假如有这么一个网站,里面有和我差不多的人,我们可以相互交流,知道现在什么是比较好的东西,并且能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感觉,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有用的网站。”
2005年3月,由一个人开发、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开始在网络世界“游荡”。当豆瓣网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时,颇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寂寞。杨勃满头大汗地盯着显示器不断刷屏。一个名叫“无聊透顶”的网友在豆瓣网留下的第一串脚印,让他体会到什么叫百感交集,犹如初为人父者听到自己孩子的第一声啼哭。
豆瓣网的定位,是帮助你发现喜欢的东西。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杨勃从现实生活得到启发。“一堆人聊天,你说到一本书,有个同事跳出来,说这个我也看过。你们就会聊起来,会谈到别的书。”对多数人最有效的影响,往往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你口味的判断和随之而行的筛选。
现在豆瓣网扩大了推荐的群体,让口味相近的陌生人能走到一块。豆瓣网没有编辑写手,没有特约文章,这里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注册成员自行产生。一旦你注册为“豆友”,就可以在自己的`页面上传你收藏、推荐的书籍、音乐和电影,而通过网站幕后的技术,你可以知道有多少陌生人在与你阅读同一本书、看同一张碟,他们的评价、喜好。只要点击他们的头像,你就可以把他们加为“友邻”,逐渐形成了个小圈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如果你是一个书店,就有库存限制问题。你没有采购过的书,数据库里就没有。但豆瓣网不一样,只要有人看过,就可以添加,而且它的空间没有成本。”豆瓣网上的书籍目前有80万种,数据库和当当、卓越、亚马逊对接,也可以由用户自己添加一些老书,常常让爱书的人获得惊喜。
什么人在看什么书,什么人喜欢什么音乐,豆瓣网目前已经积累了上千万条这样的记录。在这里,你很快可以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建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圈子。
像所有Web2.0的网站那样,杨勃宣称对用户“永远免费”。
“豆友”成为员工
在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只是杨勃一个人在做豆瓣网。“一开始,网站只需要关注书评、书籍推荐等核心价值,没有必要把架子搭得那么大。”杨勃说,“当时我也请不起那么多人。”
2006年3月,豆瓣正式上线一周年之际,豆瓣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位正式员工——Brant。今年是豆瓣上线后的第三年,目前团队里的人数有25个左右。只在去年冬天,杨勃到高校开招聘会,扩充了不少他自己满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