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无用之用的散文
孟尝君喜养士,三千门客中,各色人等,五艺俱全,其中不乏鸡鸣狗盗之辈。孟尝君做秦相失败,被秦王追杀,星夜逃到边关。按秦时守关制度,要等鸡叫才能开城门放客。而这时天色还早,秦王派来追的人马上就到。那些满腹经纶的博学鸿儒都傻了眼,幸亏孟尝君门客中有人善学鸡叫,四野的鸡一听他的叫声都引颈长鸣,孟尝君才得以出关脱身(《资治通鉴·周纪三》)。
这位“鸡鸣之辈”在孟尝君的生死关头起到了旁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可见,人之才能不可一概而论。有些才能看起来很平凡,甚至粗看之下不能称之为才能,例如学鸡叫。但事物的发展是无法预料的。有些在此时看来无用的才能,也许在彼时就能派上大用场,这就是人才的“无用之用”。
孟尝君当初招纳这些鸡鸣狗盗之徒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会在自己的生死关头起到力挽狂澜的重大作用。他之所以接纳鸡鸣狗盗之类的“无用”人才并把他们供养起来,只不过是为了展示他的求才之心,起到“千金市骨”招贤纳士的广告效应。
由是观之,孟尝君的人才观非常值得称道。他不用一个框框来录用人才,而是像写文章积累材料一样,先不管他有用无用,先留下来再说。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观,在过秦关这样的生死关头之际,又怎能脱得了身?世界参差多态,人才各有其能。这点决定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决定了选人用人不能思想僵化。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不拘一格的选才用人观念尤为值得大力提倡。
这个故事对专业或职业的选择和人才的培养也有启示意义:不可功利心太重。常见学生高考报志愿时,大多奔着“IT”“金融”“商贸”“外语”之类热门专业而去,对“历史”“数学”“考古”之类的冷门(其实不全是冷门,有些是是基础学科如数学)不屑一顾。为生存计,这样的选择可以理解,但如果一窝蜂地挤热门就不正常了。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基础和根据来选择专业或职业。就人才培养而言,更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只盯着“含金量高”的专业或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行行出状元”,行行需要人才,人才的需求应该是多元的。有的专业、有的技能也许是暂时无用甚或长期都没有用,但不能说这样的专业就不要学或不要开了。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此一时或许无用,但到了彼一时,就是有用的。有时,这种无用之用会在某个关键时刻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要树立“无用之用”的人才观,需要社会建立一种将某些一时看起来没有多少实用的人才“供养”起来的机制,就如孟尝君养士一样。美国著名数学家纳什在30岁时被诊断为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但他所任职的普林斯顿大学并没有因此而解聘他,而是不离不弃,为他治病,长期供养着他。30年后,纳什康复并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风物长宜放眼量”,如若没有对人才的长远观念和对这种“闲置”人才的供养机制,数学天才纳什恐怕也只有“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