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励志的故事22篇

  远不要将必要的开销和你的欲望混为一谈,你自己和你家人的欲望,永远并不是你的薪水所能够满足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励志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励志的故事

  励志的故事 篇1

  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贫困的的科西嘉贵族。父亲为了让他出人头地,送他进入一所贵族学校学习。在那里,贫困的拿破仑常常受到周围那些富有同学的嘲笑。

  终于有一天,拿破仑忍受不了这种嘲笑,给父亲写信说;“这些外国孩子嘲笑我没有钱,可是谈到高尚的思想,他们远不及我。我还要在这种嘲笑中生活下去吗?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父亲给他回信说:“你要是不想一辈子受人嘲笑,就在那里好好读书。”于是,拿破仑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他们。

  拿破仑进入部队后一直埋头在图书馆里读书。很快,他在数学上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后来,他因为工作出色,又得到了提升,有了一定的权力。这时,以前嘲笑他的那些人都跑到他面前,成了他的忠心拥戴者。

  试想,如果当初没有同学们的嘲笑,如果父亲允许他退学,他又怎么能成为后来的伟人呢?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面对微笑,不要心存抱怨,而应脚踏实地地充实自己。

  励志的故事 篇2

  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众多的生命;很小的恶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

  传说一日佛祖闲坐于花园的井边向下望去,看到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

  此时,一个江洋大盗透过地狱之火看到了慈悲的佛祖,立刻向佛祖高声呼救。

  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盗生前虽然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但是,有一次走路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却突生恻隐之心,移开脚步使其得以存活,成了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佛祖决定用那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

  一根蜘蛛丝从井口垂下去,那大盗发现了,并立刻抓住游丝向上爬去。不想其他倍受煎熬的恶人们看到了也蜂拥上来抓住了游丝,任凭大盗恶声大骂,他们仍然拼命地向上爬。

  励志的故事 篇3

  比尔·盖瑟在美国SOS村长大,在他出生后不久,父母死于越战,他唯一的亲人——爷爷也失踪了。比尔·盖瑟与格洛利亚结婚后,来到一所小镇的中学教书,于是他们决定在小镇买块地,盖一所房子。

  经过打听,他们得知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经营着一个规模不小的农场,有许多闲置的土地,不过他从来没打算卖掉它们。即便如此,比尔·盖瑟还是决定去拜访尤尔先生。

  在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里,尤尔正在看一份《华尔街日报》。听了盖瑟夫妇的请求,尤尔的身体一动未动。只是从眼镜上方看了他们一眼,说:“我什么时候说卖地了?不卖!”

  比尔·盖瑟恳切地说:“就是南边的那块地,有15英亩吧,闲着也是闲着,只要您卖给我们一小块。够造房子就行。”

  尤尔说:“那也不行,那块地我已经答应给农民放牧了。”

  格洛利亚说:“这我们知道。可是我们老家在加州SOS村,我和我先生都在小镇教书,我们很想在这里定居啊。”

  “哦。你和格罗弗·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有啊,他是我爷爷。”比尔·盖瑟说,“先生,您认识我爷爷?”

  “不认识。”尤尔先生慌乱地放下报纸,摘了眼镜,并示意让他俩坐下,“你爷爷的名字我也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他是英雄。”

  比尔·盖瑟好生纳闷,心想,“英雄。爷爷会是什么英雄?”

  “你说,刚才你们想要什么来着,盖瑟?”尤尔先生问道。

  比尔·盖瑟说:“这么快您就忘了?尤尔先生,我想买您一块地造房子。”

  “地啊?那好吧,就是南边那块地,都给你,3800美元怎么样?”尤尔说。

  比尔·盖瑟心想,那块地有15英亩多,要是都拿下来至少要60000美元,于是他说:“尤尔先生,3800美元一英亩,我没有那么多钱,不可能买下那么多地。”

  “不对,你弄错了。”尤尔说,“15英亩,我只收3800美元。”

  “啊?”比尔·盖瑟感到非常意外,尤尔先生的态度怎么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呢?现在的老人真是不可思议!

  他们付了钱,办了公证手续,小两口就忙着造房子。房子就要造好了,比尔·盖瑟在清除杂草的时候,发现草丛中有一块墓碑,墓碑上赫然刻着他爷爷的名字。这究竟怎么回事啊?他赶紧去找尤尔先生,保姆说他出远门了,不过很快就回来。

  尤尔先生回来后就把比尔·盖瑟叫了过来,对他说:“格罗弗·盖瑟曾经是农场里最得力的管家。他上班来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从来用不着吩咐。如果有拖拉机或是别的什么要修理,让他搁着,他会觉得不舒服。”尤尔的记忆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然后接着说:“当年,你爷爷用他的勤劳、诚实和善良,把我的农场管理得如日中天。后来。我资助*平定匪患。得罪了强盗头子汉斯,他带人来到庄园复仇。当时恰巧我不在家,为了保护我的家人和财产,你爷爷竟冒充我舍身赴死……”说到这里,尤尔先生已经老泪纵横。

  “啊?是这样啊!”比尔·盖瑟明白了,尤尔先生改变态度的原因来自爷爷留下来的声誉,因为自己有幸是格罗弗-盖瑟的孙子,尤尔先生才网开一面。比尔·盖瑟说:“谢谢您,尤尔先生。原来这就是15英亩土地您只收我们3800美元的原因啊!”

  “不!”尤尔先生说,“这3800美元只是你应付的一点税金而已。”

  “税金?”

  “是的。我是想让你先负一点责任。现在我知道你真的是老盖瑟的孙子。所以我决定把我的这个庄园和农场都赠给你。由你管理。”

  一股暖流遍及了比尔·盖瑟的全身,那暖流正是祖辈的声誉。人与人的交往,声誉的力量太神奇了,尽管生死更迭,却能隔代流传。

  励志的故事 篇4

  美国电影巨星史泰龙十几年前异常落魄,身上只剩下了100美元,连房子也租不起,只能睡在金龟车里,但他立志要当演员,并十分自信地到纽约的电影公司应聘。

  当时纽约有500家电影公司,都因外貌平平及咬字不清而拒绝了他。随后,他又写了“洛基”的剧本,并拿着剧本四处推销,继续理解别人对他的嘲笑和奚落,他一共被拒绝了1855次。

  最终有一天,他遇到一个肯拍“洛基”剧本的电影公司老板,但又遭到对方不准他在电影中演出的要求,最终,在史泰龙的一再坚持下才得到了答应。

  你能应对1855次的拒绝仍不放弃吗史泰龙能,他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能成功。

  感悟:你是还没有成功,还是已经失败,当自我想放弃梦想的时候,问问自我,被拒绝1855次了吗

  励志的故事 篇5

  一家电脑公司赶出一批货,交给一个新开发的客户,却迟迟等不到客户将货款汇来。无奈之下,老板只好亲自到客户那里拜访。老板与对方交涉很长时间后,终于拿到了现金支票。

  老板来到银行取钱时,柜台小姐告诉他,这个账户内的存款不足,他的支票根本无法兑现。老板明白,是那个客户在故意为难他。原本想立刻返回去大闹一场,冷静下来之后,老板问银行的工作人员,这张支票之所以无法兑现,到底差了多少钱。工作人员查询的结果是,户头内有9.8万元,跟他的支票金额只差2000元。

  正如老板所料,这个客户是存心和他过不去。老板灵机一动,从身上拿出2000元,存入客户的账号里,补足支票面额后,他顺利地拿到了货款。

  当然,这位老板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找客户抱怨,但他知道,如果这么做,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也会因此永远失去这个客户。所以,他把时间花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用来制造新的问题。

  励志的故事 篇6

  没有人能够仅靠一己之力就取得成功,广博的人脉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要想拓展自己的人脉,拥有固定且和谐的人脉关系,必须要懂得付出。世界一流人脉大师哈维麦凯说:“建立人脉关系就是一个挖井的过程,付出的是一点点的汗水,收获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对于想要成功的人来说,绝对不能吝惜付出,这是得到更多人帮助,获得更多成功机会的必要手段。多数人总是在获得帮助后,才想着回馈他人。

  很多时候,如果不主动付出,就很难有回报。许多人在别人请求帮助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我能从中得到什么?”他们想到的是得到而不是付出,一旦发现无利可图他们就会拒绝帮助。而成功人士想的却是:“我能为他做点什么?”不计回报的付出往往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吸引力,使人更愿意与他交往。当他的人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吸引力将会变成一个强大的磁场,散发出巨大的能量,推动他不断地前进,获取更大的成功。

  人生就像是在进行永无休止的储蓄,你想得到什么就必须先付出什么,你想得到时间就必须先付出时间,你想得到关爱就必须先付出关爱,你想得到帮助就必须先付出帮助。一个不懂得付出的人永远也得不到他想要的一切。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善待别人,就是善待你自己。”任何形式的付出迟早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在生活中,懂得付出的人往往更受欢迎。当你不断地主动为别人付出,别人定会把你当作知己。一旦你遇到困难,他们必将伸出援助之手,对你推心置腹。

  只要你肯付出更多,你所获得的回报也会更多。永远多走一里路,永远多付出应当付出的,你一定会获得加倍的利息。一个只付出而不问回报的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也没有什么地方到不了。

  励志的故事 篇7

  里根是美国的第40任总统,他的乐观和自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性格来源于他的少年时代。

  当里根还是一个小男孩儿的时候,有一次,父母把他锁在一间堆着马粪的屋子里,要他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一段时间后,父母有些放心不下,就到屋里去看他。哪料到,他非但没有哭闹,反而兴致勃勃地铲着那些马粪。他对着惊讶的父母兴奋地说道:“周围这么多马粪,我知道,在这附近的什么地方,准有个小马驹”。

  这个寻找小马驹的男孩儿就在乐观的情绪中一天天长大,虽然他的家庭从未富裕过,甚至在萧条时期几乎破产,但在里根的记忆中,生活大都是幸福美好的。即使是在总统大选中遇到挫折,前景黯淡时,里根仍保持着他的乐观。

  励志的故事 篇8

  教会学校为了募集善款,准备排练话剧《圣诞前夜》,话剧*有四个角色——父亲、母亲、儿子和女儿。珍妮非常喜欢这部话剧,于是她很早就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当珍妮知道自己被选上了以后并没有表现得很高兴,因为学校让她演一只狗。

  对于担任这个角色,全家人不知道应该替珍妮高兴,还是该安慰她。晚饭以后,爸爸到珍妮房间和她谈了很久,珍妮的心情好了很多。

  每次排练,珍妮都非常积极,为了保护膝盖,她还给自己买了一副护膝。珍妮很投入,每次她排练回来,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演出那天,礼堂里坐满了观众,演出开始后,最先出场的是“父亲”,接着是“母亲”,然后是“儿子”和“女儿”。“父亲”坐在舞台*,“母亲”挨着“父亲”坐着,“儿女”分别坐在“父亲”两边的地板上。

  当他们一家人正在聊圣诞节的时候,珍妮穿着一套毛茸茸的黄色狗道具衣服爬进场了。她并不是简单地爬进场的,她手脚并用,摇头摆尾,先在客厅的小地毯上伸了个懒腰,然后再爬到壁炉前呼呼大睡。一连串的动作把小狗的神情表现得惟妙惟肖,下面的观众发出了轻微的笑声。“父亲”给全家人讲述圣诞节的故事,他说:“圣诞节的前夜,周围都非常安静,就连老鼠……”

  听到“老鼠”,珍妮扮演的狗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处张望,那种神情仿佛在问:“老鼠在哪里?”珍妮的表演简直和家里的小狗一模一样。

  观众被珍妮逼真的表演吸引住了,他们不再关心主角,都直盯盯地看着珍妮。整场表演珍妮没有一句台词,但她却成为当晚的主角,获得巨大成功,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爸爸的一句话,那句话是:“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那么狗也能变成主角。”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角色,只要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我们就是主角。

  励志的故事 篇9

  2000年以前,郭德纲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在相声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郭德纲迅速走红的同时,有人提出了质疑。有一次,一位记者问他:“不少人都说,你出名纯粹是靠‘炒作’出来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面对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郭德纲不急不恼,从容应对。他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大家知道我的名字,是一夜工夫。但这一夜之前我自己度过的漫长的十几年,又有谁能说出一二?中国说相声的人很多,大家可以任意挑选,我愿意花100万来捧他。甭说一夜,就一个月吧,看一个月时间内能不能把他炒成像我这样的,如果成,我立刻走人;如果不成,大家又将如何赔付?”

  郭德纲继续说道:“打个比方吧。我经过十年磨炼,温度已经从0度升到999度了,再加上媒体的最后一把火,所以温度一下子就达到1000度。可是,如果没有前十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前面的999度的积累,媒体能把我从0度瞬间炒到1000度吗?”听了郭德纲这番生动形象的回答,在场的人都纷纷鼓掌表示肯定,那位记者也由衷地点头表示赞许。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郭德纲的回答,无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成功的真谛,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实力积累,加上百分之一的机遇垂青。

  励志的故事 篇10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鞋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回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去店里取鞋的时候,里根发现鞋匠给自己做的鞋子一只是方头的,另一只是圆头的。“怎么会这样?”他感到纳闷。“等了你几天,你都拿不出主意,当然就由我这个做鞋的来决定啦。这是给你一个教训,不要让人家来替你作决定。”鞋匠回答。里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犹豫不决,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一旦别人作出糟糕的决定,到时后悔的是自己。”

  励志的故事 篇11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大盗怕游丝不堪重负,毁了自己脱离苦海的惟一希望,便抽刀将身下的游丝砍断。

  结果,本来攀很多人都安然无恙的蜘蛛丝却突然崩断,大盗也因抛弃了心中最后的一点怜悯,而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励志的故事 篇12

  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20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最终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应对这部能够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旬、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资料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所以名留青史、永垂不朽。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厄运。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最终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我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先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能够挽回的记录。可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教师批改时,教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必须要写得更好些!’”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开始了又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此刻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励志的故事 篇13

  有个年轻人进入大学后,由于所学专业前景不够乐观而消极颓靡。一日,教授把他领到了一个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在一家卖豆芽菜的摊位前停下,教授示意年轻人仔细地查看这家豆芽菜的品质。年轻人发现这家的豆芽又细又长,还带着根须,摊前顾客寥寥无几。之后,教授又把他带到另一家卖豆芽菜的摊位前,年轻人发现这家的豆芽短壮鲜嫩,且没有根须,购买者络绎不绝。

  年轻人很奇怪。

  “为什么两家的豆芽菜不一样呢”教授问年轻人。

  “必须是第二家的设备、生产方法,高人一筹。”年轻人答道。

  教授摇了摇头,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到,第二家摊位在豆芽菜的生长器上,另外压了一块石头吗”

  “压力是塑造优秀的必要条件。”教授这样总结他们的这次市场调研。

  感悟:是啊,竞争的社会,压力无处不在。在每一个成长的日子里,不可能总是充满着灿烂的阳光与和煦的微风。是压力,激发出或许连我们自我都不清楚的内在潜质;是压力,让不懈奔跑的我们缩短了与太阳的距离;是压力,让我们触摸到梦想实现的欢乐与满足。

  当然,在我们忙碌不堪的时候,在我们焦头烂额的时候,在压力一点点成为心灵的不能承受之重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学会用欢乐来宣泄自我,学会用智慧来疏导自我,从而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坚持最适宜的压力温度!

  励志的故事 篇14

  克尔以往是一家报社的职员。他刚到报社当广告业务员时,对自我很有信心,他给经理提出不要薪水,只按广告费抽取佣金。经理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他列出一份名单,准备去拜访一些很异常的客户。公司里的业务员都认为那些客户是不可能与他们合作的。

  在去拜访这些客户前,克尔把自我关在屋里,站在镜子前,把名单上的客户念了10遍,然后对自我说:“在本月之前,你们将向我购买广告版面。”

  他怀着坚定的信心去拜访客户,第一天,他和20个“不可能的”客户中的3个谈成了交易;在第一个星期的另外几天,他又成交了两笔交易;到第一个月的月底,20个客户仅有一个还不买他的广告。

  在第二个月里,克尔没有去拜访新客户,每一天早晨,那拒绝买他的广告的客户的商店一开门,他就进去请这个商人作广告,而每一天早晨,这位商人却回答说:“不!”每一次,当这位商人说“不”时,克尔就假装没听到,然后继续前去拜访。到那个月的最终一天,对麦克已经连着说了30天“不”的商人说:“你已经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来请求我买你的广告,我此刻想明白的是,你为何要坚持这样做。”

  克尔说:“我并没浪费时间,我等于在上学,而你就是我的教师,我一向在训练自我在逆境中的坚持精神。”那位商人点点头,之后克尔的话说:“我也要向你承认,我也等于在上学,而你就是我的教师。你已经教会了我坚持到底这一课,对我来说,这比金钱更有价值,为了向你表示我的感激,我要买你的一个广告版面,当作我付给你的学费。”

  励志的故事 篇15

  下雨了,三个乞丐从不同的方向来到同一棵树下,为争一席干燥的地皮,相互打了起来,由于各有绝招,谁都没占到那块不漏雨的地方。雨越下越大,最后他们达成协议:谁最富,谁就坐到那片最浓密的树阴下。

  第一个乞丐端着一只大海碗,说:“我有十二只碗,我每天换一只。心情好时,我用一只好碗;心情坏时,我用一只坏碗。在东城区我用一只蓝花碗,在西城区我用一只黑花碗,在南城区我用一只青花碗,在北城区我用一只金边搪瓷碗。我每天都用不同的碗吃饭,难道我不富有吗?”

  第二个乞丐对第一个乞丐的表白不屑一顾,他放下背上背着的一卷草席,说:“这算什么富有?我才是真正的富人。我有十二张草席,我每晚想铺几张就铺几张,并且在南天桥的窑洞里有一张,在北天桥的窗洞里有一张,当然了,在东天桥、西天桥也都有我的草席。晚上我想到哪儿睡就到哪儿睡,就这样随心所欲,我难道不像个富人吗?”

  第三个乞丐腿有点瘸,他颤颤巍巍地挪了一下身子,说:“我不像你们那样富有,但我有一条短了一截的腿。普天之下,谁能比一个短了腿的乞丐更富有?”

  他话音未落,一个打着伞的妇人从这儿经过,很怜悯地在他的身旁丢了一枚硬币。其他两位乞丐面面相觑,最后,腿有残疾的乞丐便坐到了最浓密的树阴下。

  在人类所有的词汇中,“富有”是惟一没定义的词,并不是不能定义,而是能定义的人太多。

  励志的故事 篇16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励志的故事 篇17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个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个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儿的。再说对Bit系统,默尔斯博士才教了点儿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个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个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个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个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认为,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创业,然而,世界创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并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时,就直接对准了目标,然后在创造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知识。比尔.盖茨哈佛没毕业就去创业了,假如等到他学完所有知识再去创办微软,他还会成为世界首富吗?

  学海无涯,想真正把一门专业学精,或许需要花费你一生的时间,等到你白发苍苍时,还有多少兴趣、时间、精力去创业呢?因此,想成就一番事业,就直接对准目标努力,然后在创造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知识。

  励志的故事 篇18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是我人生的座右铭,我曾经认为强大的人生就是超越所有对手,为此,作为学生的我夜以继日地学习,时刻准备接受成绩的挑战。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上高中之后,我由原来的名列前茅渐渐落后,最后感觉要“泯然众人矣”。名次的变化也让我的心情起伏不定,情绪的变化甚至影响到我的身体,有一次考试,同学翻阅试卷的声音让我害怕到出了一身冷汗,接下来内心发慌,心跳得不能自已,后来失眠成为常事、心情一点一点低落……我不得不承认,在物竞天择面前,我被遗弃了。

  妈妈带我咨询了许多医生,最后把我从西北带到了西南重庆,找到了冯大荣老师,但我内心依然抗拒:“我落后已经是事实了,难道老师能帮我打败对手?”

  “你不需要打败对手,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第一次咨询时冯老师平静地对我说。“你难道想让我掩耳盗铃、闭目塞聪,最后成为井底之蛙吗?”我大声反驳他。

  老师停顿片刻,继续平静地说:“试想一下,如果一棵树本身并不粗壮,它仅仅凭着决心并踮起树根同其他树木说:‘我一定要比你们长得高从而享受更多的阳光和雨露!’结果会是怎样呢?它或因拔苗助长而很快枯萎,或因为本身缺乏厚重很快被风霜雨雪折断。

  “人也是一样,通过竞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位置,但如果没有承载这个位置的心理,失去这个位置只是时间而已。在象牙塔里,如果某位同学没有科学研究的兴趣,虽然他考试名列前茅,他终究是一部应试的机器;在仕途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往往就会采取手段,结果很容易遭到报复……‘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所以争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老师恳切地说。

  老师的话醍醐灌顶,与其他老师咨询方法不同的是,冯老师每次咨询后都会给我布置不同的修心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禅坐与净化,在觉醒意识的映照下,内心争的冲动像火山口的岩浆一样喷发出来,争的冲动开始一点一点地被化解。

  我的内心逐渐变得平静,但内心始终有一个疑问,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难道我们就应该束手就擒吗?针对我的疑惑,老师再次教我“致知格物”,他说:“如果一棵植物能恬淡地吸收阳光和水,自然地进行光合作用,它一定枝繁叶茂,它就是‘栽者培之’,自然能得到上天的垂爱!同样,如果一个人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学习或者工作上,他内心虽然没有想到竞争,他是不争而争,也是最好的竞争,自然他最容易成功。”

  在老师的引领下,我逐渐参悟了成长的道理,此时,我理解的强大的人生就是恬淡无为。看到我的进步,老师在为我高兴的同时,又引导我进行新的探索。

  “水才是最高的境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如果能像水一样,不仅不争还能善利万物,在大家都厌恶的地方还能出污泥而不染,这才是近乎道。”“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洁身自好、无怨无悔并且能不断地播撒爱,这才是最强大的人生。”我再次猛醒,原来真诚与善良才是最高的境界!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宣誓“我爱我自己”,因为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别人。同时,老师教我观心,留意内心一思一念的善恶,并把善用在生活中。

  三个月后,怀揣着敬畏与感激之情,离开这个不足百平方米的心理中心,就在这个小小的中心,冯老师循循善诱让无数人做回了最好的自己。那年的九月我被华东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如今的我不求声名远扬,只求上善若水,用我的所学来服务这个社会。

  励志的故事 篇19

  一座泥像立在路边,历经风吹雨打。他多么想找个地方避避风雨,然而他无法动弹,也无法呼喊。他太羡慕人类了,他觉得做一个人真好,可以无忧无虑、*自在地到处奔跑他决定抓住一切机会,向人类呼救。

  这天,一个长髯老者路过此地,泥像用他的神情向老者发出呼救。

  "老人家!请让我变成个人吧!"泥像说。

  长髯老者看了看泥像,微微笑了笑,然后衣袖一挥,泥像立刻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青年。

  "你要想变成个人可以,但是你须先跟我试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承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马上可以把你还原。"老者说。

  于是,青年跟随老者来到一个悬崖边。

  只见两座悬崖遥遥相对,此崖为"生",彼崖为"死",中间由一条长长的铁索桥连接着。而这座铁索桥,又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铁链环组成。

  "现在,请你从此岸走向彼岸吧!"老者长袖一拂,已经将青年推上了铁索桥。

  青年战战兢兢,踩着一个个大小不同链环的边缘前行,然而,一不小心,一下子跌进了一个链环之中,顿时两腿悬空,胸部被链环卡得紧紧的,几乎透不过气来。

  "啊!好痛苦呀!快救命呀!"青年挥动双臂,大声呼救。

  "请君自救吧。在这条路上,能够救你的,只有你自己。"长髯老者在前方微笑着说。

  青年扭动身躯,奋力挣扎,好不容易才从这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

  "你是个什么链环,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愤然道。

  "我是名利之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青年继续朝前走。忽然,隐约间,一个绝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然后飘然而去,不见踪影。

  青年稍一走神,脚下一滑,又跌入一个环中,被链环死死卡住。

  "救……救命呀!好痛呀!"青年惊恐地再次呼救。

  可是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回应,也没有一个人来救他。

  这时,长髯老者再次在前方出现,他微笑着缓缓道:

  "在这条路上,没有人可以救你,只有你自己自救。"

  青年拚尽全力,总算从这个环中挣扎了出来,然而他已累得筋疲力竭,便坐在两个链环间小憩。

  "刚才这是个什么痛苦之环呢?"青年想。

  "我是美色链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经过一阵轻松的休息后,青年顿觉神清气爽,心中充满幸福愉快的感觉,他为自己终于从链环中挣扎出来而庆幸。

  青年继续向前赶路。然而料想不到的是,他接着又掉进了贪欲的链环、妒忌的链环、仇恨的链环……待他从这一个个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青年已经完全疲惫不堪了。抬头望望,前面还有漫长的一段路,他再也没有勇气走下去了。

  "老人家!老人家!我不想再走人生之路了,你还是带我回到原来的地方吧。"青年呼唤着。

  长髯老者出现了,他长袖一挥,青年便回到了路边。

  "人生虽然有许多的痛苦,但也有战胜痛苦之后的欢乐和轻松,你难道真愿放弃人生么?"长髯老者问道。

  "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欢乐和愉快太短暂太少了,我决定放弃人生,还原为泥像。"青年毫不犹豫。

  长髯老者长袖一挥,青年又还原为一尊泥像。"我从此再也不必受人世的痛苦了。"泥像想。

  然而不久,泥像便被一场大雨冲成了一堆烂泥。

  小故事大道理: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痛苦的链环连接而成的,人生之路正如两座悬崖间的铁索桥。

  励志的故事 篇20

  一个老人在一条小河边,遇见一位忧郁的青年。

  这青年唉声叹气,满脸愁云惨雾。

  "孩子,你为何如此郁郁不乐呢?"老人关切地问。

  青年看了一眼老人,叹了口气: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我没有房子,没有老婆,更没有孩子;我也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度日。老人家,像我这一无所有的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傻孩子,"老人笑道:"其实,你应该开怀大笑才对!"

  "开怀大笑?为什么?"青年不解地问。

  "因为,你其实是一个百万富翁呢。"老人有点儿诡秘地说。

  "百万富翁?老人家,您别拿我这穷光蛋寻开心了。"青年不高兴了,转身欲走。

  "我怎敢拿你寻开心?孩子,现在,能回答我这几个问题么?"

  "什么问题?"青年有点好奇。

  "假如,现在我出二十万元,买走你的健康,你愿意么?"

  "不愿意。"青年摇摇头。

  "假如,现在我再出二十万元,买走你的青春,让你从此变成一个小老头儿,你愿意么?"

  "当然不愿意!"青年干脆地回答。

  "假如,我再出二十万元,买走你的美貌,让你从此变成一个丑八怪,你可愿意?"

  "不愿意!当然不愿意!"青年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假如,我再出二十万,买走你的智慧,让你从此浑浑噩噩,度此一生,你可愿意?"

  "傻瓜才愿意!"青年一扭头,又想走开。

  "别慌,请回答完我最后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我再出二十万元,让你去杀人放火,让你从此失去良心,你可愿意?"

  "天哪!干这种缺德事,魔鬼才愿意!"青年愤愤道。

  "好了,刚才我已经开价一百万元了,仍然买不走你身上的任何东西,你说,你不是百万富翁,又是什么?"老人微笑着问。

  青年恍然大悟。他笑着谢过老人的指点,向远方走去……从此,他不再叹息,不再忧郁,微笑着寻找他的新生活去了。

  励志的故事 篇21

  一块又脏又硬的石头,被人扔在一朵鲜花边。它嘲笑鲜花道:

  "你太无用太娇弱了!每天有人给你浇水,有人给你施肥,还有人为你剪枝。你被人们小心翼翼地种在花园里,你离不开阳光的照耀,离不开春风的抚慰。你被娇惯得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任何小小的拂逆都可能使你夭折。

  "你看看我,多坚强,多无畏。我不依赖阳光,不依赖水的滋养,不依赖人们的呵护。人们可以随意踢我、碾我、扔我、摔我。我仍然是我。在花园里,我是我,在茅厕里,我还是我。"

  鲜花说:"在这个世界上,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容易被摧毁。我因为太美,所以才易毁。你呢?本身就是毫无生机的死物,人们怎么可能使你更不幸,更坏呢?

  "正如人类的爱情,她是人间至善至美的情感,然而她最脆弱,最易碎易毁。"

  石头无言以答。

  励志的故事 篇22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