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生命的双重价值
提及生命这个词语,我有些茫然。生命是什么?是城市里那些由钢筋水泥土构成的建筑线条,还是化工厂里那黑色烟囱不分昼夜的沉重呼吸?抑或是世人所公认的生存法则和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我不得不承认,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我对生命的理解已经模糊了,那么我改到哪里去寻求帮助呢?
于是,我想到了它,一株生长在崖边的古树,冬走春至,夏始秋初,它保持着不变的姿势。雾霭来过,流岚来过,虹霓来过,它喜而不恋;寒潮将至,风雷将至,霹雳将至,他恶而不避。它坚守在自己的土地上,直到有一天,生命离它而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生命便是一个不断承受的过程,这期间,幸福、喜悦、苦难、伤痛常常不期而至,这往往不是人的意愿所决定的,而只有当你张开怀抱坦然面对,并把它们作为特殊的财富积累时,你才能以微笑的姿势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实现自己的追求,这时候你的承受才有了价值,生命也就因此有了意义。
在我看来,屈原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他没有经受住因罢黜而带来的痛苦与抑郁,却是为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投身汨罗。或许自杀可以卸下他心灵的重负,但却不可能是他得到永生,因为在他选择逃避的时候,生命于他已经失去价值。然而,后人却推他为圣贤,特设端午节而纪念他,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同情,更多的应该是因为推崇他杰出的才华,崇高的德行和高尚的人格,就像人们能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风更护花" 一样,人们也理解了屈原博爱的情怀。原来,生命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拥有生命个体的水平上,它还有更高层次的意义,那就是:为他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史作出的贡献。我们姑且称之为 "整体价值"
生命既然有它的双重价值,那么,对于一个个体,是不是一定像屈原那样不能兼而有之呢?我认为不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被灾难的筛子狠狠地扣在了身上,但他认为用这不比引节,死 "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当面对同僚的嘲笑与冷眼时,他咬紧牙关,默默立下誓言,于是在某个清冷的早晨,或者是某个酷热难当的午后,总有一个身影行走于大街小巷之中,"网络天下放轶旧闻".夜幕降临的时候,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来不及吃些东西,便从书囊中取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昏暗的灯光下,他用寂寞伴随着睿智,将厚重的历史凝于笔端,谱写出一首史家之绝唱。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且也对中国文学、史学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同时他的事迹,也为后代读书人广为传颂,鼓舞支持着他们在困苦中艰难前行。正是由于坚持,司马迁才成就了他人生的个人价值,又实现了贡献于社会的整体价值。由此说来,生命的双重价值是可以兼而有之的。
有很多人认为,当今时代没有了封建的君主专权,没有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人生价值是很容易实现的,实际上并不然,如果说苦难很难承受,那么比苦难更能承受的是诱惑,因为它不是你咬一咬牙就能挺过去的问题。而如今的社会,诱惑多多,你只要稍不留心,便会误入歧途。而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意识的享乐葬送了自己,否则,你的生命就会失去价值。
深思古人的事迹,回味他们的意志品行,我们不难受到这样的启示:作为一个拥有生命的人,一定要活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整体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