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励志故事

  任何一个选择创业的人,都不要有充足的信心与足够的勇气,才不至于在创业途中因为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企业家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家励志故事

  企业家励志故事1

  2012年,在扬州的国际酒店用品展上一张直径10米、面积78.5平方米的松乐牌电动餐桌深深打动了组委会,经现场公证一举创下最大电动餐桌的世界纪录,获颁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而这张餐桌正是出自娄底松乐自动餐桌厂。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拥有十多项国家专利的松乐自动餐桌的背后经历了长达14年的研制期;谁又能想到,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家中的开支都是邓卓琼的奶奶默默支撑着。这种一心向往成功,却又不知成功何时,且毫无退路的创业艰辛或许未曾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

  “一个新产品从市场调查到研发,再到生产、推广、销售,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1988年我父亲开始研制,一直都是投入、投入,没有产出,一直到2002年才研制出了第一张电动餐桌。”作为全国第一家生产电动餐桌的企业,在创业初期,松乐经历了艰难的研发与推广过程。

  “电动餐桌刚出来的时候,推广非常非常难。”说起当时的情景,邓卓琼讲了一个故事:“第一张电动餐桌研制成功后,我父亲找到当时娄底最好的金香大酒店进行推广,酒店李总连连摇头嫌太贵,当时酒店的餐桌一般都是折叠桌,顶多千把块钱就能搞定,突然有人拿出一张一万多块钱的电动餐桌让你买,确实很难接受。我父亲就说,不用买,放在酒店免费用,用坏了算他自己的。这样,我们第一张电动餐桌才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不过,一个月之后,那张餐桌就被酒店买了下来。”

  受到第一张餐桌售卖成功的'激励,我们又通过广告、展会、网络等推广,同行的加入,慢慢地让酒店接受,使电动餐桌成为了酒店的必配品。

  适时把握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打造电商平台创建湖南卡馥莱。现在高端酒店行业受到一定的冲击,电动餐桌行业需要做的是调整产品结构,考虑中低端酒店的需求,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近两年随着经济下行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实体经济也都举步维艰,如何寻找出路,谋求转型,也是邓卓琼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两个出路,要么给松乐餐桌插上移动互联网的翅膀,要么做适合移动互联网的产品。”

  “机缘巧合,我们找到了德国卡馥莱。他们也非常想进入中国市场,因此,我们组建了湖南卡馥莱作为德国总部在中国的分公司,全权代理德国卡馥莱日化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

  在邓卓琼看来。一个产品能否成功打开市场,除了品牌号召力外,还要有好的质量。“我的头发是比较挑洗发水的,我想如果我都能用的话,应该很多人都能用。经过试用,感觉产品质量确实不错,洗一次三四天头发都不痒。试验表明卡馥莱的产品完全可以和国际一线品牌媲美,这也坚定了我们合作的信心。”

  “现在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如果你还想一个人单打独斗去创业的话,成功的机会很渺茫。”历经多年的创业,邓卓琼对如何增大创业成功机率已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互联网的今天,要推广一个新产品如果还是用以前的方法来做必死无疑。“我们要顺势而为,用微商+电商+O2O三种模式来打天下。一个好的产品,加上一个优秀的团队,再用好的销售模式来推广,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

  企业家励志故事2

  “趁年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冯战斌的创业动力。冯战斌曾在郑州一家医药公司做了十几年业务员,如今他是新密来集镇一家农业观光公司的老板。从业务员到独自创业,冯战斌说这来源于一个灵感。

  2013年偶然的一个机会,冯战斌发现有一个村在土地流转以后,整体做苗圃种植,他被眼前整齐壮观的景象吸引,灵光一闪:“这就是我要苦苦找寻的创业项目,不仅能靠生态农业创业致富,还能守住家乡的绿水青山。”

  冯战斌随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王堂村,找村*畅谈创业规划,向群众解释土地流转的种种好处,得到村*和群众的支持,先期流转土地近110亩。之后,他又赴北京聘请农科院专家进行实地规划。资金有限,冯战斌动员整个家族之力前后筹资360余万元。最终,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占地近110亩,涵盖生态农业观光、苗木种植、农业养殖、垂钓、养生休闲等多种原生态项目的农业观光有限公司顺利成立。

  冯战斌在园区规划、育苗品种选择等方面,结合专家意见,因地制宜,率先提出“生态、绿色、循环、跨领域科学结合、向土地要最大效益”的经营思路,如今,在苗圃育培区,种植有大叶女贞3000余棵、桂花树6000余棵,另搭配有广玉兰、国槐等适应市场多种需求的树木品种。树种上了,冯战斌又利用林下空地,通过绿色农家散养的方式,养殖乌鸡3000余只,柴鸡4000余只,黑土猪20余头。在蔬菜种植区,种植有黄瓜、南瓜、大葱等不染一滴农药的时令蔬菜;在经济作物区,种植有红薯、小米、绿豆、秋葵等不上任何化肥的优质作物;在垂钓区,规划占地约15亩的鱼塘目前正在紧张施工。

  说到今后目标,冯战斌充满对未来事业的憧憬:“就在上个月,刚刚又流转过来80余亩土地,下一步还要扩大园区规模,还想利用其他荒坡,再投入打造20个特色窑洞。”他说他要在新密打造一个集农业生态观光、瓜果采摘、垂钓、一站式农家吃住玩等结合在一块的多功能园区,吸引更多的人气,打造新密最美乡村……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于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光环,却没有看到,在成功之后,他们付出了我们不曾忍受的艰难困苦。

  企业家励志故事3

  伏牛堂米粉创始人

  24岁的张天一决定在北京开一家常德米粉店之前,已经出过书,还是一名专栏作家,在全国办过巡回讲座,有一批忠实“粉丝”。

  那年的高考作文,他写的文言文作为反面教材上了新闻。大二时他放弃学生会主席转正的机会,创办“天一碗”餐馆,开了两家连锁店。从北外毕业时,他放弃可出国交流的保研机会,以总成绩第一名考取了北大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攀。

  2014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他,又召集了3位合伙人,在寸土寸金的北京CBD环球金融中心地下一层,开了一家“伏牛堂”湖南常德牛肉米粉店,并宣称“我们是‘90后’,为自己上班”“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在他乡,还原家的味道”。

  37平方米的空间在同层的餐饮店铺里显得十*促。为保证质量,他们每天只限量供应120碗米粉,想吃得提前一天预约。下午3点,远远就能看见门口挂着的“米粉已售罄,欢迎预约下一时段”的告示牌。

  小店的布置隐约有日式拉面店的风格。张天一很推崇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每来一家媒体采访,他都重复一次,说自己也想像片中卖了一辈子寿司的小野二郎那样,“经营一种生活方式”。

  许多湖南老乡慕名前来,但大都带着“不太可能好吃”的心理。一天晚上,一位在北京定居多年的66岁常德阿姨慕名前来,她不懂预约,最终赶到时,米粉已经卖完。阿姨匆忙离开,没过一会儿又回来了,手里端着一碗从隔壁家买来的没有汤头的面,她让张天一给她浇上伏牛堂的汤头。她一边吃着,一边激动地说,足足16年没有吃到这样的家乡味道了。

  为了这个味道,张天一和表弟周全几乎尝遍了常德的米粉。

  那时刚过完年,家乡的雪还没化尽,天气阴冷潮湿。兄弟俩走街串巷,想要拜师学艺。常德最大的一家米粉店当时正缺人,他们想混进去。招聘的阿姨瞅了一眼:“你们恐怕不是来打工的吧?”

  两人改变策略:到店直接开吃,吃完再说明来意。老板们的回应更直接,大多手一挥:“走走走,不给不给。”直到一家小有名气的米粉店老板愿意收徒,却开口要60万元。哥俩只好每天继续吃着粉。一个多星期后,终于有一家米粉店老板愿意低价收徒。兄弟俩大喜,很快,《伏牛宝典》诞生。

  现在,柳啸是伏牛堂的“账房先生”,宋硕负责品牌推广,周全当起了负责产品的“CPO(首席流程官)”,张天一是“堂主”。周全此前从未下过厨,切菜的动作至今还很生硬,手腕上贴着大大的创可贴。“咳,常有的事。”张天一说他们挣的都是真正的“血汗钱”。

  伏牛堂火了之后,很多投资人主动打电话找过来,许以“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张天一却一一婉拒。他想得很明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他觉得带着宗教般的虔诚去将一碗牛肉米粉做到极致是“一件非常理想主义的事情”,是“上法”。盈利、赚钱是“上法”的副产品,“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设定为赚钱,那么结果只能求其中,得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