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致性   

2、人性化帮助   《可用性工程》原书比较晦涩,偏学术;DMMT作者Steve Krug写的《妙手回春:网站可用性测试及优化指南》写的太简单;日本设计师「樽本徹也」写的这本《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详实可靠,甚至反思了尼尔森十大原则的局限,非常推荐。

3、信任:相信简单   

4、减少:达到简单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用心割舍   

5、十本交互设计学习的书籍   优秀的设计总有对应的人群,掌握基本的味觉体系是基础技能。夯实基础,才有可能五味调和。下面是十本交互设计学习的书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Book.1《简单法则》   一本关于「简单」的小册子,书本身就非常简单,句句切中要害,没有任何废话。   作者「前田约翰」,世界知名图像设计师、视觉艺术家、IT科技专家,兼具理性思维和艺术气质。   总结《简单法则》,10原则,3个要点。   

6、单一:简单就是减少明显的,增加有意义的   三个要点:   远离:只要挪得远远的,多就会显得少   开放:开放会简单化复杂   能源:少用,会得到更多   道理大家都懂,写出来就是一张A4纸。但是,把「力求简单」融入脑海化入骨髓,难上加难,让设计团队的其他成员接受简单,也没那么容易。   关于简化设计,书籍非常多,比如《简约之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也可以读一读;当然,如果能把《简单法则》理解掌握,其他的类似书籍,完全不必再读。   Book.2《通用设计法则》   如果《简单法则》是小辣椒,那么这本《通用设计法则》就是一包五香粉。   那些公众号,一会推送《交互设计的七大法则》,一会搞出《体验设计九大策略》,请不要轻信。设计法则,来自先辈们的积累,究竟有多少设计法则?数都数不清,本书也只是从浩瀚法则中选取了125个常用的(第一版为100个法则)。   有一种吐槽:设计法则会降低设计师的IQ。   如果只知道几个法则,难免固步自封;一旦掌握海量法则,就会发现有趣的事。   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泰思勒定律:事物存在临界点,超过临界就无法再简化。这两个定律貌似是相互违背,实际上是相互作用形成闭合。   一个设计只应用一个法则,这种事儿几乎不存在;你知道的法则越多,就会越灵活的组合使用,最后你可能忘掉法则,完全遵从一种良好的设计习惯。   五帽架、古登堡规律、斐波那契数列、输入垃圾输出垃圾……这些对Hozin影响比较大;面部比例、大草原、恐怖谷……这几个很好玩;每个人都能通过法则建立良好的习惯。   格式塔原理,最重要的视觉法则;如果视觉问题,只要掌握这一个规律即可(熟练掌握真的很难);重复一边,如果你在从事视觉设计,你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可用「格式塔原理」解决。   Book.3《秩序之美》   盐为百味之本,尺寸规划是建立界面秩序的根本。   无数文章讲述如何建立栅格系统,但是介绍具体使用栅格,并不多见。也有很多设计师认为:严格遵守尺寸规范会限制创新……   依赖栅格不是让设计千篇一律,正确运用栅格系统规划尺寸,需要掌握一些系统方法;同时,如果进行响应式Web设计,几乎一定要认真选择栅格系统了。   实际工作中,图片比例规范、控件尺寸通常是由视觉设计师确定的。当然,视觉设计人员身兼交互工作是很常见的;作为一个只画原型的交互设计师,Hozin也希望原型是建立在栅格体系之下(低保真也至少要具备相关思考)。   《秩序之美:网页中的网格设计》讲述了依赖栅格设计四个关键界面的流程,讨论了布局、尺寸规划的具体思路。   十年前,有几个学习前端技术的中国孩子,每天研究BBC的Global Visual Language文档,受益匪浅,后来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栅格,就是秩序的来源。   Book.4《认知心理学》   在国内,心理学的处境很尴尬,理科生认为它是文科,文科生认为它是理科。   普通人印象中的心理学是各种精神分析、同理心、话疗……实际上,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是这样的: 观察现象建立假说,通过大量试验数据验证假说,通过大量被验证的假说构建心理学体系。   在心理学众多分支中,认知心理学Cognitive与各类设计工作关系最接近;认知心理学从人脑解剖结构开始,一步一步揭示人类的感知、反馈、记忆力,抽象概念、逻辑思维、信息联想,也统统被心理学研究了……   当然,格式塔原理在这本书里也有涉及,再说一遍,如果你在从事视觉设计,你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可用格式塔原理解决。   日常设计应用的心理学书籍,Hozin认为只读这一本就足够了,其他所谓《XX设计心理学》相对比较业余(业余,但容易理解)。   Book.5《赢在用户》   10年前,大家在争论一个问题:设计师到底要不要假装自己是用户?   现在,几乎每一家培训机构都在交互课程里安排了Persona,用户画像仿佛普及了。   创建用户画像多简单啊,找个亲切可人的头像,几个小时就能编出一堆故事;然并卵,拍脑袋出来的Persona有用么?对于互联网产品,用户已经用脚印投过票了!   科学创建用户画像这件事儿,越来越依赖数据分析;Persona在设计种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像「辅助线」,不断提醒设计者遵从或如何打破用户习惯。   交互设计是一种技能,用户研究是另外一种技能,请不要混淆。交互设计师一定要懂用研么?不一定!用户研究应该交给更专业的人员,至少,不能简单把「用户调查」和「用户研究」混为一谈。   《赢在用户》在2007年出版,从“您不是您的用户”出发,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两个角度,详尽介绍了获取用户数据、创建Persona并依据它们进行设计验证;包含大量具体的分析例子和表格,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专业译著。   Book.6《信息可视化》与《图解力》   交互设计是一种形式主义,一道看家菜,除了好吃,还要色香味俱全。   人类80%以上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一图胜千言;为了显示数据,发明了坐标、柱状图、饼状图、蜘蛛图……等等信息图(infographic)   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图形,具体采用何种维度、何种坐标系、何种动态关系;如何突出重点,简化视觉负担;如何用图表欺骗用户(别笑,这个可以有)……虽然市面上有大量信息可视化工具,但如果不懂得基本原理,就没办法灵活运用,更谈不上创新。   市面上有关视觉可视化的书籍非常多,Hozin手边至少有六七本,各有千秋,综合比较下来,推荐如下:   偏逻辑分析的交互人员,请看《信息可视化》Robert Spence   偏视觉设计的交互人员,请看《图解力》木村博之   其他值得一看书籍:   《鲜活的数据》Nathan Yau   原打算把数据可视化相关书籍单独成篇,但它们实在太雷同,作罢。   Book.7《微交互》   麻,很像是一种味道,但又不是一种味道。《微交互》,很像一本「交互模式」书籍,但又不是一本「交互模式」书籍。Hozin纠结了很久,终于没有把它归入「模式篇」。   麻,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触觉;准确的说是某些化学物质,刺激皮下神经,带来了50赫兹的震颤。   由唐纳德•诺曼作序(连写四本《设计心理学》的那位),从触发、规则、反馈、循环四个方面,对普通意义上「设计模式」进行了追加。   优化微交互,在上下文维度精耕细作,突破了普通模式的傻大笨粗,让用户使用顺畅,甚至充满惊喜。   《微交互》是一本很轻巧的书,只有130页;内容都似曾相识,把常见模式拆分的细,进行局部改造;偏移动端的交互,建议和“大公鸡”一起读。   另外一本《瞬间之美》也是讲述局部技巧的`书籍,值得读一读。   Book.8《Landing Page优化权威指南》   五味之中,转化最苦。吃得苦中苦,方为……   交互设计人员需要非常了解流量分析么?战略层面的分析,不太需要;战术层面的分析必须掌握,比如A/B测试。   科学的A/B测试,是不断提升转化的手段;如何衡量界面使用数据,分析转化原因,野生的文章比较多,系统的书籍也不少,挑来选去,还是推荐这本《Landing Page 优化权威指南》。   这不是一本印刷精美的书,你必须认真读每一个字符,图标,章节,才能有所获得。   Book.9《设计败道》   臭,也是一种味道。有些食客「掩鼻拒之」,有些老饕「嗜臭如命」。   设计禁忌,是一类很特殊的书籍。它们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记录了一些被验证的错误方法,即“设计师不应该做什么”。   您不是您的用户,您以为您的用户,就是您以为的么?   设计就必须是UCD?设计就是体验?体验一定能赚钱?   为什么绝大部分初创产品的错误都是低级的?   设计不是比优秀,而是比谁少犯错……   学习医术,应该是从解剖尸体开始,一步一步了解健康的真谛。   《搞砸了的设计》《Web设计禁忌》《GUI设计禁忌》也都推荐读一下。   Book.10《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   保鲜,是一门技术;交互体验的鲜嫩爽滑,需要进行可用性测试。   只要提到可用性测试,几乎一定就是尼尔森的十大原则;不需要查阅其他任何文章了,完全徒劳。   

7、失败:有些事物不可能简单   

8、学习:知识使一切变得更简单   

9、容错   

10、差异:简单和复杂相辅相成   

11、感情:感情越多越好   

12、撤销重做   

13、时间:节省时间会让人感到简单   

14、易扫读   

15、易获取   

16、灵活高效   

17、状态可见   

18、环境贴切   

19、组织:妥善组织能使复杂的系统显得比较简单   

20、背景:简单的周边事物绝非无关紧要   

21、防错   

十本交互设计学习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