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必看励志经典文章
每一个当代大学生都应该多看文章多看书,特别是那些大学必看的励志经典文章,那么大学必看励志经典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必看励志经典文章1:强者让不适变舒适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学习新语言、探索未知领域等。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让自己遍体鳞伤。例如,你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你必须在任务出现的时候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然后立即去做,直到任务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必须与之斗争,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这种不适会持续很久,直到有一天你习以为常了,那么你也就不再拖延。这个过程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变得像睡觉刷牙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我以前一直觉得我们应该让自己舒适一些,后来我明白,一些不适有时并不是件坏事。事实上,你可以学会享受这种不适,例如,我每天都会做一些力量训练,虽然这点不适不会严重到我讨厌的地步,但是人就是这样的,为逃避困难,我们总能找到借口。我开始告诉自己,既然锻炼肌肉这点痛苦和不适并不影响什么,我不如坚持下去,看看结果怎么样。于是,我制作了计划表格,让这点不适参与我的生活,形成一种习惯。每当我完成15个引体向上,我会在引体向上那一栏写上15,每个月我都会换新的纸张,并总结上个月的情况。不经意间,几个月时间我已经做了1000个引体向上。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早起的习惯,其实每天闹铃一响就起床和再睡几分钟起床的效果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前者会有点小不适,后者会更舒适一些。我给自己制订了闹铃一响就起床的计划。只要我能在闹铃响后就立刻爬起来,就在纸上写下1,如今,我已经坚持超过200次了。
后来,我发现任何只要是有一点不适的事情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将一件不适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然后你会离不开它,觉得这点小痛苦其实是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的一种调味料。这件事由不适变得舒适,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大学必看励志经典文章2:丝变帅富只一点之差
每天进步一点点,丝一年变富帅;每天退步一点点,富美一年变矮矬。
网络上最近流传着两个数学公式,被无数人转载、评论,特别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引起强烈共鸣,网友称之为“最励志公式”。虽然只是两个普通的数学公式,但放在一起却产生了让人震撼的效果,不信你看看:
1.01365=37.8
0.99365=0.03
两个数跟1都只差0.01,但365次方后,相差就很悬殊了。一个增长到了37.8,一个减少到0.03!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就像两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或者两个在事业上起步一样的人,如果一个每天进步0.01,一个每天退步0.01,一年之后,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哪怕是生活中的小事,0.01的累积进步也让你不得不惊诧。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几位同事——
两个90后的孩子,先后入职我们公司,青春气息让人羡慕不已,四射的活力让人感觉他们前途无量。然而,他们都有一个这代人共同的特点:晚睡晚起,越夜越欢。舍不得跟黑夜说晚安的他们,早晨当然不愿跟床说再见。可是,即便他们再撒娇,早上还是得打卡上班啊,于是打卡机成了他们“想烧毁的东西”,迟到成了他们“无言的痛”。终于有一天,两人在大会上受到了警告。垂头丧气地下来,这两个“起床困难户”决定洗心革面。他自尊心强一些,于是把不迟到当成了工作任务,决定不再让老大K,果然接下来的一个月,他迟到的次数少了很多,再以后,越来越少,最后再也不迟到,每月能拿全勤奖。而她,有点大大咧咧,随意性强些,于是也一如既往地迟到,抱怨公司规定、对打卡机痛恨不已,因迟到而被扣的钱都要赶上工资的1/3了。
半年后,他受到了肯定和表扬,工作顺利,进步显著,而她,提交了辞职报告。
还有两位同事,80后,都是奔三的人了,结了婚,稳定之气在生活里日渐升起,同时升起的还有他们肚子上的肉,也一圈一圈毫不留情地飙上来,眼见肚子大到他们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回首之前的白衣飘飘,潇洒帅气,现在的自己简直惨不忍睹了。于是俩人商议一起减肥、锻炼八块腹肌、做型男。为了更有保障地克服惰性,他们竟然在公司贴出布告,让大家监督。无声无息的减肥竞赛就在大家的注视下开始了。两个月后,高个的那位,眼见着脸上的肉少了不少,日渐恢复帅哥的形象,让人惊叹;而另外一位,没看到什么变化,不但没变化,还零食不离嘴,大家提醒他墙上贴的公告时,他说还有时间怕什么,好吧,我们不说你了。果然,4个月后,一个基本达到了承诺的效果,一个基本完败。
有网友感叹:这就相当于人生的路程,每天多做一点点,积少成多,就会带来巨大的飞跃。的确如此啊!哪怕微不足道的0.01,也能让进和退有着天壤之别。
这两个最励志公式还有一句解释:每天进步一点点,丝一年变帅富;每天退步一点点,富美一年变矮矬。可谓一语惊天,真的`是相当励志!于是被转载得更加疯狂,因为人人都想实现这个梦想。
虽然也有网友给予了当头棒喝,说“帅富”只要垫上丰厚的家底就能立刻让“穷矬”们一年的努力不值一提,可是我想说,即便如此,你就不努力了吗?你就愿意这样永远“穷矬”下去吗?连努力都要放弃,希望都不抱的话,前途会更加渺茫吧?人生之路会更加曲折吧?古代著名丝、起义领袖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不仅仅属于那个漫野饥馑的时代。
据说这个公式源于日本某小学贴的一张海报,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努力。连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我们就什么也别说了吧。
大学必看励志经典文章3:丝恒久远,逆袭永流传
因为工作关系,和艺考生打交道比较多,每次和他们聊天,都会感觉,他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豪赌。
众所周知,艺术类院校,培育出中国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也给普通人提供了从籍籍无名的境遇中跳脱出来的机遇。以我们最熟悉的*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为例,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掌控着中国娱乐圈的命脉,我们视野里的大多数导演、明星,多半出自这几所学校。
这样重大的机遇,显然不是随意就能捕获,几所知名院校,报考人数年年创新高,过关难度逐年加大。2012年2月,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开始,18042人报考,表演专业录取85人,却有6186人报名。随后是*戏剧学院招生考试,表演专业录取50人,却有8400多人报名。由此,我们理解了许多明星为什么没有更早走红——巩俐辗转考过好几次艺术院校,汤唯曾经三次报考中戏表演系,均告失败,转投导演系,才进得门内。
即便跨过这重门,也并不一定成星成腕,每逢大牌明星回顾当年,亮出中戏北影的毕业合影,我们立刻发现,一个班三四十个人中,能被我们叫得出名字的,不过三五个。其余人去了哪里?那些千人万人中挑选出来的人,花落谁家?他们去了海外,他们转到了幕后,他们转身他顾,他们对被人瞩目、觊觎的生涯有惧怕,对丛林化的娱乐圈不适应。
别的专业是不是会好点?在网络上搜寻美术院校招生考试的阅卷图片,得到的图片千篇一律,海量的素描、色彩试卷,被摆放在体育馆中,浩瀚、壮观,阅卷老师在试卷的方阵中走过去,挑选入眼的作品,这场景,蕴含着某种巨大的不安之感——如果阅卷老师那天心情不好?如果他格外厌恶某种风格?一个试图冲破寂静人生前景的年轻人,也许就此被错过,十几年努力,几百万笔线条,也许从此没有下落。
其实,不只艺考生如此,艺考生的境遇只是缩影,这其实是青年人的普遍境况,是人在某一阶段的必然经历,面对板结一块的天空,面对向上的通道发生的梗阻,人人都在仰望,渴望传奇,渴望绝地逢生,所以“丝逆袭”突然流行,这种心态,是对正在固化的现实的忤逆。
“逆袭”不只是想想而已,通常伴随着行动,而与那些前途未卜的行动伴随的,是飘忽的可能,是极低概率的出头机会,甚至,是自己在未来某天的懊悔。把自己的美貌和才华昭告天下这种念头一旦萌生,一场豪赌就已经开锣,而命运是永远的庄家。
“丝”是永远的,“逆袭”或许只是传说。
但王维有这样的句子:“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美是必然,盛放是必然,无人知晓也是必然。凡人的命运,不外如此,寂静来去,盛开然后凋落。而丝开始动荡的逆袭之路,大概就是要和这种在无人知晓中寂静来去的人生前景对抗。
这种豪赌的感人之处就在这里,这种要和“一眼看到六十岁”的人生前景对抗的姿态的美妙之处,也在这里,它有青春作为理由,是青春的明证,再长一岁,再过两年,或许都不会有这种冲动。它也不像我们熟悉的中国人,却更真切地说明了中国人深深隐藏的真实性格:既保守又大胆,既务实也心存幻念,既饱受农业伦理熏陶,不脚踏大地就惴惴不安,却也常常怀揣希望,敢于面对天空做出狂野的飞翔梦。梦想之光照耀下,任何开放,都是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