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格言》碑鉴赏

  大概是阳光的亲密接触,下午的苏门碑廊显得格外古远而又亲近。

《治家格言》碑鉴赏

  院内竖立的两座碑墙,南面的是乾隆御碑,北面是五道通碑,第一道是普照寺的重建情况,字迹已经模糊,后面的四道碑文清晰,铭刻着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朱伯庐的《治家格言》。《治家格言》碑高1.94米,宽0.58米,于清朝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中秋上旬为辽阳(今辽宁)瑞正所敬立,由潘绍烈(身份不详)书写。字体圆润饱满,朴拙刚劲,是典型的颜体。

  书法是一门精深绝妙的艺术,在诸多大家的碑帖里,我尤其喜欢颜真卿的字体。记得最初练习毛笔字时,我用过好几个帖子,但是最后还是选定了颜体。我觉得人与人的相识是有渊源的,不管你是否同一个时代,是否同等的级别、是否同一个性别,只要心有灵犀,都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共鸣,那就是一种心缘。欣赏书法如阅读文字一样,见其字可以想象其人的性情甚至模样,赏析颜体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心灵上的互通。每当临摹颜真卿稳健遒劲的字体,就如同在与颜大师对面谈话,其严正朴拙丰腴的形体和雄浑刚劲有力的骨骼,可以想见其为人当谦虚严谨,耿直敦实,有一种从容不迫,稳健儒雅的气度,更有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因此在研习颜体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会写字,更是在塑造一种性情,于潜移默化中,沾染了一些耿直不阿的倔强。

  因此看到《治家格言》的碑书时,我首先是被那熟悉的字体吸引住了,圆润饱满,敦厚稳健,从容大度……我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表达那样一种激情,来恰当地描绘当时书法家泼墨时是怎样一种从容恢弘的气度,而我能够体会到,那样一种纯正干净的泼墨境界,断非俗人、肤浅者所可以达到的,欣赏着这些书法就觉得走入了书法家的内心,在笔画挥舞的抑扬顿挫中,让自己的思想随之起伏跌宕,漫思飘逸,从而获得一种通亮剔透的心身愉悦的快感。

  一个好的书法再加上一个好的文字做底蕴的支撑,就会大大增强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这一意义上,我很佩服为《治家格言》撰书的书法家,他知道像这样一篇与人为善、教人做人的美文是需要用什么外衣来为它包装的。试想着写这些文字,如果用草书则有失沉稳,用篆书则过于庄重,用隶书则骨力不够,用行书则达不到饱满,唯有这种独具风骨神韵的颜体才能够更好地为格言锦上添花,争光夺彩。在这个意义上,书法就不只是为了让一个字好看,更是一种给人带来生命启示、陶冶人的情操的愉悦享受。因此,欣赏书法是快乐的,它不仅让观赏者得到观感的美,更让人获得精神层面上的人文美,或者说性情美。

  而关于朱子的《治家格言》,我待字闺中的时候曾经读过,到现在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今天重新阅读这些文字,便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治家格言》是一篇对人文教化的意义深远的文字,它从为人处世、勤俭持家、礼仪道德等方面总结出许多做人的道理和经验,秉承这些古人留下的经典做人行事,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与之同类的书还有《增广贤文》《菜根谭》等。读这类书,并不在于懂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我能够懂得如何修养内心,更好地为人处世,从而获得一种幸福。“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当拥有这样一颗平静的心态游目骋怀时,便会获得一种随心称意的休闲生活,至于领悟“少林寺、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原骚”,则更会引领人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完美的境界。

  然而,好久以来,行走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之中,我却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我不停地奔波,却不知道为何而奔波,是物质的招引吗?是名誉的诱惑吗?似乎都不是,只感觉环境有些浮躁,我心惶恐迷茫,总感觉丢失了什么东西,找不到行走的方向。而今天,当站在这碑石前阅读这段古文时,我才豁然开朗,原来在潜意识里,我一直寻找的是一种叫做安定宁静的东西。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我心里默念着,用手深刻地抚摸碑文,我觉得这样做的时候,手掌的'温度从每一个字体的坎坎坷坷的凹印里贴着走过,便会获得一种厚实凝重的极富质感的安慰,安慰我尘世匆匆行走的脚步,安慰我浮躁得几近麻木的灵魂。虽然,身处在这样一个繁华发达的时代,我自认为还能够冷静地独行于一个干静的角落,但是,当面对这块碑石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自己有些单薄了。四十年的人生,于家庭,从为人女、为人妻、到为人母我尽到应尽的义务了吗?于人类,从为人徒、为人师、为人友到为人民,我完成应有的职责了吗?

  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并不意味着生命过程的简单。伫立在《治家格言》碑前,面对那凝重浑厚的姿态,面对那凝聚了人们美好愿望的文字,我的确应该很好地反思走过的道路,并认真思虑前方的行程了。

  一个人是靠两条腿走路的,能不能走好这条人字路,的确是这道碑刻给我敲响了一个庄严的警钟。当我的目光从那块碑石上游离的时候,我似乎听到一阵清脆响亮的诵读声从一个书香清逸的地方传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现在,遥听这泛着韵味十足、永远甘美纯净的声音,恍如置身于梵音悠扬的禅境里。简短朴实的文字里蕴含着先人多少智慧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都有一个根本,如果忽视了根本的东西,红尘中的一切正常秩序就会被打乱,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欣赏一道碑刻,静悟文、书之趣理,它之所以被郑重地放置在这里,就已经不是一道名家书法和几个文字了,而是真善美的引领者,开拓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人们进入一种和谐幸福的世界,让人获得人文精神的美好回归。想到此,蓦地想起我市中小学教育已经开展了近一年的“日有善念、月有善行”活动,心里不禁为之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