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麻山锣鼓散文欣赏
201x年3月22日,应友人邀约,我前往宁乡县东湖塘镇,去寻觅麻山锣鼓的历史印痕。
出自麻山丛峰的那一条河,流经楚大夫靳尚墓前,便成就了宁乡四水之一的靳江。
我置身靳江河源头,放眼眺望,山峦田野尽显郁郁葱葱,红的,黄的,紫的,白的,点缀百色竞妍;鼻翼轻掀,和风阵阵送来淡淡幽香,桃花,李花,梨花,菜花,争奇山花斗艳。倏然,耳畔隐闻乐音飘过,脑海中顿现“路边子开台”狂鼓劲吹。
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每逢传统年节、婚丧喜庆,麻山百姓总会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三四人,组合起不算大也不能说小的阵容,在山道间,在田塍上,边走边奏,热热闹闹,借锣声鼓音,描述大自然的壮丽,渲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激扬山山水水,赞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上了年纪的人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么一种吹吹打打的`器乐在麻山地域扎根。
有人说他是宗教音乐,更多的人解释为民歌的曲牌,只因诞生于斯,而被人们在锣鼓前面冠上了地名。
我询问乡邻,关于麻山锣鼓的来历,相传形成于明末清初,现已无可考证。据说,由一云游僧人传授,是庙宇化斋时使用的礼乐;据说,在清帝国光绪、宣统年间才得到完善和发展。
高手在民间,才是伟大的真理。从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到曲目内涵,形成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并具备有自身独特的演奏形式,麻山锣鼓,本就经过了靳江河流域百姓的千锤百炼。
是宗教音乐也好,是民歌曲牌也罢,谁也不能否认,麻山锣鼓节奏明快,变化多样,韵律丰富,格调清新,清雅秀丽和磅礴大气融合一体,将色彩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表现得尽致淋漓。
老人总在告诉后人,麻山的锣鼓最动听;老人总在告诉后人,麻山的锣鼓应该传承。
如果理想和愿望是一个丰满而热情似火的美娇娘,而现实却往往是一个冷淡而形容枯槁的柴禾妞。君不见,从前,靳江流域每个村庄都有一到两支麻山锣鼓队,仅麻山村,像模像样的就有三四支;君不见,现在,热衷于麻山锣鼓的大多都是中老年。
有人预言,麻山锣鼓难逃自然消亡,乐曲面临自然淘汰,似乎就在一夜间成为大势所趋。
好在,麻山锣鼓成功申报保护,2006年列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与乡邻交谈,我才明白,麻山锣鼓的称呼很笼统,何妨细细数数,有大唢呐、小唢呐,有笛子、竹引子、管,有堂鼓、汉钞,有大锣、小锣、云锣,有大筒、中胡、统胡,还可增加丝竹,虽然有人说却又何止“五吹六响”?
麻山锣鼓令人喜爱追赏,从那形象生动的曲牌便可知晓,或叙景,如《荷花出水》、《雪花飘》,或记事,更有《放风筝》、《接姐》。一副曲牌就是一场视听盛宴,能让人喷张血脉、激昂神魄。
运气的天平没有向我倾斜,在麻山呆了几乎整整一天,也没有从哪儿传来“路边子开台”的诱人天籁,唯有心中的麻山锣鼓铿锵不歇。
思绪恍忽中,我似乎听到,携揣着麻山锣鼓那时而高吭时而低沉的灵魂,靳江河自西向东,或急湍奔腾,或平缓倘徉,穿县境,越湘潭,走长沙,聚汇湘江,向那浩翰海洋日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