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演奏风格 阿炳乐曲的演奏风格挺拔又不失洒脱、弹奏起来苍劲有力、变换自如。因为本论文写的是阿炳的三首琵琶曲,所以在此以他的琵琶曲为例,探讨他的演奏风格。他在琵琶乐曲里经常使用满轮、双弹、扫弦等善于表达情绪的技巧(在《昭君出塞》、《龙船》里都有应用)。乐句清晰明朗,句句不离曲子的内涵。较多的运用了六度及七度的大跳(在《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里较多运用),这种音程的跳跃更加具有戏剧性,使人印象深刻。 他不单单是一个民族音乐的继承者,还是一个传承者,和开拓者。我们从阿炳音乐的内容上来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强烈的历史痕迹与社会痕迹。阿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底蕴。他所创作的乐曲旋律跌宕起伏充满了波折,就仿佛是自己人生的缩影,又像是在倾诉自己的愤恨与感慨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他的琴声时而舒缓平稳,时而波澜壮阔,就像是当时的社会底层人民在与这个不公的社会积极地斗争一样。所以要把握住阿炳的心情,才能更好的演绎他的乐曲。 “阿炳的演奏风格内在而质朴,充满了道家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气势。尽管他生活在秀丽的江南,但他的艺术气质绝非优美委婉的江南丝竹音乐所有,他还拥有着北方大气、硬朗的一面;尽管他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但其音乐却没有任何消极和绝望的痕迹,反而积极向上甚至非常昂扬,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他的音乐博采众长,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锡剧、民歌、道教音乐、广东音乐等,甚至很好的借鉴了西洋音乐的素材。”所以把握阿炳的演奏风格是很主要的,一定要知道他的乐曲的背景,再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才能更好地演绎出阿炳精神。 结 语 学习民族乐器这么多年,阿炳一直占据了我心中的一个角落,每每当自己心情浮躁时,都想弹一弹他的乐曲,弹过之后我的心情就会趋于平静,这种感染力不是每首乐曲都能有的,阿炳的音乐可能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揣摩,自己经历过磨难与坎坷后,也许才能更好地体会乐曲的精神内涵吧! 阿炳的音乐带给人更多的是对生活乐观的精神。阿炳的乐曲并不是什么炫技类型的曲目,乐句里也没有各种华丽的技巧,但是他的乐曲确是最禁得起推敲与思考的,不同于现在根据和声、曲式作曲方法写出来的乐曲,他的每一个乐句都是心血的体现,他的每一个乐句就好像一句话在诉说,诉说着处在动乱时期,又恰逢遭遇人生中的低谷,他是如何战胜困苦,得到了超脱金钱之外的精神,这种禁得起推敲的乐曲,年岁愈长,越加喜欢弹奏练习。越是经历丰富,越是能够更好的展现他的乐曲。阿炳临终前留下的这六首乐曲的录音,是为我们留下了不能言说的瑰宝啊! 现在我们在演奏他的乐曲时已经很难找到他的录音资料,只有一部分音乐学院才存有他的录音资料,而我们使用的乐谱也是一些琵琶届的前辈为我们根据阿炳的演奏记的曲谱,所以想弹好阿炳的乐曲很难,有时候发现除了曲谱,我们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些方面去表达内涵,我们又不能光依靠着乐曲的标题去理解曲目,就好比《大浪淘沙》,他的曲目名字并不能够提供给我们有效的信息。所以导致现在我们有些琵琶爱好者弹不出阿炳乐曲的内涵,笔者在这篇文章里粗略的总结了一下阿炳乐曲的演奏方法,他的生平经历,及乐曲的内涵希望能为各位琵琶爱好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帮助大家正确理解阿炳的音乐。
2、1 魂牵大众 阿炳的后半生主要靠沿街卖艺乞讨为生,他饱受了社会最底层人民之苦,深为大众知音,所以他的音乐中有很强的说听性,他经常在街头卖艺的过程中自弹自唱,将恶*的丑恶形象用说唱的形式表现。他所创作的乐曲曲调鲜明流畅,曲风真实感人,触人心弦,催人泪下;他所创作的二胡曲和琵琶曲中所运用的一些技巧朴实常见,纯熟而不故弄玄虚,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我国的民族乐器本身就是出自民间的。早在唐代以前中国的很多民族乐器被吸纳汇集到了教坊和宫廷。而到了宋代教坊和宫廷日趋衰落,这些民族乐器又重返民间,扎根沃土,服务于大众。这种音乐在民间大众生活的培育下逐渐改变了其原来的面貌,可听性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到了明清以后乃至到了现代,这种民间音乐形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反应人民生活题材的音乐作品。所谓音乐的民间性就是音乐本身的大众性,产生于民间由人民群众不断完善,最后彰显出来的音乐作品。阿炳就是这个时代中国音乐的代表,他所创作的音乐扎根乡间沃土,他的音乐源于生活魂牵大众。所以说他的音乐都具有大众音乐生活的典型风范。
3、1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道士、流浪艺人,江苏无锡人士。相信一提到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阿炳的一生是曲折的,他幼年丧母,父亲将他托付给族人抚养长大,直到华彦钧 8 岁,他的父亲才以师徒的名义带到自己身边,其父为雷尊殿道士,颇具音乐才华,对中国的民族乐器演奏有很深的造诣,基本上每件乐器都精通,尤其是琵琶。 华彦钧每天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从小便非常喜欢这些中国的传统乐器,每每听到喜欢的乐曲便尽力的去模仿。父亲发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分,便开始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华彦钧,并传授给他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华彦钧天资聪慧而且勤学好练,很快的学会了二胡、琵琶、鼓、笛子等民间乐器的演奏方法,他每日苦练手上长出厚厚的老茧,据说他的琴弦上被血和汗包裹着,比寻常的琴弦要粗很多。正是他有这种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他在 12 岁时便能独立的演奏很多种乐器。18 岁时还被誉为“小天师”,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乐手。然而好景不长在,华彦钧 20 多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便接替了父亲雷尊殿道士的身份,后由于交友不甚染上吸毒的恶习。导致身患恶疾双眼失明。离开了道观他总是独自一人带着墨镜、头顶毡帽、一袭长袍、拿着二胡坐在街边卖艺。瞎子阿炳的名字也是在这时广泛流传开来的。 阿炳的一生是波折的,他生在封建社会,成长在社会的底层,饱受着比上层社会人们更多的苦难,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他这一生经历了封建制时期,共和主义的民国时期,以及外敌入侵的抗日战争时期。这种混乱的年代背景使阿炳的生活陷入了更加糟糕的境地,也正是这种种磨难给他带来的生活感悟让他创作出了一首首的旷世之作。 *成立后,*音乐学院曾派人专程到无锡去对阿炳的音乐进行整理并交给相关部门出版、广播,所幸有六首作品保存下来,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这六首作品成为阿炳留给世人的珍贵艺术财富。
4、2 阿炳的三首琵琶曲 1950 年*音乐学院为了抢救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等三人前去无锡为阿炳录制唱片。其中就包括至今广为流传的《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 阿炳生前曾经说过《大浪淘沙》这首琵琶曲是他根据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改编演奏的,但经过后人的查证,道家当时并没有这个曲牌的音乐。而在广东一带有一首叫做《三潭印月》的乐曲倒是与此曲的旋律极为相像,很有可能是阿炳根据自己熟悉的音乐曲调编创而来,借此曲表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饱受过艰辛、苦楚的心情。他在社会最底层所遭受的不公待遇,意于反抗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自己的心声化作一段旋律留给世人。这三个四分音符看似简单而缓慢的进行着,如果在演奏时把握正确的演奏处理,就能为下面的乐句起到一个情绪铺垫的作用。re 音和 do 音都是采用双弹的技巧,如果要是以相同的手法弹奏则显得乐曲过于平淡,若是将 re 音的双弹由下向上用指关节弹奏,让弹出的音响效果变的更空旷,则能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气氛;la 音应稍做吟弦处理,控制好左手吟弦幅度的统一,频率应当稍慢,营造出沉思的氛围;do 音的双弹则由上向下弹奏,使弹奏出的音更加扎实沉稳。这样处理演奏方法,能让听众感受到吸气、沉思、叹气的一个过程,刚好为本曲的曲情曲意埋入伏笔。这短短的三个音符就能够表达出作者内心对旧社会的愤恨,犹如一段悲伤故事的开始,给人以无尽的深思。 第二章 阿炳音乐的灵魂
5、2 魂绕传统 可以说阿炳的音乐魂绕传统,他在传统音乐方面的造诣令人佩服,它不仅精通二胡、琵琶、笛子、鼓等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还从小学习道家音乐,而且他还精通各种民间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以及江南丝竹音乐,堪称一位技艺全能的音乐人。正是因为他对传统音乐的精通,使这些传统的音调都深深的刻入到他的脑海中,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他信手拈来,将这些音乐融会贯通化为己有,创作出一曲曲新颖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传统,又谓新声,将传统音乐与阿炳的个人情怀融到一起得到升华。就像有人问阿炳:“你的乐曲时如何创作出来的?”阿炳回答说:“可能是道家音乐的学来的吧,可能是佛家音乐学来的吧,也可能是在大街上随耳听到的吧!”从阿炳所写的三首琵琶曲可以看出他创作乐曲都是围绕着历史人物、风俗等与传统息息相关的方面而作。 第三章 阿炳的演奏风格及艺术魅力
6、阿炳三首琵琶曲研究教学的人生感悟 第一章 阿炳与他的三首琵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