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瘌痢山今朝绿梦圆散文

  文/魏来安

昔日瘌痢山今朝绿梦圆散文

  炎炎夏日,烈日当空。我们行走在皖东大地的癞痢山脚下,但见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环顾四周,满山遍野绿树繁茂,松风竹影,花卉飘香,一派诗意盎然的景象。一路上,大自然的造化和人为点缀的美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绿色让人精神振奋,仿佛遨游在广阔的绿海中,妙不可言。我贪婪地欣赏着这些风景,把一切都尽收眼底,贮存在大脑中。极目所见,那一幅幅翠绿的山水田园似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兴致盎然,恍若车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

  癞痢山的山名,在全国有很多处。但我说的癞痢山,它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舜山镇境内。它既不巍峨也不俊俏,实际上它就是个土丘,它的海拔仅有124米。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只因它砂石裸露常年不生秋毛而得名。瘌痢是个不雅致的名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瘌痢即黄癣。我们当地人把患有斑秃之人称作“瘌痢头”,进而就把不毛之地的山丘称作“瘌痢山”,形容植被稀少或受到破坏后的自然地貌。可以想象,这里之所以被称作“瘌痢山”,一定是很少生长植物的荒山野岭。

  人类的智慧就像绵延的山脉,总是一脉相承。位于瘌痢山下的舜山镇林桥村的人们,自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在承包的`土地上,创建了数百家苗木花卉产业大户。现如今已是省级新农村开发区,成为皖江一带耀眼的明星村镇。我十分荣幸,近日由县文联和作协组织本土作者前往参观采风。

  在绿茵茵的树荫下,我们一边行走,一边听村书记况文卿老人的讲解。他站在万亩林苗的癞痢山头上,手指山坡说道,“以前这里都是光秃秃的,连草都不长。不是土地承包改革开放,哪有今天的这样”,他一边感慨一边比划着。是的,千年古镇——舜山,曾是宋、金时期,兵家屯兵之地。舜山镇地处来安县北部,在境内就传说有宋将穆桂英操兵练将的遗址——石固山跑马台。

  舜山镇近年来在林苗业发展方面很有优势,尤其是该镇的林桥村。目前它是皖东地区唯一从事苗木花卉生产的专业村。全村有42个自然村庄,1100户人家在亩的耕地上,常年种植各种花卉和苗木。我们一边听村书记的介绍,一边欣赏着这林园风光。况书记指着万亩苗木回忆道,“这里曾经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一下雨,泥土顺着雨水滑下山坡,山脚下的良田经常受到毁坏。有句老话,‘下雨一刻水冲沙,三天无雨干巴巴’,一点都不夸张”。在回忆中,他深情地介绍道,瘌痢山变绿,要亏我们的领头人施圣玉。这位曾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施圣玉,1954年从部队复员回乡。1971年他任村支委员兼林桥村的林场场长。那时的林场只有几亩林地,施圣玉老人就坚守在那里。他有一个战友在南京林业大学,在战友的建议和帮助下,施老在林场搞起苗木试验。经试验该地土壤适合苗木生长,他培养的苗木一批批走向市场。后来在他的带领下,部分村民陆续开始种植苗木花卉。在七十年代,一棵1.5米高龙柏松苗要卖30元钱。在当时经济落后的年代,这个收入是很可观的。所以,一时间农民尝到了苗木的甜头,大家纷纷弃农育苗。

  好景不长,一股“砍资本主义尾巴“的政治风,吹翻了刚刚兴起的苗木业,一时昏厥不起。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林桥的苗木栽培开始复苏。经过几十年的滚动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总之林桥的苗木发展,施圣玉老人是奠基人,他为今天的林桥苗木发展打下不可磨灭的坚实基础。40年的发展,他们经历千辛万苦的历程。一度砍了花木当柴烧的场面,仿佛是对林桥人的考验。

  林桥村目前有苗木大户上百家。其中,顾氏兄弟便是我们林桥村苗木业的大户之一,去年他兄弟几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营苗木花卉种植。与我们一起同行的村文书刘博来说,“有政策的帮扶,专家的技术指导,在发展林业的同时还能为生态做贡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再好不过了”。顾氏兄弟的苗木花卉品种已经有上百种,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林桥人的理想是:瘌痢山不仅要变绿,还要变成生太文明的新农村。

  近年来,舜山镇将以林桥村为核心,来带动周边村民的发展,让全镇的农民实现生态农业的无穷活力。如今的林桥村,村民生活富裕,村容村貌整洁。你站在山顶,放眼望去,但见这里层峦叠翠,绿意盎然,过去的癞痢山头已披上了绿衣,一幢幢小洋楼井然有序地矗立在山坡。新建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村建公园内运动器械齐全,调频式的村广播站还不时地播放着优美的音乐。你看那四通八达的村村通新路连接四方,那青翠的山岗、整洁的村庄、漂亮的公园。什么娱乐场、停车场,以及蜿蜒的步行道,都在告诉我们这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环村浏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田园风光、别具特色、文体设施健全”的新农村。

  昔日瘌痢山,今朝绿梦圆。现如今的林桥人是一路风雨,一路歌,三十年的风雨铸辉煌。岁月流金,长风破浪,记录着林桥的发展历程。缅怀创业的林桥前辈,放眼未来描绘蓝图,谱写新篇章。林桥人以花木促发展,以花木走向富裕。历史的脚步清晰凝重,文明的传承绵延不息。这里的一切值得我们铭记,这里的一切也值得我们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