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帮大走访民情日记「2017年新编」

  导语:通过三进三帮大走访,可以使党员*离群众越近,可以使党员*取长补短、凝聚民心、汇聚合力。以下是三进三帮大走访民情日记【2017年新编】,供大家参考。

三进三帮大走访民情日记「新编」

  【三进三帮大走访民情日记:“孩子考上教师了,你一定来我家吃鱼啊!”】

  5月24日上午,我再次来到季桥镇潘柳村走访。也想再次找徐殿科聊聊。

  老徐在当地是一名*户,今年66岁,单身,抱养的一个女儿在河南省一所师范院校读书,近期将毕业找工作了。这几年,他以“建国前,父亲曾担任过地方*”等为由头,提出自己应该享受相关待遇的诉求。

  村*曾陪他到区里的相关部门查阅他父亲的信息,但没有查阅到任何信息。镇、村*没少做他的思想工作,但因诉求没有得到解决,老徐还是到区、进市、赴省*。

  5月10日中午,我去过他家,他女儿刚好回来,一大碗喷香的草鱼已端到桌上。我与他聊了一些生活情况,婉言谢绝了品尝鱼儿的美味。今天,我到村部接访,村*对我想见见老徐的想法有疑虑,但我还是想再与他聊聊。

  “老徐,你还认识我吗?”老徐一进门,我赶忙起身,将自己的座椅挪给他坐,同时给他递了一瓶矿泉水。

  “认识,认识”,老徐连连说。我与他聊了聊麦子的长势,聊了潘柳村的变化,还特意聊到了他的女儿。提到女儿,老徐的眼睛亮了,腰板也随之挺直了许多。他将女儿学习生活情况向我娓娓道来,幸福感、自豪感溢于言表。

  基于老徐的女儿已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我将国家关于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的相关政策、我省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办法,以及我区每年教师招聘的相关政策向他一一作了宣传,同时向他承诺:如果他女儿需要,我随时可以推荐区内优秀教师给她做考前辅导。

  “谢谢你,谢谢你!”老徐忽地站起身,主动向我伸出了手。

  “不用谢,你‘小棉袄’出息了,幸福就跑到你家里啦!”

  “呵呵。”老徐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憨厚地笑了:“孩子考上教师了,你一定要来我家吃鱼啊!”

  “行,一言为定,到时我带酒!”我再一次将留有我姓名与电话号码的《淮安区“三进三帮”连心卡》递给了老徐。

  5月27日,我第一时间将淮安区教师招录简章已公开的信息电话告诉了老徐,也再次听到他熟悉而稍有些急切的声音:“孩子考上教师了,你一定要来我家吃鱼啊!”

  【三进三帮大走访民情日记:脚上多沾点泥土 心中多沉淀点真情】

  2017年*月*日 星期* 天气:*

  近期,按照“三进三帮”大走访活动安排,我花了半天时走访了河下社区的群众。虽然以往也经常下基层走访,但花半天时间专门走入普通群众家里,面对面了解他们的心声,心贴心交流还是偏少。这次走访回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愈发觉得,大走访就是“寻根之旅”,就是党员*的“修炼之道”。

  未到老汪家之前,街道*告诉我,老汪患有精神疾病已有10年,现在还住在医院里,肝也有问题,做过切除手术。我心头一颤: “屋漏偏遭连夜雨,老汪真够苦的,家里人肯定整日愁容满面,哪还有心思谋生活”。

  走进老汪家门,出乎我的意料,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老汪的老伴看到有人过来,又是拿板凳又是倒茶。知道了我们的来意,立马打开了话匣子:“多谢党和*,我也不知说什么,反正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今个还特地过来看我们,对我们真是关心啊。”

  交谈中我了解到,老汪家是低保户,家里还有个女儿,正在安徽安庆师大读书。提到女儿,她的.脸上洋溢着开心和感恩:“要不是党和*关心,我家哪有条件供女儿读书。女儿也懂得感恩,孝顺倍至,现在就期盼早日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问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她总说:“够过日子的,平常心、平常人家、平常日子,就满足了。”

  离开时,老汪的老伴一直把我们送到巷子口,就像送别久违相见的娘家亲人,依依不舍。

  在接下来的走访中,老刘家、老高家都有类似的情况,老刘去年得了脑梗,现在不能说话,智力只有三岁水平。老高有肺癌,一直保守治疗,每天挂水吃药。这些家庭因为有病人,生活都暂时陷入了困境。但他们对党和*充满感恩,对生活充满希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群众愈加感受到民生保障的政策春风。“公道自在人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群众从心里会为你点赞。这是对*干事创业的最好鼓励,同时也是鞭笞,只有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能力,让那些遭遇生活困难的群众重拾希望,度过难关,才算是真正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估衣街因漕运兴旺,民国末期又因淮关关闭,跟着败落。如今随着河下古镇、萧湖景区的开发,老风景重焕生机,估衣街也改头换面了。面对城市的发展,空间的拓展,拆迁改造在所难免,有的群众持反对态度,涉及自身利益时狮子大开口,但大多数群众是支持城市发展的。

  住在估衣街上的老杨就是后者。老杨夫妻俩住在街上,开发河下古镇时十分非常配合估衣街改造。见到我时,主动聊起了政策,聊到了河下古镇的发展。他对河下古镇和萧湖未来充满希望,对于营造旧时文化氛围、引河入镇连接周边的萧湖,说得头头是道。

  老王住在估衣街144号,开了家小百货店,自己也有箍桶手艺。老王想着趁古镇开发,发扬一下老手艺,平日也留意观察发展中的新估衣街,总觉整个街道和祖辈们口中川流不息的老估衣街有差距,商业氛围也不浓,游人留不住。老王建议*在整体经营上多考虑店面的设置比例,以吸引人气。

  此外还有老卜,他也是大力支持估衣街改造,自己还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志愿者,热心参与社会管理,对于古镇对外宣传以及文明城市创建也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

  一下午的走访,不仅看到了美景,也听到了心里话。你离群众越近,群众离你也越近。近了,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到群众心里;近了,才能看到群众的疾苦,听到群众的呼声;近了,才能用脚板丈量出发展的短板,才能在“两聚一高”新实践中取长补短、凝聚民心、汇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