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真正的人至少应具有这样几个能力: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

  即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与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然而,北京市小学生作文比赛的评委们,阅读了大批参赛作文之后,却发现相当多的孩子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没有自己的语言,结果作文雷同现象严重,连谁抄谁的也分辨不清。评委中有好几位特级教师,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准是为了得奖,老师给学生准备了范文。这样的事太多了!

  的确,为了应付似乎关系命运的考试,谁还敢有什么创造性?只要得高分就行了。所以,教学参考书本是教师用书,学生们却千方百计买来苦读,力求答案与老师的一模一样。可以说,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导致了“集体失语症”。

  1994年,日本某公司举办国际“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其主题词是“发挥您的创意,画出您的设计,从最简单的设计到最不可思议的想法,您可以尽情地设计、发挥,把您的理想、梦想、甚至幻想拿出来与世人分享”。北京8所高校和12所中小学的1366名学生参加了此项大赛,其中不乏名牌高校和重点中小学的学生,如清华大学、人大附中、北大附中、中关村一小等。然而,从大赛评审的结果来看,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和季军都被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北京赛区仅获一项纪念奖,而这项名为“宇宙旅行健身宝”的设计在国内评奖时获第二名。《中国青年报》为此向社会提出:“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哪儿去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自然应当警惕学生集体失语。实际上,失语现象与评价标准密切相关。如果,从评价标准入手,鼓励创造力与想象力,鼓励大胆探索,那么,学生的失语现象会大为减少,而使其终身受益。在这些方面,任何教师都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北京有些教师独立开设“海阔天空课”:让学生知道什么说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什么失语现象。应当说,防止学生集体失语,是每位教师起码的职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