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的三个励志故事
导读:成功的人生往往就是从瞄准一个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开始的。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缺少了沙百灵那种执著的精神。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笨人也能成大师、无数次失败后等于成功、沙百灵的制胜之道三个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笨人也能成大师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山西太原出了个著名的学问大家,他的名字叫闫百诗。
然而,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天才,小时候却是个笨得出奇的孩子。课堂内,先生教的文章聪明的孩子早就会背了,一般的也朗朗上口高声诵读了,而他还念不成句呢!得念到上百遍才能连贯地读下来。
先生心里清楚得很,这样的资质念到老也是白搭,因此也就不怎么管他。雪上加霜的是,他身体还不好,简直就是个病秧子,动不动就请假了。他的母亲心疼他,害怕他累坏了,就不让他读书。他知道母亲的心情,更不想让母亲着急,果真就不再读书。母亲看他很听话,就不再注意他。
哪知他嘴上虽然没读,心里却没闲着,默默地读、暗暗地记。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他就这样读了十年。这十年的工夫可没白下,因为他是用“心”读的,他是将书读到心里去了,这岂是用嘴读书所能比的?
突然有一天,他就仿佛有一种天地洞开,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感觉,回过头来再看过去曾经怎么也搞不懂的问题,竟然简单得不值一提了。这样的奇迹谁会相信啊?而更大的奇迹还在后边。
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全身心地扑到对《尚书》的研究上来。因为那时的《尚书》没有一种权威的版本,各说各话,真伪难辨,后人常常无所适从。
其实这种混乱从汉代就已经存在了。称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为“今文尚书”,孔安国所传的十六篇为“古文尚书”,只是这部十六篇的孔氏之作,于魏晋之间就不知流落到哪里了,所以它的真面目究竟啥样后人无从知晓。
可是忽然有一天,一个叫梅颐的东晋学者却赫然拿出一部所谓的“古文尚书”来,并且也不是大家所了解的十六篇,而是比“今文尚书”还多二十五篇,且有孔安国全部作注。
自此以后,梅颐的“古文尚书”就成了权威的版本,一直用了一千多年,凡是治《尚书》者,都以此为依据。可是闫百诗觉得这个版本疑问很大,以讹传讹,贻害无穷。他发誓要将真正的《尚书》甄别出来。
他的办法就是下笨功夫,绝不走哪怕是一点点捷径,就像他过去在心里默默念书那样。这一猛子扎下去就是四十多年,牢牢抓住这个《尚书》不放松,终于衰年之际完成了震古烁今的煌煌巨著《古文尚书疏证》,以大量强有力的材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那多出的二十五篇和孔氏所注都是东晋人的伪作,是不值得奉为圭臬的假货。
这对于后世学子来说,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的这部书问世后,犹如石破天惊,顿时使学界失去了平静,因为闫著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好多人已经习惯了的东西,包括利益。很快就有毛西河的《古文尚书冤词》出来与他的《古文尚书疏证》摆擂,全面质疑和否定闫的结论。这场争论波及面广,涉及人多,影响也大,最后的结果是闫胜毛败。
《四库提要》是这样定评闫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的:“有据之言,先立于不败之地也。”闫氏著作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肯定。这部用一生心血写就的巨著犹如大海中的礁石,巍然矗立于历史的风浪中,永远闪耀着人文精神那不灭的光辉。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紧紧盯住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生死与之,做下去,做下去,一直做到最后,哪怕一个再笨的人,也有可能成为大师!
篇二:无数次失败后等于成功
廖容典是美国一家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总裁,他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百分比定律。
这个定律说:假如你会见了10位顾客,只在最后一位顾客处获得了200元的订单,那么,你应该如何看待前9次的失败与拒绝呢?
廖总进一步解释说:“请记住,你之所以赚200元,是因为你会见了10位顾客的缘故,而不是第10位顾客。每位顾客都让你赚了200/10=20元。因此,每次拒绝的收入是20元。所以,当你被拒绝时,你应该面带微笑,给顾客敬礼,因为他让你赚了20元。”
日本日产汽车推销之王奥城良治也有类似的说法。
他从一本汽车杂志上看到,据统计,日本汽车推销员拜访顾客的成功率是1/30,换言之,拜访的30名顾客中,就会有一个人买车。此项信息令他兴奋不已。
他明白,只要锲而不舍地连续拜访29位后,第30位就是买家了。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不但要感谢第30位买主,而且对先前的29位更应该感谢,因为,假如没有前面的29次挫折,怎么会有第30次的成功呢!
的确,一块岩石,在铁锤99次猛烈地敲打下,依然纹丝不动,第100次的撞击,终于使它轰然裂开……你会认为仅仅是靠这最后一击吗?当然不是!
你肚子很饿,买了5块面包,当你吃完第5块的时候,你发觉饱了。你会不会这样想呢:早知如此,前面的4块面包就不用买了。当然也不能!
面对人生中的所有挫折与拒绝,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并时常加以感谢,只有如此,我们每一步的付出才会有所收获。因为,最后的成功总是由前面无数次的失败累积而成。这便是“廖容典百分比定律”告诉我们的道理。
篇三:沙百灵的制胜之道
在撒哈拉沙漠,有一种特别的鸟儿叫沙百灵,它身体很小,只有麻雀那般大。就是这种弱小的鸟儿,在与“沙漠之王”响尾蛇的`较量中,竟然每战必胜。
有探险家记录下了沙百灵与响尾蛇搏斗的精彩一幕:当沙百灵扑扇着翅膀停在沙丘上,准备寻找食物的时候,在沙丘里等候多时的响尾蛇凶猛地张开大口蹿了出来。
眼看沙百灵就要成为响尾蛇的美餐时,不可思议的画面出现了:面对响尾蛇的扑击,身体灵活的沙百灵用自己并不有力的爪子狠狠地拍打着响尾蛇的头部,尽管力量有限,对响尾蛇似乎也构不成什么威胁,但沙百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拍击。沙百灵一边躲闪着响尾蛇的血盆大口,一边用爪子疾速地拍击着响尾蛇的头部,其准确程度分毫不差。
就在沙百灵拍击了一千多下之后,响尾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蛇口脱险的沙百灵停在沙丘上,从容地吃了一些甲虫类的食物后,才扑扇着翅膀慢慢地飞走了。
沙百灵和响尾蛇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但为何获胜的总是弱小的沙百灵呢?生物学家对此解释为,沙百灵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后,掌握了一套对付响尾蛇的制胜之道,那就是瞄准一个点——响尾蛇的头部,一个很脆弱的部位,并持之以恒地用爪子拍击。沙百灵就是用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一次次敌强我弱的较量中赢得了最后胜利。
成功的人生往往就是从瞄准一个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开始的。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缺少了沙百灵那种执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