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励志人生故事
没有人生来就可以成功,成功都需要后天努力而成。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王健林励志人生故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他对外是规则的挑战者,对内则追 求不可抗逆的规则。 1969 年,四川省大金县的原始森 林树叶浓密,在大约一年时间里,15 岁 的王健林几乎每天要花一个多小时步行 穿过林间。 当时王健林还叫“王建林”,他的 母亲为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父辈的 事业是建设林业(不知因为什么,后来 他更改了自己的名字)。作为阿坝州大 金县森林工业局营林处一名工人,王健 林的劳作内容是栽树挖坑,以及烧炭。
丛林自有其规则,但王健林从未完 全屈服。某种意义上,商人王健林始终 未脱离丛林。在营林处工作一年多之后, 一贯大胆、有主意的他决定自己掌握命 运。此后的生涯中,无论是作为军人还 是作为商人,他都以少年时学会的法则 对待环境:适应丛林,利用丛林,改造 丛林。 起于童年 他是长子、“匪头子”是穿行于林 间的劳工。 管理 10 万人的王健林最初的管理 生涯,应该始于他童年的“孩子王”和 “兄长”身份。没有证据证明童年王健
林有什么野心,但至少能够断定的是, 他对商业所知不多。4 岁时,他跟随家 人远离了中心城市的生活。 他的父亲王义全是一位参加过长 征的老红军。1958 年,王义全受四川省 林业厅的指示,带着妻子秦嘉兰和 4 岁 的王健林到大金县负责组建森工局。从 1958 年到 1972 年,王义全在大金县 (1960 年改名金川县)生活了 14 年。 1950 年代举家迁往大金县城是一 件幸运的事。“外面都在饿死人,我们 还能一个星期打一只兔子吃。”紧邻着 藏区的阿坝州有不少荒山,母亲秦嘉兰 独自一人过铁索桥去对面山上开荒,种苏联甜菜,自己养兔子。王健林幸运地 没有饿肚子。 王健林是家中长子,当时已成为 大人最得力的帮手。白天,他的父亲要 去开会议,负责森工局档案管理的母亲 则忙于日常工作,晚上还要去地里开荒。 照顾 4 个弟 弟的责任只好全部落在王 健林身上。“老大是我们家的顶梁柱。 他聪明能干,弟弟们都愿意听他的。” 母亲的话语系统里始终是童年那个可以 依赖的儿子。 在青春期到来前,王健林很好地扮 演了家中这个“长子”的身份,这种处于家庭中心的心态也让他在外面成为孩 子们的中心。 “他是个匪头子,是一群孩子的 头。”王健林少年时的朋友陈志阶说。 在四川话中,说一个孩子是“匪头子” 意味着,这个孩子不喜欢墨守成规,是 集体中的不安分者。童年的王健林留给 周遭人的印象都是独立、有想法、调皮。 与众多森工局职工子女一样,王健 林幼时就读于在大金县东方红小学,之 后进入金川中学。但他在大金的教育经 历一共只有 7 年。陈志阶回忆:“森工 局内部要招收职工子女,到营林处去工作,他就从学校出来,成为营林处的职 工。” 营林处的工作是一项苦活。同是林 业工人的陈志阶对此有着痛苦且深刻的 记忆。当时城里的孩子不大愿意去,都 是从农村招的工。“他能吃苦。”陈志 阶说。 从家属区到工作地点,王健林要爬 一个多小时的山,如此反复的过程维持 了接近 1 年。没人知道在这一年多中, 林业工人王健林都在想什么。但在营林 处工作了 1 年多之后,他决定去当兵。 王健林当兵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秦 嘉兰的支持,这位老红军的家属认为,子女应该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家里的 老大就应该是个军人。 参军后,王健林改掉了自己原先的 名字“王建林”。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 出走,以后这种“走出去”的行为在他 身上不断闪现。 军队系统少有的叛逆者 他像海绵一样吸收部队组织规则 的优点。 几十年后重新审视这个男孩在军 队的成长,可以看到他像海绵一样不断 吸收部队组织的规则,并牢牢记住这些 规则的优点。在未来的商业竞争里,他提取记忆,按照军队规矩打造自己的商 业帝国。 但当年的王健林并不是一个好的 规则执行者,童年的叛逆仍然延续。参 军 8 年后,1978 年,他被晋升为排长, 并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正是从这时 起,他对此前服从的规则开始提出挑战。 军事课教师张昌军说,在军校,很 少有人站出来反驳教师,但王健林经常 提一些让张昌军无法回答的问题。 一次,张昌军讲到用火炮射击敌军 坦克的战术:射击坦克的时候,应该在 坦克拐弯时,在弯道的内侧埋伏好火炮 和炸药包。“这个是军内公认的理论,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教材上面也是这 么写的。”张昌军说,但王健林表示反 对,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第二年教材改版时,王健林的建议 被张昌军写进教材,“新教材一直到 2004 年陆军学院解体的时候都还在 用。”
1979 年的 8 月份,王健林从大连 陆军学院毕业,由于成绩优秀,留在学 院的大队当参谋。留校后,王健林很快 表现出另一种才能,那就是写文章和诗 歌。因为 文笔好,王健林被调到学院的 宣传处当干事。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负责动员学院的军士报考党政专修班。这 是王健林给自己制造的众多机会之一。 正是负责党政*专修班的经历, 让王健林从一个原本相对封闭的普通军 队*, 开始转型为市场化的人才。 “因 为要经常跟高校以及*的各个部门联 系,王健林开始走出营房,那时他经常 去省里(沈阳)和各种人接触,大连市 内的`就更不用说了。” 1983 年, 王健林就读辽宁大学党政 专修班,并在 1986 年以优秀的成绩毕 业,获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位。 1986 年,因为表现优秀,32 岁的 王健林调任陆军学院管理处任副处长,属于副团职*。而王在管理处的主要 工作除了负责整个学院的后勤保障,还 肩负与大连*以及官员打交道的任 务。 那段期间,王健林开始认识级别更 高的社会人士,处理更复杂的关系。 实际上,外面的世界也不一样了。 1986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第 8 年, *转变思想, 提出 “经济建设是大局” , 市场化建设正逐渐脱离原本的计划经 济,而这一切,只要走出军营大门就能 看到。王健林显然比别人更早做好了投 向市场的准备。
富贵败中求 起初万达付出很大代价,但王健林 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已经 60 多岁的陆民杰对王健林来 说有着双重身份,在王健林的军旅时期, 他是大连陆军学院的学员队长,是王健 林的直属上级。从部队转业后,他投奔 王健林的万达集团,成为王的下属。 陆民杰说,十几年来,像他这样陆 续投奔王健林的战友至少有 20 人。 在军 队中,同生共死的战友关系就成为一种 最值得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曾帮助 过王健林。陆民杰说,王健林的事业之初,获得第一桶金就是在昔日战友的帮 助下。 1988 年,西岗区*办公室副主 任王健林觉得自己可以走出机关,走出 去试试。 西岗区*下属的西岗区房屋开 发公司,成立没多长时间,老总就因为 经济问题被追究,公司负债好几百万, 为了甩掉这个包袱,*领导表态:谁 有本事把这个公司接了,把贷款还了, 这个公司就给谁。不安于现状的王健林 决定接盘。这个公司成为万达的前身。 他凭借棚户区改造项目赚了第一 笔钱。但项目开始前,公司受当时政策限制,拿不到国家计委下发的配额,王 健林就跟自己的老战友(时任大连某国 有公司总经理)商量,借用他的指标。 陆民杰了解到,王健林创业初期,缺乏 资金,也是一位在某银行支行出任行长 的老战友帮助了他。 在万达集团下面的大连市物业管 理公司工作半年后,陆民杰被安排到万 达商业地产物业公司做副总。 “在长春和沈阳的项目中,连续吃 了两个大苍蝇,那种失败的感觉现在想 起来都很恶心。”陆民杰说。 2002 年初,总部在大连的万达集 团首次携手沃尔玛和红星美凯龙等国际知名连锁品牌进驻长春,成为重要战略 合作伙伴。陆民杰说,之所以选择沃尔 玛,是因为后者当时刚刚登陆*, 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董事长 想通过百姓对沃尔玛的期待和喜欢同时 关注到万达。” 在长春打广告时,王健林曾对公司 的管理人员自信地说过,这个生意做好 了将非常好,肯定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当时集团内部不乏反对的意见,很多集 团元老甚至在董事会上和王健林争吵, 认为商业地产已经没有发挥的余地了, 认为王健林在给自己找苦吃,但王健林 有自己的看法。
长春万达广场建好后,王健林将 商铺定价为每平方米卖到两三万元。商 铺很快就都卖掉了。商铺卖出去之后, 万达集团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打算结账走 人,结果引起了业主们不 满。“按照商业地产的约定俗成,地产 商在卖完铺面的同时也要负责帮助业主 招商引资。”陆民杰说,因为当时不懂 这些,所以导致万达广 场正式开业时, 上百个商铺中依然有一半都还是空荡荡 的,没有招到买家。 业主们纷纷围攻万达项目办公地 点。陆民杰是那几次“维稳”行动的主要参与者,他记得当时现场乱成一团, 万达的工作人员还被泼了开水。 这些场景让万达集团差点在一地 鸡毛中结束自己的商业地产试水。陆民 杰记得,还在大连的王健林赶忙召开董 事会议以及稳定军心的各种大小会议, “整个周末他基本就在会议室里没出来 过,出来一批员工再进去另一批,反正 就是不断开会研究策略。” 陆民杰说,因为王健林之前主要做 住宅地产,加上当时的团队也没有现在 这样专业,各种意见汇集在一起难以统 一,全部由王健林一个人决定,难免出 现问题。
几天后的董事会上,王健林当着几 十个董事会成员的面承认了自己的错 误,“前面发生的问题以及现在存在的 问题都是我一个人的责任,由我自己承 担。我还是不成熟,明知道这样做可能 会有问题,但是还是这么做了。我的行 为完全是饮鸩止渴。造成这样的结果, 我要做出反省。” 陆民杰分析,王健林之所以“明知 道这样做可能会出问题,却依然饮鸩止 渴”,应该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有关。一 方面,项目尽快竣工,可以营造良好的 政商关系;另一方面,早点卖出项目收 回资金,对企业的循环发展也有好处。
信奉“富贵险中求”的王健林一直 在强调速度,“万达必须再快一点,必 须要快。” 长春事件之后,王健林开始着手组 建部门专门负责帮业主们招商引资,并 且将这个部门的团队不断壮大。 足球队的学问 王健林与*在球队的管理上 爆发过多次冲突。 就在万达刚获得小小成功之际,王 健林开始了另一个后来让他曝光率极 高,也制造不少话题的足球事业。 他在足球领域的运作算不上成功。 当广州恒大足球队夺得亚冠冠军,获得一片称赞时,他卖掉自己心爱的球队已 经整整 13 年。 在他刚刚有了自己的小产业时,他 就懂得如何利用体育与*进行对话, 进而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 原大连市体委副主任任举一记得, 1990 年代初, 大连市西岗区体委领导打 算在体育场附近建一个体育馆,就通过 王健林此前在西岗区办公室的领导,找 到王健林来开发,这也让王健林和体委 有了第一次的合作联系。 曾任大连市体委副主任、万达足球 俱乐部主任的任举一回忆,王健林与大连足球最初的渊源,来自于一次王健林 计划良久的商业规划。 他记得,当年王健林先来找到大连 市体委,谈一项在体育场附近盖楼房的 合作。为此,他专门和市体委签了一个 协议,表示愿意赞助大连足球队 400 万 元。那笔钱在当年算是巨款,所以很快 双方就达成了协议。 但是这件事后来因为时任大连市 市长*的反对而搁置。薄的理由是, 国内外的体育场馆视野开阔,如果王健 林在体育场附近盖房子可能会影响体育 场的视线。
虽然盖房子的事情没有谈妥,王 健林仍然愿意赞助 400 万元给足球队。 任举一认为,这件事让他和大连市体委 建立了良好关系,也为日后大连市体委 找到王健林 来成立万达足球俱乐部打 下了基础。“否则根本不会找王健林, 因为那个时候万达只是西岗区的一家房 地产公司,放眼大连市肯定有比他更适 合的。” 而王健林之所以愿意接手大连足 球,除了出于本人对这项体育运动的热 爱之外,也是因为当时大连市*急于 通过足球打造改革形象。
作为一个传统港口城市,大连是中 国最早接触到足球的城市之一。而大连 人喜欢足球,让当地市*看到了通过 足球提高政绩的可能。时任大连市长薄 熙来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因为大连 人民喜欢足球,所以他自己就必须喜欢 足球。 “前市长喜欢,所以足球也被作为 大连的城市名片对国内外宣传。”任举 一回忆,当时每逢焦点赛事或是阶段性 的总结会,大连市委、市*的相关领 导都要到现场作动员,并经常去训练基 地看望球员。几乎每次比赛的赛前赛后,
主管领导都对球队以各种形式表示祝 贺、鼓励。 1996 年, 大连队去天津进行客场 比赛,市里的五大班子都要到机场送行。 1994 年,王健林接手大连足球队后,任 举一作为大连市体委副主任,被派到万 达 足球俱乐部担任俱乐部主任。王健林 也迅速表明态度,将万达集团一个副总 经理抽调出来,专门配合任举一管理足 球俱乐部。时任大连市市长的*是 著名的“足 球市长”。任举一说,创办 万达足球俱乐部时,时任国家体委 (1998 年, 国家体委正式改名国家体育 总局)主任伍绍祖要来大连访问,并将与*见面。王健 林和任举一先去见 了伍绍祖,聊了一会儿足球,给伍绍祖 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之后,经由伍绍祖 引荐,王健林见到了*。 但重视同时也意味着控制。多位熟 悉王健林的人士证实,王健林与* 在球队的管理上爆发过多次冲突。 有一次,在大连市*在外地召开 的内部会议上,参会的任举一亲眼见到 王健林与*发生的冲突,王健林希 望*能够拿出 100 万元奖金奖励球 队。
“我记得*就有点发火了,说 怎么你还要,你这个盖房子我跟你优惠不是钱吗,你发的那奖金就算是*发 的了,别得寸进尺。”任举一说。 另一次两人的争吵发生在 1998 年,王健林想请徐根宝当主教练,万事 俱备,就差开发布会。“这时*把 王叫到了办公室,对他说原来的主教练 迟尚斌是被市里重点表彰过的人物,怎 能说换就换?”被薄骂出办公室后,王 健林只好宣布迟尚斌官复原职。 上有大连市领导强硬干预,下面还 要面对足坛的“假赌黑”。在足球声望 的顶点,王健林选择退出。1999 年 12 月 24 日, 王健林将足球俱乐部甚至足球基地等优良资产一起甩卖给大连实德集 团董事长徐X。 离开足球 13 年后的王健林并不看 好现在取得成功的恒大经验。他曾以一 位过来人的口吻提醒说,靠外援取得成 功的经验,放在孱弱的国家队身上可能 并不奏效。 他将更大的赌注下在中国的少年 甚至年龄更小的球童身上,他送这群孩 子到海外去接受训练,并耐心等待他们 成长。 生存于政治丛林 每天王健林都要拿出一定时间阅 读党政报刊。
企业家如何在商业冒险中处理与 *、官员的关系,始终是人们关注的 焦点,王健林说,他处理官商关系的秘 诀是“亲近*、远离政治”。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王健林对政 治也倾注关心。 2008 年, 万达集团将总部从大连 搬至北京,位于大连市中心的万达大厦 大部分楼层已经卖给当地企业,只保留 了两层: 28 楼万达地产大连项目办公区, 以及 13 楼的万达集团党建基地。基地 “留守人员” 于丹是 13 楼的党建基地办 公区维护者。整层楼面积有 1300 多平 方米,共划出 4 个 30 平米左右的房间,陈列万 达集团过去 20 多年的历史,尤 其是各种党政建设成果,包括数百张集 团党员培训时的照片,以及王健林和国 家*的合影。 按照其他楼层卖出去的价格来算, 这层楼大概价值近 4000 万元。“你能 想像到吗?价值这么多钱的一层楼只是 陈列了各种照片和*发放的奖状,说 明董事长对党政发展的重视。”于丹说。 在靠近北京的河北廊坊,集团总部 之前投资 7 亿元成立了专门的万达学 院,占地面积 300 亩左右。这名负责人 说,学员宿舍标准就达到三星级以上, 每年培训党员和员工 80 万人次, 培训内容包括*政策解读等方面。“这种手 笔全国没有第二家。” 另一位已离职的万达总部员工表 示,这个基地很好地体现了王健林及万 达集团与*间良好融洽的关系,“了 解政策,紧紧跟随党的步伐,搞好政商 关系,是万达发展的基础。”这名员工 透露,王健林几乎每天都要拿出一定时 间阅读党政报刊,研究政策方针。 考虑到王健林的昔日经历,很难 确认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还是一 种发自内心的感情。不过,在离开森林 进入社会丛林之后,王健林始终得以高 度的敏感对待 与*相关的事务。这将成为他在财富积累和企业发展之外必须 面对的最重要的考验。林业工作者之子 王健林离开森林后,仍然生活在一个新 的丛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