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故事:想说“第一”不容易
在我国旅游景区中,有许多冠以“第一”的景点,诸如“第一山”“第一泉”“第一关”等等。然而,对于一些镌刻在碑石、摩崖或匾额上的此类文字,很多游客却是想说“第一”不容易。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汉字故事:想说“第一”不容易,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汉字故事:想说“第一”不容易
在云南石林有一处人气最旺的所在,可见一块笔直高耸的巨石巍立云表,上面凿刻着“天下弟一奇观”六个大字。很多游客对其中的“弟”字感到莫名其妙。
“天下弟一奇观”是1936年由时任云南省民政厅厅长张维翰题写。坊间对这个“弟”字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则认为:岩溶地貌真正的天下第一奇观在原南斯拉夫,石林只能屈居小弟,故书写者改“第”为“弟”。
大家知道,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Karst)是原南斯拉夫(现斯洛文尼亚)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因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故以“喀斯特”一词作为岩溶地貌的代称。而我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且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举世罕见,并不亚于原南斯拉夫,故早在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上,就已将“喀斯特”一词改称为“岩溶”。
其实,“天下弟一奇观”者,“天下第一奇观”也。“弟”为“第”的古本字,“第”是后起字。《说文解字》中,有“弟”而无“第”,东汉许慎解释为:“弟,韦束之次弟也。”“韦”即熟牛皮,意思是用牛皮缠绕的次序。下为“弟”的字形演变。从其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可以看出,“弟”是用绳带依次缠绕戈戟手柄的形象。
以上是“第”的'古字使用。另外,古人在书写时,还常将“第”的竹字头写成草字头。如在“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东门箭楼上,悬有一块“天下第一关”巨匾,其中的“第”字就写成了“苐”。当地导游解释说,这是因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草根皇帝。
在过去,一些竹字头的字通常可以写成草字头。如:等、笔、答、箱、節(节)、篇、笃、简等。古代碑帖里,“苐”字这种写法非常普遍,在隶、楷、行、草诸体中都有使用。下面的例字均为明代以前书家所书,显然与朱元璋是不是草根皇帝没有关系。试想,如果“天下第一关”书写者真的胆敢隐射朱皇帝的话,那就有10个脑袋也要搬家的,恐怕此匾也早就焚毁无存了。
“天下第一关”笔势遒健,气象恢弘,与山海关险峻的箭楼及关隘相映取势,只是无款无题。对于这五字究竟为何人所书,500年来,始终是聚讼纷纭。或指为明代奸相严嵩所书,或认为系山海卫人、进士萧显所题。因二人书法传世极少,难以参比,故长期未有定论。近年又有人根据1934年出版的《榆关抗日战史》和日本人提供的上世纪30年代“天下第一关”照片,认为日军已将严嵩所题木匾劫送东京,现悬挂于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匾额乃萧显所书,并称:“幸运的是,留守的是忠臣萧显,远出国门的是首奸严嵩的木匾”云云。不过我觉得还是不要遽下断语为好,因为从目前流传下来的明确为严嵩所题的坊额、牌匾来看,倒是与 “天下第一关”的书风颇合符契。
严嵩的书法圭角外露,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骄矜霸悍之势,绝非一般馆阁体书家所能企及。据说清朝顺天府贡院悬有一块严嵩题写的“至公堂”匾额,乾隆皇帝甚觉不妥,便命满朝书法出色的官员试写这三个大字,自己也私下里写过无数遍,最后竟发现都不如严嵩的字,于是只得让这个大奸臣题写的匾额留在了原处。对此,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曾说:“你可以怀疑是否某忠臣的墨迹,却罕闻有怀疑某奸佞墨迹的事。譬如说某人如何美如何好,因未必尽然,可以信三分。但是,如果说是大奸臣严嵩写的,你得信九分。如果不是,早有英雄豪杰夺名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