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梳理这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标出自己理解有困难和不理解的知识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超前思维”。当教师在课上提出问题时,学生在之前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过认识和思考,在教师还没有讲解之前就能快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与教师的讲解形成对比。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哪些知识点理解对了,对在哪里;哪些知识点理解错了,错在哪里,并查找出错的原因。这种先预习后听课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两次认识和思考,并将自己的认识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思考,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鉴别,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不预习不讲课,绝不让学生在没有自己认知情况下接受教师的传授,绝不让学生在没有
经过思维就去接受某种结论和方法。让“先学习思考、后听讲辨别”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并伴随学生整个高中学习过程。
2 培养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模仿的过程。但是,模仿分为简单的动作形式的模仿、思维方法的模仿两种。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模仿应该属于后者。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还处于不会运用物理学科语言进行思考问题的阶段,大多只是多教师的思路进行简单、机械的模仿。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授解题步骤和方法,并细致阐述这样做的原因和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学生不仅在形式上严格按教师的要求书写解题步骤,而且按照教师演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学生做题的规范化操作过程,也是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和条理化。例如,高一力学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要明确而严格: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受力图、运动情况分析、画草图,找出物体所对应的运动规律,然后列式解题。这种明确的要求,严谨的“思维模仿”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定式思维,掌握良好的解决问题多的方法,逐渐实现师生思维的同化,促使学生对解题步骤的规范化。
3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运用熟练程度的重要方法。然而,很多学生往往一看到题目,跟着自己的直觉去寻找突破口,要么走进死胡同,要么经过数次尝试才得以解决问题,浪费了大量时间,影响了解题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将具体的物理现象抽象成一个或几个物理模型的过程,进而分析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审题:第一步,找出关键词,明确各个物理量;第二部,画出草图,并在草图上标明已知的物理量和未知的物理量;第三部,借助草图理解、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得出未知量的方法。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对题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明确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准确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做题正确率有极大的帮助。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目前的高中生,往往以时间紧为借口,喜欢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物理知识,不喜欢主动探究和实验操作,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轨。这种依靠间接方式得到的知识是抽象的、不清晰的,只能用来做题,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
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真正搞清楚各种物理名称、认识各种物理设备,进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曾经有过一道以考察学生正确操作习惯的考试题:要求学生根据物理电学原理画出草图后,先辨别清各种器材的特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电池的正负极、滑动变阻器的各接线柱的位置)再接电路图,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连接电路。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试题,却因为学生平时不注意实践操作,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错误,比如,很多学生不区分电池的正负极就草率连接,导致正负极接反;有的学生甚至把导线接在了滑动变阻器的支架脚上。这就是理论高、实践能力低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彻底改变学生做看客的实验现状,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去。在实验操作前,让学生首先对实验需要的器材进行认识并准确阐述其作用,然后明确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要达到的目的。之后,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按步骤进行科学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良好的习惯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物理素质提升的必要条件。在高中阶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