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本艺术好书推荐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这9本好书来自艺术类评委的诚意推荐,无论是艺术史、漫画还是杂文集,这些书都对无论是艺术专业人士或是门外汉读者非常友好,打开它们你会发现,其实理解艺术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方向》
[法]马克-安托万·马修
后浪出版公司 2017-5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没有文字,数百幅黑白插图,依靠一个简单的意念“方向”串起了全“书”的叙事线索,读者既是遵循传统阅读(漫画书)的格式,又好似在观看一部动画短片——或者,用当下时髦的艺术术语来说,是以书和插图为载体的一种“装置”,其中既有传统插图和故事的特点,也有对它们的创造性发展——关于抽象、意识、空间……“读”这样一本体例单一的“书”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尤其是翻到书的最后时,也将领略到“书”作者的实在用意,悄然心会之余,你会重新思考“书”这样一种人类文明的载体的可能性,本书的作者既是在借书而著作,也是在重新发明“书”这种媒材本身——也许,我们理应为“书”在今日的前途增加一点信心。
——唐克扬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
[英]罗斯·金 著,黄中宪 译
甲骨文 2017-4
罗斯·金的著作大部分都很精彩,像《穹顶的故事》,要点大概在于“见木又见林”。通过他的妙笔,米开朗基罗创造西斯廷天顶画的四年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同时期的权势人物和艺术家、建筑师,比如教皇尤利乌斯、达·芬奇、拉斐尔,布拉曼特的形象,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也都活灵活现。熟悉文艺复兴艺术史的人们可能了解,这并不容易,因为不是所有相关史料都巨细无遗。作家既要全面把握学术论文深度的基础材料,还得展开艺术合理的想象填补其中的空白,才能让读者感受到那时代里特备的气息和肌理。和金其它的著作一样,《教皇的天花板》既把艺术史变成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故事,也不忘展示历史全景画中诸多的细节——比如湿壁画的技术特点,教廷中人事斗争的狗血情节,乃至拉斐尔未婚妻肖像中被遮盖的戒指……
——唐克扬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英]休·昂纳 著,刘爱英 秦红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
尽管作者休·昂纳以其严谨而恢弘的艺术史著作知名,且这本书的内容足以体现其水平,但这并不是一本让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著。事实上,对中国人而言,除去将它作为一部扎实的艺术史著作阅读,还可以从中获得一番别有风味的乐趣。书中描述了一种对我们来说尤为陌生的中国风。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忘却了自己八百年来的传统,而是这种风格本身便是误读下的产物。正所谓“外面月亮比家里圆”,当我们为外国人曾经因无限向往“神秘的东方”而创作出的那些或妙趣横生,或不伦不类的艺术品而感到啼笑皆非之余,一种对于当下中国盲目崇洋现状的自省或许也会随之而生。
——翁昕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英]威尔·贡培兹 著,王烁 王同乐 译
理想国 2017-3
这本书为我们梳理了1820年以来侧重于绘画方面的艺术流派,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理论书籍,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自己的“非权威性”。或许也是因为正基于此,少了一般照本宣科的枯燥和繁琐,书中不只有对现象的讲解,更从行业内部的角度解释了现象出现的原因,知识和乐趣兼得。对于入门者来说是一本能形成大致认识的好书,对已经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又能形成不同的理解角度。读过这本书之后能让人完全相信,艺术不只是凝结在课本里的什么流派而已,更能作为我们去读懂历史的一个原因。
——孟京辉
乍看平实的中文标题,你可能以为本书又是一本年代学式样的通史著作——可能是为了销售定位的缘故,本书原文标题的翻译不够“传神”,打开书你看到本书的体例其实是围绕着各种浪头般涌来的“主义”次序展开的,它强调这些“主义”间的联系胜过它们的年代差异。读毕全书你会更好地理解本书原标题的`含义:“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150年是足够长久了,将150年间的各种观念即使罗列一遍也是500多页的巨帙了。但是本书作者要言不烦的叙述间却是在消解寻常“历史”的观念,在他貌似冷静的笔调中,150年,在眉睫之间走马灯般地蜂拥而过的现代艺术家们既不是巨神,也不是他们的反对者所声称的那样一钱不值。本书可以让你看到一个现代艺术世界里的内行人——作者曾经是泰特美术馆媒体主管——是如何看待这一莫衷一是的领域的。他如传统史家般详实引证材料的娴熟功夫,和字里行间流露的一丝不确定感形成映照,正如本书标题中“长久”和“须臾”的关系。
——唐克扬
如果不是买的电子书的话,仅凭《现代艺术150年》这恢弘的书名和近500页的厚度,恐怕就可以吓走一批读者了。那样的话,真是一件可惜的事。这本书并不是现代艺术的编年史,而更像是一部口述史。看威尔·贡培茨口中谈论的那些一百年前的艺术家,会给人以他们私交颇深的错觉——他的语言就是这么亲切。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他还会随口附上自己对当下艺术界的评论,并且从讲述者的身份中跳脱出来,直接向读者发问。这一切都让这本书变得更好读了。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中插图不多,更便于有一定基础的艺术爱好者专注阅读作者的叙述,但如果想把这本书当作理解现代艺术的第一本读物,可能会略有难度。
——翁昕
《图说日本美术史》
[日]辻惟雄 著,蔡敦达 邬利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9
这是一本值得任何一位对日本美术抱有兴趣的人阅读的书。书中内容系作者主讲课程“日本美术史”二十余年讲义精修而成,内容扎实,读来酣畅淋漓。既可以作为美术通史教材使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此书理解作者主张的日本艺术精神内核。作者本人在绘画研究领域成就颇丰,其余如考古、雕塑、陶瓷及建筑等方面,则有相关领域人士参与协助,即使尚不能视为日本美术大全集,但整体架构已经非常完整,加之配图丰富,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好书。
——翁昕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巫鸿教授的新作是他2015年在复旦大学所做演讲的基础上整理得来。如他在前言中所解释的那样,它既非大众普及的讲座,也非纯然技术化的讨论,而是为了建立起某种普遍性的联系所找寻的,一种“全球艺术史”的方法论。本书的四个分题:礼器、墓葬、手卷和山水画,可以看作中国美术在“全球艺术史”中的四具折光镜,通过它们,分别讨论了中国美术史中器物,建筑,媒材和图像的独特线索。如同作者所言,这些线索不是孤立的,但也不是对于一般艺术形式和美学的宏观判断,它们是对全球艺术发展中具有共性的那些东西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反思,这种关系同时处于空间和时间的语境之中——因此它们既有彼此间的广泛影响,也呈现出本地化的特征。
——唐克扬
巫鸿是当今世界上的中国美术史学者中相当有成就的一位。他著述颇丰,但对于非专业的艺术爱好者来说门槛不低。唯独这本书,由于是他参加复旦大学公共讲座的系列讲稿,因而既考虑到和专业同行的讨论深度,同时对不同学科的听众非常友好。书中围绕着当下国际美术史学界集中探讨的问题之一:如何研究和书写“全球美术史”展开分析,并针对“全球美术史语境下的中国古代美术的‘价值’”给出自己的结论。在每一章节的最后,还附有讲座时和听众互动的问答,以及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补充。书中充满着他对听众,亦即读者提出的问题,以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艺术爱好者了解当代艺术史学者的思维方式、工作内容以及行业现状的读物。和市面上更常见的艺术通史相比,这本小书另有其魅力。
——翁昕
《棕色的世界》
[英]格林·狄龙 著,来兹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1
这绝不只是一本想当然的漫画而已,故事的深度和维度使得这本书更应该是一部图像小说。漫画很重视细节,把人人脑海里都有过的邪恶瞬间用漫画的方式还原,画面感很强,强迫症的代入感更强。更惊喜的是,作者不只局限在用画面还原画面,更打通了思维和现实的抽象性,漫画中很多元素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讲故事的维度,各种漫画符号的隐喻性,和故事本身的哲理性,都使得这本书能一读再读。
——孟京辉
《艺想天开》
杨志强
东方出版社 2017-5
作者杨志强是个性情中人,他自言“生来不大信奉权威”,面对任何形式的艺术都要亲自体验,而非从史学家的书籍中获取营养。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观点别致,真可谓“艺想天开”。给人的感觉像是和一位阅历丰富的朋友吃饭闲聊,饭桌上的话题可谓天南海北,从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无所不包。至于他将巴赫和辛弃疾联系到一起是否严谨,则不必深究。其中的热情和真诚,是实实在在的。假如遇到书荒、剧荒,想要找一个人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推荐几部直击人心的作品,杨志强和他的《艺想天开》一定可以胜任。
——翁昕
《熊亮·中国绘本》
熊亮
果麦文化 2016-12
熊亮的绘本让我对“童书”和“中国”这两个关键词都有新的认识。如他所言,“……立意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但结构和语言表达却不受传统束缚,现代、简练、纯真……”丛书中比例最大的“小年兽”“灶王爷”“兔儿爷”……等等虽属中国民俗文化,却经过了作者的重新演绎颇有新意。“武松打虎”“长坂坡”属于“故事中的故事”,而“和风一起散步”“金刚师”“梅雨怪”等显然寄托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或者中国生活的理解——在我这四十几岁的人看来,“屠龙族”甚至像是个当代寓言故事了。一个不成年的孩子是否真的能够完全理解这其中的寄托?我不清楚,但是这些作品本身是富于色彩,肌理和童趣的,会给小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同时,它也证明着那个朴素的道理,好的绘本可以不仅仅是给小朋友们看的。
——唐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