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后卫师观后感3篇
《绝命后卫师》以上世纪30年代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红三十四师的壮烈事迹为素材而创作,聚焦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表现了我党我军历史上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绝命后卫师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绝命后卫师观后感【1】
昨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点献礼剧《绝命后卫师》剧组在北京举行首播媒体见面会,导演、编剧携剧中主要演员共同出席。据悉,该剧将于10月17日晚21:00在 CCTV—1黄金档播出。
《绝命后卫师》是由知名制作人芶鹏出任总制片人,著名编剧钱林森、实力导演董亚春携手打造,张桐、李强、郭广平、郑昊等众多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的史诗大戏,讲述的是以6000多名闽西子弟为主的红军第5军团第34师在长征时承担后卫作战任务,一路喋血鏖战,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红军纵队的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而这支英雄部队也为中国革命走向最后的胜利几乎全师牺牲,“用生命和鲜血来投中国*的赞成票”。八十多年过去,《绝命后卫师》剧组将把这段慷慨悲壮的历史展现在观众眼前。
《绝命后卫师》剧组通过多地比选,最终决定将主场景搭设在我市,为了拍出高质量的画面,剧组上下赶赴我市实地拍摄,600余位演职人员排除万难,艰苦拍摄100多天。同时,为了保证战斗场景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剧组特别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最好的烟火师,拍摄*使用了2吨TNT、10万发子弹和数千次爆炸,重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历史画面。
绝命后卫师观后感【2】
红军长征是一项艰苦卓越的远征,而《绝命后卫师》的拍摄也同样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全组演职人员也上演了一场现实版“铁血长征”。
在前期筹备中,剧组数次派遣美术组前往福建、浙江、江西、湖北等地进行选景工作,根据结果分析后,决定将主场景搭设在福建龙岩。在拍摄中,为了拍出高质量的画面,剧组上下远赴龙岩长汀实地拍摄。据悉,《绝命后卫师》85%的戏份都是艰苦的外景戏,开机前后又适逢福建的雨季,拍摄中几乎天天下雨,脚下的路湿滑难行,为了顺利完成拍摄,剧组多次现修了通往现场的道路,足见拍摄的不易。不过艰苦的环境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连绵不绝的雨水、苍茫的群山、阴霾的天气、充满泥泞的山路,在影调上打下了基础,展现出画面的厚重感。恬静的古镇,古朴的土楼,通过光晕、光斑、光线的'散射又营造了一种令人流连的田园氛围。精良的画面也将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此外,为了保证战斗场景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剧组特别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最好的烟火师,拍摄*使用了2吨TNT、10万发子弹,数千次爆炸,重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历史画面,非常不易。但是为了呈现最好的画面,剧组上下每一个人都认真敬业,以长征精神为感召,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摄制组600余演职人员众志成城、排除万难,艰苦战斗100多日,在剧组最高达到800多人的情况下,保证安全无事故的同时,也保障了画面的拍摄质量,全面展现了80多年前红军长征中艰苦卓绝以及英勇战斗的历史画面。
红34师的绝命后卫任务是一项向死而生的悲壮任务,而这种悲壮是一种灵魂的集体升华。无论是指挥员还是小人物,当他们从农民成长为无畏死亡的伟大战士,当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个个卑微的生命就此变得无限荣光,生活也因此变得波澜壮阔。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搬上荧屏后必将异常催泪。
据了解,该剧在后期剪辑时,有三个机房同时进行剪片作业,三个机房的工作人员都是90后,在剪片时,这群年轻人看着屏幕中的故事,都不禁湿了眼眶,有工作人员甚至表示自己是“哭着完成剪片工作的”,足见该剧的催泪效果。不仅如此,不少审片专家在看过剧集后也被感动得落泪。恢弘的战斗故事,感人的牺牲场景,真实的情感流露,普通人的慷慨悲歌,《绝命后卫师》为观众奉献的最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传达的最动人心魄的长征精神,必将感动各年龄层的观众。
绝命后卫师观后感【3】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红军不得不撤出被称为红色首都的江西瑞金,从而开始走上长征之路。以闽西子弟为主的红军第5军团第34师在此次撤退中一路承担*红星纵队的后卫作战任务,他们一路喋血鏖战,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红星纵队的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保证了红星纵队的安全,挽救了陷于危机的红军智囊与红军主力。
《绝命后卫师》名字听起来就让人非常期待,其实这个名字变更过好几次,之前叫过《绝命后卫》,也叫过《英雄后卫师》,最终还是被定名为《绝命后卫师》。这个名字又有什么说法呢?导演董亚春介绍说,红三十四师很特殊,他一直执行着为*和*主力红军断后的任务,是一支后卫中的后卫,“红三十四师每个指战员的精神内涵中,更多的是有一种绝命的感觉。因为他们战斗在最后时刻,要随时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绝命。
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电视剧,它深入挖掘和表现了长征精神和红军精神,并且与之前的军旅题材相比有所突破。“我觉得这种类型的题材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因为这支部队太悲壮了,它到湘江战役结束的时候,基本上没剩人了,全部在湘江战役的时候牺牲了。”导演董亚春说,他自己被接这个悲壮的题材感动了,认为大家应该记住红三十四师这个英雄之师,“他们能做到这样悲壮,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在支撑呢?我想一定是一种精神和信念,一种他们愿为之奋斗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