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阿米尔·汗、萨卡诗·泰瓦、桑亚·玛荷塔、法缇玛·萨那·纱卡领衔主演的印度电影。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一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印度传记片。影片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两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我从影片里看到最多的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觉得影片中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育儿高手。
好的家长能够发现孩子的潜能。两个女儿把比自己高大的男孩打得鼻青脸肿,本以为严厉的父亲会为此责骂他们。没想到父亲却在这次事件中看到了隐藏在她们身上的摔跤的天赋,她们的命运因为一次打架事件而发生了改变。大多数孩子可能都会在早期表现出某个方面的天赋,可是仅有少数孩子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因为很多人的天赋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被埋没了,有些家长甚至会充当残忍的杀手,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萌芽状态。多少孩子的天赋来不及闪光就熄灭了。
所以,影片中的姐妹是幸运的,她们有一个善于发现并且开明的父亲。在那个保守封闭的小村落,他排除万难,顶着巨大的压力,把两个女孩子送上了摔跤之路。
好的家长能够给孩子专业的帮助。如果父亲没有摔跤方面的专业知识,即便两个孩子有摔跤天赋,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她们也不可能走上世界级的舞台。父亲创造一切条件,化所有不可能为可能。
从田野里的沙土摔跤场,到房顶上的被子摔跤场,再到标准的合金摔跤场,父亲绞尽脑汁为孩子想办法帮助她们训练,为孩子们提供一切舞台,让她们尽情发挥展示。
从每天早上五点的督促训练,到摔跤技能的指导,再到比赛场上的现场指挥,父亲给她们的帮助远远超过学校的专业训练。
大女儿在参加比赛前,每一次父亲都会仔细观察对手之前比赛的视频,然后分析对方的特点,结合女儿的特点总结出比赛的策略。女儿赛前总会向父亲取经,仿佛父亲的话就是她取胜的法宝。
每次比赛前与父亲谈心,真有醍醐灌顶之感。事实证明父亲是很有智慧的,他的仔细分析、耐心指导最终帮助女儿站在了世界领奖台上。天底下没有家长不爱孩子,可是能够正确恰当地给孩子提供成长帮助的却寥寥无几。
大多数家长要么没有专业知识,又不愿意虚心学习,最终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要么就是家长太忙,忙于各种追逐,奔波,没有时间的精力,更没有耐心辅导孩子。
如果一个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那他的孩子不可能出来拔萃,除非孩子本身特别厉害。我相信所有那些有所建树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一对睿智的家长,能够陪伴他们成长,能够在她们成长的关键时期提供重要的帮助,引领他们走得更远。
好的家长总是不停地肯定孩子。
影片中的父亲一直相信他的女儿能够成为世界冠军,尽管历史上印度女子从来没能摘得桂冠。他就那么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女儿在摔跤上绝对有天赋,一直一直给予她们正确的指导,充分的信任。
相比较之下,体育学院的教练就让人所不齿了。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自私的人,第一次出场就以侮辱学员的家长开始。他只关心奖牌数,不在乎学员的个性差异。学员本身擅长攻击,他却非要她们防守。他宁肯保守地要求学员争得铜牌,也坚决不同意她们去挑战未知的冠军。每次学员比赛失败,他只是一味地指责她们——“你是怎么防守的?”“你今天是怎么搞的?”眼神里满是嫌弃、鄙夷,从来没有给予她们及时的安慰和正面的鼓励。他充当了学员摔跤场上的差评师,他对学员没有爱。
相反男主角却总是用肯定的眼神注视他的两个女儿,在赛场上为她们呐喊助威。
有人说所有的问题孩子都是因为缺爱。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难道不是在吸引我们的关注吗?所有人都不喜欢被忽视,被否定。我们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能做得好。只有当我们感受到爱,感受到信任,感受到被关注了,我们才能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前段时间央视的纪录片《镜子》在众人心中掀起一阵波澜,人们久久不能平静。
到底是什么把我们原本可爱阳光的孩子变得麻木冷漠甚至无情无义?
作为家长,我们背负着各种社会赋予的角色,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我们认为值得拥有的一切,我们努力要实现自我价值。可是,当我们回到家里,卸下面具,准备享受天伦之乐时,看到的却是孩子冷漠的眼神,不屑的表情,我们的心仿佛在滴血。
我们哪里错了?我们没有错啊,我们所有的努力不都是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吗?我们自认为我们太爱孩子了,太想让他们过上优越的生活才会忙碌、拼搏,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孩子?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教育?
答案,在风中。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与他们一起成长。
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二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在经受过英国的殖民统治后,至今仍然有惨无人道的种姓制度: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我曾经在本科期间专门研究过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可以说从根本上阻碍了印度的快速发展,虽然潜力巨大,但无疑贫富差距是极其严重的,很多人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更不要说什么阶层上升了。
在中国虽然阶层上升依然比较难,但总归是比令人窒息的绝望好的多。
和主角们贫困的家庭一样,印度很多年轻小姑娘从小就被贫困的家庭安排好了一辈子,读书稍微读一点,但是每天都需要做家务,和锅碗瓢盆打交道一辈子。14岁就要被安排到一个从没见的男人身边去嫁给他,给他相夫教子一辈子,以减轻家庭负担。
贫困家庭根本没有任何选择,以至于很多村民忘记了反抗,中国人经常说的穷则思变在凝固的种姓制度下根本没有任何起色。
男主角阿米尔汗希望生一个男孩将来去夺取摔跤金牌,但造化弄人偏偏连续生了两个女孩。生性偏执与坚强的他,没有完全被命运吓倒,他坚持让两个女孩学摔跤,以至于被全村人所耻笑。
他无疑是一个坚强的勇士,他孤独地与造化弄人的命运搏斗。我相信,没有一个男人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们漂漂亮亮,轻轻松松过完 一辈子。但他知道,他做不到,除了自己当初的梦想以外,想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就需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更多,哪怕是别人的讽刺都无怨无悔。
被生活折磨了半辈子的他知道,贫寒孩子想要出人头地,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取舍,根本不可能。为了给女儿们增强体力,他甚至和卖鸡的摊贩商量能否20卢布买100卢布的鸡。
当时的印度没有谁能相信,一个女孩居然要学摔跤!为了让女儿们断绝其他念想,甚至惨无人道地把长发都剃了。并要求她们去和男孩子摔跤,第一战虽然由于经验问题输了,但赢得了尊敬和信心。
人就是这样,自己一直遵循着的事情,希望别人也如此。
以前是公务员、医生、教室等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是所谓的“铁饭碗”,所以长辈们被要求从事这些行业,而他们被洗了一辈子的脑,因此也希望你能够做这些行业,求个稳定。
所以在一个贫穷落后女孩十四岁就必须为了补贴家里而嫁给一个陌生男人的乡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打破常规开创女子摔跤的先河时,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质疑,女孩子也敢摔跤?第二反应是嘲笑,怎么可能,女孩子赢不了的,太丢人了?第三反应则是鄙视,让女儿出头露面的真是不知耻。
然而随着吉塔崭露头角,首次战胜很“强”的男摔跤手,村民们的态度开始转变,满口污言秽语的大汉目瞪口呆,张嘴调侃吉塔的人不敢置信。
接着吉塔一次次胜利,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赢得了邦联,全国冠军,吉塔吃过的鸡肉用她的画像宣传,超市用她的画像宣传,回村全村人羡慕的围观,再也没有任何的嘲讽质疑鄙视!
为什么?因为她赢了,用实力说明了一切,用实力让所有人闭嘴。
别人嫉妒你,是因为你和她们水平差不多,只要你和她们不是一个档次,强到她们根本追赶不上,她们就该仰视羡慕而不是嫉妒了。
一个底层的印度女孩子,想要真正站起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主宰自己命运,是相当艰难的,但他狠下心来让女儿们获得了真正的*!
有这样的父亲,很明显这两个女儿是幸运的。但是一想到还有无数印度甚至其他国家的女孩备受歧视和压榨,我的心就莫名疼痛。如果我有能力,还是要多做一些事情的!
读懂了上面,也许你也能读懂衡水中学等很多名校无奈的选择。
很多人觉得衡水中学这种高考*的模式太残酷,但相比较这两个女儿从小为了改变命运经受的折磨,已经好很多了。
靠自己的汗水,靠自己的才智,拼一把进名校改变命运,日韩中国印度很多国家依然是这样的,你可以说太残酷,但想要阶级晋升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终于吉塔站到了摔跤舞台正*,面对澳大利亚强敌,不管是赢是输,吉塔都已经尽力了。但就像她父亲所说,银牌固然好,但是大家很快就忘记你,因为没有人拿你当榜样。只有金牌才能让无数小孩子拿你当榜样,只有榜样不会被被人遗忘,只有榜样才能让印度女性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今天,你就是要成为大家的榜样而作战。
很可惜,由于教练的阻挠,不希望她的父亲对女儿场上情况指手画脚,把他骗到小黑屋无法观看女儿的.决赛。吉塔在很关键的最后一局最后几秒,孤独无助的时候想起父亲把她扔到河里,让她自己寻找办法的艰难时刻,想起父亲和嘱咐:我可能不能陪你一辈子,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己。
最终,吉塔靠着父亲教她的必杀技,五分的凌空一摔获得冠军。
全印度都轰动了!终于,有印度女子在世界性比赛上夺取金牌了!
印度为何在奥运会上很少夺取金牌呢?按照道理,人口基数非常大。
根据*,印度在奥运会上并不是无金,只是很少。过去十年,只有在2008年拿过一枚男子射击金牌。为什么?印度人总体看上去并不羸弱。印度种姓里面还有一支是专门的武士阶层,自古以来,保家卫国,骁勇善战。特别是他们的锡克族,男人高大魁梧,雄壮有力。拉去扔个铁饼什么的,妥妥的。但印度就是没有金牌。
当然印度的当今体育状况跟*的不作为大有关系 (电影里也有一个场景讽刺这个)。但还有另外两个绕不开原因。一个是板球运动在印度的盛行;另一个就是女性地位问题。
板球在印度不仅是国球,还是国体。体格强健的男孩子们,早早地就投入了板球的参与和训练中。在印度,板球运动员就像宝莱坞明星一样。成为*运动员还可以坐收无尽的财富和名望。在赛场上,没有人论你的出身,只看你的表现。这于是成为了很多男孩子想要摆脱穷困生活的动力。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因为相较板球运动而言,缺乏*支持,媒体追捧,观众关注,投身的运动员越发地不多。
在男人们都前仆后继地奔向板球时,印度的女性运动员们正悄悄地崛起。2016年里约奥运会,印度只斩获两枚奖牌,一铜一银,羽毛球和摔跤,但都归功于女性运动员的杰出表现。而且,越来越多的印度女性正投身到职业体育中来。
不光是印度,甚至发达的新加坡也51年没有夺取过奥运金牌。
2016 年里约奥运会,joseph schooling 击败菲尔普斯,拿下了新加坡建国以来的首个金牌。在我们眼里,奥运金牌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而在只有五百万人口的弹丸新加坡,Schooling就是国家英雄一般。
Schooling站在敞篷双层巴士的最上层,巴士载着他缓缓开过新加坡的一条条主干道。街道两旁站满了翘首期盼的民众,巴士开过的时候,很多人还一直追着巴士跑。这种国宝级别的待遇和关注度,我在新加坡只看过一次,那就是2015年李光耀去世。李光耀的灵柩同样缓缓地经过了一条条的主干道,街边一样满满的人群注目着。只不过上次是目送一个英雄的离开。这次是迎接一个英雄的到来。
Schooling的夺金究竟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首先,它让新加坡人民跟过节一样欢欣了好久。其次,据说每个游泳馆的少年游泳班爆满,尤其是蝶泳。因为Schooling拿下的是100米蝶泳的冠军。论偶像的力量!最重要的,一个声音,一种意识悄然地在新加坡民众之间萌发出来,那就是:新加坡人也可以拿奥运冠军!突然间,大家就觉得金牌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但是“”我(们)也可以“”这个声音,这个意识让新加坡人足足等了51年。
新加坡这么富足的一个国家,运动方面的投资从来都是不差钱。为了激励运动员夺奖牌,心甘情愿地拿钱去砸运动员们。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奥运金牌据说只有20万人民币的奖金。而2008年奥运会,依靠转新加坡国籍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新加坡拿下了银牌,当时就给运动员接近四百万人民币的奖金。当然,这个奖金要跟教练分点。但就算是在这样砸重金的激励制度下,新加坡在2016年之前都没出现过真正由新加坡人夺牌的成绩。
奥运种子选手都是万里挑一,想想新加坡的人口基数,跟中国比起来,能挑的范围也不大。但挑出来的也不会体育素质差。奥运会28项比赛。要是不擅长田径,可以玩器械;不擅长陆地的,可以玩水里的。总能找到契合自家国情和人种特点的运动进行一搏。新加坡运动史上也不乏表现出色的运动员。但对于国际比赛夺冠,关键还是大家的自信没有出来。这种长久以往的“我不可以”魔咒一直打不破,直到Schooling的出现。
设想一下,连新加坡这种万事具备的国家,要培养出“我(们)也可以”的意识都需要50年,更别说条件更复杂和落后的印度。
最后,他的父亲和两个女儿在赛场都哭了,不仅仅为了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他们更知道,自己为国家特别是印度女人争光了!
她们知道,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印度女性从锅碗瓢盘中走出来,真正和男性一起学习体育,为自己的命运所拼搏!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是湿润的,好久没有的事情了。
没有拼搏与奋斗,一个人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光辉的前程,同样一个国家没有一群用于拼搏的年轻人,这个国家不要说是没有前途的。
一个人最可悲的是哀莫大于心死,没有反抗,没有努力,一味接受所谓命运的安排。
一个女孩吉塔在严重歧视的印度都能做到不屈从自己的命运,在中国你还有什么理由和借口逃避奋斗呢?无论阶级固话多么严重,我们依然生活在最好的时代里,想想抗日战争,想想*,想想印度女性!
文章结尾,我依然记得保尔柯察金的一段名言:
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
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时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
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